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8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9/1505

  沿海三国的林邑、真腊、扶南,实力其实都挺强,三国都拥有起码五千头战象,这在中南半岛上是能横着走的实力。
  其人口数量也不少。
  那个真腊王子,他以自己名字新建的封地城池,便有两万户的人口了,林邑的王都,僧加补罗,汉名狮子城或林邑浦,也是拥有万户以上的城市居民。
  而扶南国,甚至是三国中最强的。
  范琳想不到,为何秦琅却不惧光明教。
  “那场海战你看到了吧,这支水师只是我大唐刚建立了一年的水师新军,我大唐这样的水师还有两支。水师战力,其实远不及南北衙军,大唐南衙十二卫,拥有七十二万精锐敢战之府兵,北衙还有八军,更是精锐中的精锐,是天子亲军。”
  “你现在明白了吧?”
  范琳点头,眼露震惊之色,这么厉害的舰队,居然是大唐排不上号的军队,难怪当年他祖父对抗中原时,那中原皇帝只派了一位将军,领了两万人马就攻破了他们的国都。
  “光明教用刺客敲诈威胁你们林邑等诸国,但却威胁不了大唐。”
  临高港中,将俘虏里等级高的教众明正刑法后,秦琅也把一些受轻伤的俘虏直接给发卖掉。
  从俘虏口中审讯出海南岛的光明教的教堂、据点后,秦琅更是雷霆清洗。
  舰上的厨子看到有采购来的乳猪,便给秦琅烤了一头外表金黄焦脆的乳猪,再配上新鲜的海鱼刺身,再来点生蚝,大虾。
  牛见虎自从知道生蚝有壮阳功效后,对这玩意十分喜爱,一口气生吃了十八个,还不停歇。
  “三郎啊,那些该死的光明教蛆虫,真跟蚊虫一样,哪都有他们的影子啊。这小小的临高,居然也被他们早就渗透了,到处是什么光明神,光明教堂,这岛上的胡商,基本上都跟他们有关联。”
  他上岛后亲自带人搜查抓捕,又发了一笔小财。
  秦琅对抄家没收钱财这些兴趣不大,临高毕竟只是个小港,他在意的是不给光明教半点生存的机会。
  之前他在广州时已经下令各地清剿,这岛上终究还是没有执行到位,依然有不少漏网之鱼。
  “那个刺客岛找到了吗?”
  “找到了,按图索骥倒是挺方便的,一找就找到了,隐藏的挺深,我们攻破那刺客岛后,从上面又得到线索,在东面海上还有两个刺客岛。”
  三国东吴时,孙家就开辟了从广州到南海的海路,这条路线不是走琼州海峡,而是直接从海南岛东南经过,更快捷的一条航线。
  也正是因为这条航线,两晋南北朝时,海南岛东南也得以开发,万安州和振州都因为这条航线才开发,陵水、临川、宁远等几县,也都是航线上的重要补给港。
  “找到它们,然后灭掉他们,一个不留。”
  秦琅无情的说道。
  刺客岛是光明教的秘密基地,上面训练的全是刺客,这些余毒不清理,始终是个隐患。
  何况,刺客岛也是光明教的藏宝地,上面存有许多光明教的财富。
  “放心,早就安排人过去了,不过绕到东南得要些时间。”
  秦琅点头,两个据点应当也不是什么难事。秦琅没有时间在这里多等,他得赶去钦州港,还得赶陆路去邕州。
  虽然阿黄建议他别急,让句町先消耗左右溪诸蛮,到时来个渔翁得利。但秦琅认为,还是得尽快赶到邕州,这样才能更好把握局面。
  林邑公主想让秦琅率兵南下征讨真腊,理由是真腊跟句町的叛乱有关系。
  “理由牵强吧,句町和真腊相距数千里,中间还隔着和蛮部,堂明国以及许多部落、城邦。”
  “卫公莫忘了还有一个遍及各地的光明教。”公主道。
  秦琅笑笑,认为公主想利用他的目的太过急切了点,虽然从句町到堂明,这些地区的众多蛮夷里,也有不少是从岭南甚至是云南等地南迁的一些哀牢、骆越等后裔,有不少俚僚蛮。
  可终究相距遥远,句町部落不太可能真的跟真腊国有什么太大的联系,历史上真腊最强大的时候虽然也一度扩张到北面的老挝一带,但是现在的真腊实力并不算太强,势力还不如扶南。
  湄公河以北地区,尤其是北面的山区,那里简直是百蛮林立。
  堂明国大约是与林邑一起建立的,至今也有数百年了,曾经向强大的扶南臣属,但也向中原王朝进贡,只是与中原王朝没有什么直接的交壤往来,不像林邑与中原海陆相接。
  历史上,堂明国在中唐以后南云南的南诏国兴起后,被南诏王征服,南诏王在湄公河中游一带修建城池,移民屯垦,后来他们建立了澜沧国,也叫南掌,直到近代。
  此时的堂明国,本质上是个比较落后的部落联盟,跟句町国以前倒也有几分类似,由一个个勐,也就是邦组成。
  “公主多跟我说说堂明国的情况。”
  秦琅笑着说道,心中却是没当回事,不管是真腊还是林邑,暂时秦琅都暂时没空管,眼下当务之急还是句町。解决句町,还有左右两溪蛮,远交近攻。卧榻之上,都还有他人酣睡,又哪有精力却管远方别人家的破事?
第816章
大汗杨国忠
  长安。
  太极宫中,殿前司奏报,颉利病逝。
  听到这个消息,李世民抬起头,沉默了许久。颉利可汗曾经是压在大唐和他头上的一座山,他曾用了十几年时间才将其击败。击败突厥擒获颉利,这是李世民打的最痛快的仗,也是他夺位称帝后最值得称道的功绩。
  自颉利被擒入长安,时常于他的宫廷宴会上跳舞助兴之后,大唐朝堂上下甚至是四邻八边,都对他恭敬起来。
  颉利被擒入长安之后,李世民待他还算不错,只不过这对于曾经称雄塞外,控弦四十万的颉利大汗来说,在长安的生活是一种折磨和耻辱。
  李世民是在故意折磨羞辱他,可颉利又没有勇气了断。
  他整日郁郁寡欢,常与家人悲歌对泣,皇帝赐给他的大宅也不愿住,自己在院中搭了顶帐篷居住,时间一久,形体销瘦。
  皇帝赐封他为右卫大将军,仍封他为突厥可汗,可实际上他连长安城都出不去。
  这种屈辱的日子过了好几年,颉利终于一命呜呼了。
  “追赠归义王,谥号……荒,诏令其国人来葬,按照他们的礼节,焚尸,葬于灞水之东!”
  对于这位老对手的死亡,李世民感慨了一番。
  一个时代过去了。
  ……
  第二天,甘露殿廷议。
  “我们的老伙计颉利走了。”李世民感叹着道。
  宰相们也都是深深感叹。
  “陛下,是否由颉利幼子叠罗支继承其汗位?”中书令萧瑀问道,自从上次房玄龄被弹劾请辞后再复相时,李世民给房玄龄与高士廉两位仆射加了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之后。
  宰相里,中书令和侍中就一举超过了左右仆射的地位,而李世民又特将原本是正三品的中书令和侍中提升为从二品,品级上与左右仆射相等。
  皇帝转头又把政事堂改名中书门下,左右仆射与其它宰相入政事堂,皆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或参预政事等衔,实则就是再次强调了中书令和侍中的地位。
  天然宰相只剩下了中书令和侍中以及尚书令,可尚书令早就空置不授,于是现在天然宰相也就剩下两个了。
  萧瑀都不曾想到,五拜宰相的他,曾经想做首相坐不稳,如今倒是以中书令成为首相了。
  李世民目光扫过殿中诸位宰相们。
  翰林院大学士岑文本和御史大夫张亮两位原本加参预政事衔的宰相,刚被皇帝免去参预政事衔,不再入中书门下为宰相。
  但翰林院知内诏的权力却更重,而御史台现在弹劾宰相也是一弹一个准,被弹劾的宰相都得辞职回避,使的御史台权责更重。
  皇帝此时让翰林院大学士和御史大夫两位重臣退出政事堂,却是再次削弱了不少相权。
  而岑文本与张亮退出政事堂后,权力并没有削弱,更加突出地位。
  皇帝目光停留在房玄龄身上,房玄龄坐在那很认真,看不出有半点抱怨之意,他很满意,老房还是识大体顾大局的。
  并没有因为尚书省地位降低,自己相位降低后而不满。
  长孙无忌以同平章事宰相衔出任河陇经略使兼安西大都护尹州刺史,秦琅以同平章事宰相衔出任岭南五府经略使兼广州大都督兼广州刺史,两位心腹重臣宰相出使在外,为使相。
  政事堂里少了四位宰相。
  但皇帝对于朝堂的掌控进一步增强了,尤其是少了秦琅这个搅屎棍,李世民觉得日常都畅心了许多。
  “玄龄,你觉得呢?”李世民点名。
  老房回复,“臣以为叠罗支固有孝名,可叠罗支年幼,若以他为突厥可汗,只怕无人肯服。”
  萧瑀认为恰是因为叠罗支年幼无威望,才要让他继承颉利大汗之位,毕竟自颉利被擒以来,其实这个大汗就只是个空名,是朝廷的傀儡了。
  房玄龄则意见相反,他认为自颉利败亡,东突厥归附南迁之后,漠北的薛延陀趁势扩张,占据了突厥旧地,近年来四下扩张,俨然以草原霸主自称,尤其是上次其出兵西域攻打肆叶护可汗后,更是毫不掩饰自己想要伸手入西域的野心。
  “朝廷必须得遏制薛延陀,虽然近年朝廷也在大力扶持铁勒中的回纥诸部联盟,但回纥的势力,还是远不如薛延陀,所以臣支持先前秦琅的计划,应当让一部份突厥部落重返漠北,以此平衡薛延陀。”
  让突厥部份重返漠北,与回纥一起平衡薛延陀,使草原形成一大二小三家分立的局面,不让薛延陀一家独大,这才是最符合大唐利益的做法,否则灭了一个突厥,只怕马上又要起一个薛延陀为敌。
  插手干涉漠北,才能维持漠南这个缓冲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9/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