贞观俗人(校对)第8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1/1505

  “圣人何故如此惊讶?”
  “卫王没了。”
  皇后长孙氏一开始没听清,皇帝又说了一句,皇后还以为是儿子魏王李泰出事了,“青雀怎么了?”
  “不是青雀,是卫王李保定,他前往东海流求就藩,本来早应当到了,现在福州发来急报,说李保定数日前在乘船驶往流求岛时,在海上不慎失足落水溺亡了。”
  “连尸首都没捞回来。”
  长孙皇后听说不是李泰出事,先松了口气,可转而也惊的哑口无言。
  “碰上风浪了?”
  “秋高气爽,海上风平浪静,哪来的风浪。”李世民咬着牙,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这个李保定今年十六,贞观九年冬替李泰承嗣玄霸卫王爵。那时十岁的李保定,还比较聪明懂事的样子。
  可承嗣后六年,完全就长歪长残了,只知玩乐嬉戏,一无所长,十足的纨绔子弟作风。
  可不管怎么说,他终究是过继给亲兄弟玄霸的,名义上是玄霸的儿子,自己的侄子,谁也想不到他居然这么死了。
  福州刺史独孤燕云是秦琅举荐的,刚上任没多久就碰上这么大的事情,他也不敢有半点隐瞒,把事情详细经过如实奏报。
  这位是在海上作死钓鱼被鲨鱼吞了的,而他之前在福州逗留期间,也干了许多坏事。
  “哼!”
  “诏,卫王李保定失足溺亡,谥曰恭,无子,国除!”
  长孙皇后在一边不忍,“卫怀王这一脉岂不后继无人,圣人三思。”
  李世民摇头,“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就这样吧。”
  在他制订了分封之制后,亲王那是必然要世封永镇的,多封一王,就多一个藩镇,虽说藩镇本意是要屏藩朝廷,但李世民也有些担心将来这些藩镇会威胁到朝廷。
  哪怕有推恩之制,可终究也是个隐患。
  现在既然李保定死了,干脆就不再保留卫国,也为大唐削去一藩。
  太上皇虽然年老了,可这几年生孩子却比他还猛,年幼的皇弟们一个接一个的到来,将来还不知道要给太上皇的这些幼子们封多少个藩国,现在能削一个就一个吧。
  随后,李世民又收到秦琅自流求发来的秘奏,上面说已经暂将卫王的那些人马安排妥当,暂以皇家庄园处置,听候皇帝决策旨意。
  李世民提起笔,在上面圈圈点点,对秦琅的这个做法很是满意。
  于是干脆也提笔写了批复,告诉秦琅卫国无嗣国除,卫王带去的那些人,还有那些封地,干脆都转为皇家庄园产业。
  本来李世民突然想把李保定的封地转做长乐公主的公主汤沐地采邑,临下笔时又犹豫了下,最后还是罢了。
  卫恭王李保定赴藩半路溺毙,无嗣国除,消息传出,在京师长安朝野着实也引发了一番动荡,各种猜测也四起。
  幸好不是死在流求岛上,否则秦琅估计还不知道要被如何编排猜疑,但就算如此,也有不少人提出许多阴谋论,并把矛头指向秦琅。
  中秋节后,朝中不少人趁机发难,弹劾秦琅。
  皇帝召见了侯君集与张亮,没有人知道皇帝对这两位潜邸心腹说了什么,但据说两人出宫时面白如纸,张亮甚至浑身汗湿透。
  然后京中针对秦琅的那股妖风一下子全没了,再也没有人趁机弹劾秦琅。
  九月初,五十二岁的夔州都督虢国公黄君汉病逝任上,这位瓦岗大将,曾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也是武德朝太上皇赏识的大将之一,曾任潞泽五州大都督,不过武德九年没站好队,后被贬调夔州,一呆六年,跟李绩待遇相似。
  皇帝念其功绩,追赠兖州都督,赠实食封五百户,令其嫡长子黄河寿不降等袭国公爵位,并袭五百户实封,授封其夏州都督职。
  十月。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请求扶父亲灵柩迁葬历城故里祖坟,并为父丁忧守丧。
  隋朝末年,房玄龄父亲房彦谦贬死于泾阳县令任上,这位隋末大书法家,为官清廉,政绩卓越。他病逝时,房玄龄在李世民麾下参谋划策,未能替父守丧丁忧,一直深深自责。
  如今天下太平,房玄龄请求要扶父亲灵柩回乡安葬于祖坟,李世民也无法拒绝。
  特下诏,追赠房玄龄父为徐州都督、临淄县公,并特派宫廷鼓乐仪仗队从长安护灵到历城,并下诏,灵柩所过州县,都要出资祭奠,并特派一千名禁军沿路护卫送葬。
  诏令太子右庶子李百药亲自撰写碑文。
  房玄龄扶柩返乡,丁忧去相。
  皇帝令长孙无忌检校尚书左仆射,暂时代为主持尚书省事务。
  ……
  “卫国公克死了卫王?卫国公强势,卫王压不住?这都什么跟什么,哪来的乱七八糟的东西?”
  澎湖岛上。
  秦琅刚从台中返回,一连串的军事行动十分成功,攻灭了数十个番社,威服百余番社,秦琅成功的在台中建立起了港口码头,立起了城堡屯庄,开始运送移民过来屯垦。
  “听说现在长安那边都这样说呢。”张超神神秘秘的,“我听说陛下都与宰相议论过,要给三郎你改封号。”
  秦琅不屑一顾,这真是妖风阵阵。
  他跟李保定的封号都是卫,但一个是国王一个是国公,就好比李孝恭原先是赵郡王,长孙无忌原先是赵国公一样,并没有什么关联。
  李保定夭折短命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我估计是咱们在这边搞的动作太大,消息传到长安,有人眼红了,这才有了这些乱七八糟的流言,这是来者不善啊!”秦琅捏着下巴,若有所思。
第790章
澎湖
  宝岛海峡,澎湖列岛。
  澎湖湾内,本岛,大山屿龙王港,此港由秦琅命名,由金龙头和凤凰尾合抱而成,是天然的良港,面积两万多亩。港区还分成了南北两部份,北港口开向西北,为商港码头,宽约两里半,而南部则为东海舰队的军港,东西长十里,南北宽四里,水深三五丈。
  湾外风高浪急,可澎湖湾内却风平浪静,这不愧是天然的一个良港。
  在秦琅从淡水港南下后,一面派舰队开始攻略岛中部地区,一面则驶入澎湖列岛,在此修筑港口码头、船坞、城堡,仓库。
  新落成的石头城堡,也是一座多边堡垒,虽不算特别高大,可因地制宜,却也坚固险要。
  堡前,秦琅正式揭牌。
  “澎湖县衙。”
  四字金光闪闪,水师舰队以及对岸福建道官员,还有从淡水赶来的流求刺史秦欢等一同出席见证。
  “这大海之中一孤岛,虽有大小岛屿六十余个,可地势平坦,无河川山岳,土壤层浅薄,还都是无肥的红棕土壤,无肥缺水,这里海风又强劲,实在无法种植庄稼。”
  新任漳州刺史贾润甫是秦琼原配妻子的兄弟,秦琅得喊声阿舅,之前秦琅将他举荐入转运司为官几年,这次秦琅走长孙无忌的关系,朝廷于福建道新置漳州,将贾润甫调为第一任漳州刺史。
  老贾当年也是瓦岗一员大将,他爹贾务本曾经是隋末名将张须陀的老部下,跟随张须陀转战多年,后带着女婿儿子一起归附裴仁基,再投瓦岗,最后随李密降唐,李密后来要叛回河南,贾务本父子力劝,因此后来免罪有功。
  后来遇到秦琼爷俩在贞观朝发迹,父子倒也是又再得重用。
  贾润甫这几年在转运司作事,对于经济这块比较敏感,他来到这岛上后,第一印象是这里偏,第二印象是穷。
  这么几个荒岛居然要设个县,简直是有点太奇怪了,比这澎湖大的岛他漳州多的是,厦门、金门等岛,哪个不比这好的多?可连那些就在漳州港外的大岛,现在都还是荒岛呢。
  “阿舅,这澎湖列岛位置重要,可谓东南钥匙啊,尤其你别看这里确实不适合种粮食,但种点瓜果蔬菜还是可以的,而且这里天然渔场,渔资源丰富。当然,最重要的是这里是一处极佳的军港,也是渔船避风地,同样的,这条海峡多少商船往来经过,在这里建港口码头,既能避风又能补给休整。”
  澎湖最重要的还是处于海峡中线上,是他军事上的咽喉位置,东海舰队派一支分舰队驻扎此处,就能控扼整条海峡。
  当然,秦琅要在这设个县,最重要的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流求大岛。
  “等我们的两个水库一修成,这岛上便不用再担心水了,这里也将成为我们开发流求岛中南部的重要基地和中转站。”
  至于人口和粮食这问题,秦琅不用担心,这岛上原来有一些疍民,就是向来被中原歧视的一些海上渔民,据说曾是百越的一支,他们被历代王朝禁止上岸居住生活,只能漂泊在海上,以打渔、采珠为生。
  是相当悲惨的一个族群。
  但秦琅不歧视这些人,在他眼里,这些没根的人,其实大有用途,他的武安州,早就从东南沿海大量招募疍人过去定居了,给他们身份,给他们上岸居住的土地,允许他们改变职业等,成为武安州很不错的人口资源。
  如今澎湖岛也是一样,完全可以让那些疍民在这里盖房子居住,还可以从流求或福建等地移一批百姓过来,种水果蔬菜瓜果,打渔加工。
  粮食可以从岭南或福建或流求运来,澎湖可以定位于一个转运港或补给港,发展造船,修船等业务,加上有水师舰队驻扎,这里人口上来后,成为流求与大陆的重要中转站补给站,还是海峡海贸航线的补给港,这里不愁以后不热闹。
  而相比起流求大岛,这个小小的澎湖列岛离中原更近,也更小,自然也更容易控制在手中。
  对于澎湖县的划属,秦琅原本打算是划到新设的漳州下的,可老贾居然不领情,根本不愿意有这么一个偏的相距四百里的属县,觉得会拖累漳州。
  毕竟此时的漳州做为一个从泉州划出来的新州,也是一穷二白。
  “你错过了一个好机会啊,我跟你讲,用不了三年,澎湖县人口就能超过万人,这里的商港热闹起来后,一年的税赋等收益,绝对能抵的上半个漳州港,你会后悔的。”
  老贾却是不相信的,他毕竟也在转运司几年,天天跟钱粮税赋打交道,对此十分怀疑。
  “你现在怀疑,那是因为你还不相信流求岛的前景,我跟你说,别看现在流求好像是个大荒岛,但很快就将成为一个热闹的宝岛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1/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