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8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8/1505

  左溪降蛮,因为有秦琅坚持,所以大家也就不再想着怎么压榨这些人了,现在大家感兴趣的是句町蛮,那些是敢建国称王的蛮子,抢起来没有半份压力,而且抢的多抢的狠还有功劳,当然不能客气。
  大家早就迫不急待的要继续进军了。
  都在争着打前锋。
  秦琅也拿出了一张作战计划图,他打算兵分三路追击句町蛮,深入蛮地,会师交州李大亮,对于整个句町蛮来个毁灭性的围剿,犁庭扫穴,不留余地。
  北路沿右溪进军,顺着其上游支流乐里河、驮娘江、西洋江、剥隘河等一直杀到南盘江畔去。
  而中路军则自高平出发,沿靖西、安德、富宁这一线杀过去。
  南路军则是沿锦江一线围剿。
  秦琅在南线上几个交通节点上,写下几个名字,宣光、河江、马关、文山,最后进入滇东的蒙自、开元、建水。
  三条行军路线上,秦琅写下了十几个名字,皆设为州县,也是此次围剿句町蛮的战略节点,秦琅打算分三路,设立十几个军事要塞据点,建立起进可攻退可守的围剿基地,同时以点连线,把三条线路打穿,这样后勤辎重等也就不用再担心。
  同时派人行文黔南、滇东等地的州府,以及羁縻蛮酋们,让他们出兵配合,勿必保证这次句町蛮无处可窜,被合围剿灭。
  兵贵精不在多。
  每路出兵一万二千人,其中精锐的战兵四千,乡勇团练八千,另征一万二溪垌蛮丁运送粮草辎重,看营捕俘。
  “山高路远,道路难行,深入不毛,所以虽给三路军都派一万二溪垌蛮丁运送物资等,但也运不了多少,还得想办法以战养战,就地补给。出兵之后,不要无头苍蝇似的乱撞,先把这一个个定好的交通节点打下来,夺取之后,迅速建立要塞……”
第853章
赴死
  秋天,是安南北部最舒适的一段日子,就算是行走在蛮荒深山之中,也能感受到那份绝美的秋意。
  深蓝色的天空纯净的能洗去烦恼,那云白的跟丝绵一样。
  山里已经开始凉了,夏衣上罩件长袍或是加件半臂,刚刚好。
  路过一片山间湖泊,就如同是一片遗落人间的天堂,好似画一般美,水在树间流,树在水中长,那些水格外的晶莹剔透,澄静无瑕,是那么的让人赏心悦目。在那无人打搅的深山林谷湖水间,是句町蛮的聚居寨子。
  一栋栋吊脚楼就建在半山腰上,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那山上的红叶黄叶,碧绿溪流,把这一切点缀的如一画油画一般,与水墨江南又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意境。
  看着这一切,秦琅伫立马上,甚至觉得自己是个罪人。
  自己不应当来打破这山中的精灵王国,来破坏这里的一切。
  呜呜呜!
  牛角号声打破了这片宁静与美好,那山水之间,忽然冲出无数的精灵,是句町蛮族,是那片山坡吊脚楼寨子中的居民,他们面对着披甲执锐,杀气腾腾闯进来的外来者,抄起了猎弓柴刀,提起了渔叉锄头,不顾一切的四面扑了出来。
  秦琅摇了摇头。
  有些同情这些人,他们其实也只是想保卫家园,并没有错。可这是个野蛮的时代,弱肉强食,不可避免。
  自己就错了吗?
  秦琅觉得也并没错,经历这轮阵痛之后,句町与左右溪垌蛮等纳入大唐统治,以后会有更好的长治久安,对句町对大唐都是好事。
  他安慰自己,阵痛是难免的,不经历分娩的阵痛,又如何有新生命的降世?
  不用他开口下令。
  山下,唐军已经迅速的摆开了阵形。
  有塘骑的用心侦察,句町蛮并没有什么机会埋伏唐军,而且他们现在也没那个实力了,眼前的这些蛮子,只是留守寨子的一些妇孺老幼,他们寨中的青壮男丁,多数随着侬三娘远征大唐,都还没能回来。
  身披铁甲的步槊手蹲坐在最前排。
  刀牌手们身穿皮甲,两翼护卫。
  铁甲长弓手站在中间,他们身后是穿着皮甲的弩手。
  少量的骑兵,反而处于最后面,限于这里的山间地形,骑兵们并没有多少发挥的余地,所以秦琅干脆把他们放到最后,充当预备队。
  一队侦骑背着旗帜往后方跑去,他们传令后面的诸营加紧行军赶来,至于更后面的辅兵和民夫,则暂时原地集结防御待命。
  山间路狭道窄,秦琅亲自领的南路军虽有一万二兵马,一万二垌丁民夫,可这两万四千人马还是拉了足有五十里远。
  为了避免被半路伏击等,秦琅仅战兵部队就派出了二十四路塘骑,提前百里探路,且严格控制行军速度,保持行军间距,走走停停,用旗号和号令等通信往来,小心谨慎,不给敌人机会。
  夜晚露营之时,更是选择提前探察好的有利地形,花费很多时间安排防御。
  四千战兵分成了前后两厢,每厢两千人马,前后相距两里。每厢又各辖前后左右四营,每营五百人,下编左右两团,和中军营部。
  虽然每路征召了八千乡勇团练和俚僚溪垌蛮为辅兵,但其实秦琅并没有让这些人合编,一来这些兵缺甲少盔,训练和装备都不算强,再者山间行军,本就地形狭窄,不利于大军团作战,人挤的越多,越不好指挥等,所以他干脆是让战辅分离,战兵先行,辅兵相距几里随行,拉开距离,各自指挥。
  辅兵远远跟随着,策应掩护。
  此时迎敌的便是南路军左厢两千人马,右厢正在相距不远的另一座山谷里剿敌。
  两千战士,有来自水师的舰队,有来自武安州的卫队,也有来自交州的边军,还有来自邕州等地的团练,以及从福建广东等来的府兵们,皆是精锐。
  长弓手们身披黑光甲,长持单体柘木长弓,彪悍魁梧。
  而步槊手们手持的丈八步槊,那是长矛的升级版。
  正所谓齐眉为棍,七尺为枪,八尺为矛,一丈零八寸为大枪,而一丈八尺者为槊。
  这个一丈八尺其实用的还是春秋时的尺度,春秋时习惯将战士身高算为八尺,猛士则为一丈,丈八矛其实就是矛柄配矛头达到三倍身高,称为三其身,因此当时的丈八矛其实长达四米半左右。
  而到了秦朝时,秦军不但弩阵无双,而且还有了更长的大矛,柄长二丈四,配上如剑般的长矛头,能达到七米长,这种超长的竹木长矛组成的秦长矛阵,便成了铁壁铜墙,配上秦军无双弩阵,可谓所向无敌。
  山里其实不太适合用超过一丈长的步槊的,天下步战用槊者,最强者唯江淮兵也。这些江淮兵也正是当年东晋北府军的延续,南北朝时代,江淮步槊手与江淮弩手齐名,是能够对抗北方铁骑,甚至是具装甲骑的强兵。
  超长的步槊比起长矛来缺少了灵活性,机动性能也大降,但其对骑兵的克制是超强的。
  此时,军官们喝令连连。
  下令步槊手们把行军时竖举的四米五步槊直接放倒在地,然后披铁甲的步槊手坐在了地上。
  句町蛮很勇敢的从四面八方冲了过来。
  秦琅立在三辰旗下,打量着这支人马。
  青袍或黑衣,衣料能看的出多是葛、麻所制,衣衫多是短打,基本上没有甲具,武器也是长短不一,简陋无比,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有。
  一声叹息。
  这是送死。
  两千人的唐军在狭小的山间,摆成了数个步兵阵,以团为单位对敌。
  与喧叫怒吼冲来的句町人比起来,唐军安静的有些过份。
  战斗之前,无一人吭声。
  长弓手、弩手张弓开弩,无一人左张右顾。
  军令未下,更无一人擅发一箭。
  这就是大唐精锐的素养。
  李靖的兵法中有关于军法一条里就专门写过大唐府兵的军规条令,其中便有开战时的许多严格军法,比如交战之时,各就齐位,不得东张右望,交头接耳,不得喧哗说话。也不准提前攻击,更不准越队上前,进退皆须依据军令,否则可直接阵斩。
  团校尉立于弓弩手之后的团旗之下,而各旅的旅帅则站在弓弩手之前,立于步槊手之后。
  各队的队头们,全都立于本队最前。
  各队队副,手执陌刀、斩马立于全队最后一排,督战记功。
  “准备!”
  队头们大喊一声,然后把挂在脖子上的铁哨含进嘴里,看着已经冲入最佳射程的蛮子,用力的吹响了口中的哨子。
  这种哨子是秦琅独创,专门给军中队头们使用的,因为队头们居于全队最前,负责引战指挥,堪称最前线的士官,品级虽低,但却是全军的基层骨干。
  传统唐军战阵,每队都有一面队旗,旗手跟在队头后面,还有两名旗手护卫,队旗所在,便是队长所在,也是全队所在。
  有的时候,一军主帅甚至能够直接把命令传到队一级,就是通过这些旗帜。
  不过大规格的战斗时,战场混乱,真正前线指挥的还是这些基层军官们,为了能够让队头们更好的指挥带领手下这一队五十人马,秦琅特意给带头们的头盔上加了一根避雷针一样的盔尖,上面还有一面小队旗,如同是小号的队旗,这让战斗时,全队可以更醒目的看到队头的位置,跟随队头。
  另一方面,秦琅给队头们加了一枚铁哨,平时挂在脖子上,战斗的时候含在嘴里吹动,通过几种定好的长短哨音,来代表一些简单的战斗命令。
  铁哨在嘈杂的战场上也声音响亮清晰,比起以往让队头们用嘴喊,有效的多。
  此起彼伏的铁哨声在阵前响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8/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