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侠剧开始(校对)第5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9/1240

  “王老弟,咱们就明说了吧,你这次找我到底是怎么个打算?”
  王誉看这胖子掰个烧饼,就知道也是个会吃的家伙。
  “这不是有个电影想找你嘛。”
  “啊?”
  高群叔眉眼一挑,他是真没想到王誉会来找他。
  老王这边就直接了,他吃肉。
  “之前,有位领导提了一下,我觉得也挺好的,今年不是二战胜利六十年了嘛,咱们把小鬼子赶出去已经过了这么长时间了,得纪念一下,我想拍一部反应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这部电影……”
  高老师听到这里,他这心里就忍不住激动,完全没多想就打断了王誉,问道:“有战争场面吗?”
  这个问题,之前史亢跟兰小龙也问过。
  “有。”王誉斩钉截铁。
  “那这次是正面的来一个详尽的叙述式的……”高老师加了好多的形容词。
  这么激动的吗?
  王誉笑道:“高老师是以前就有这个打算?”
  高群叔点点头,“确实如此,我之前就有这方面的打算,可是……真的好难。”
  王誉也不藏着了,“这次我的想法是这样的,确实有战争场面描写,而且,还会有当时的一些事件,但总体来说,这次我准备以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件,这个角度就是东京审判!”
  一瞬间,高群叔眼睛瞪大了。
  “好!确实是个很棒的点子!”
  东京审判,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事件,而这个事件竟然被王誉给定为了一个角度。
  这个想法实在是大胆的可以。
  高群叔自己心里话了,他以前就有想过拍摄关于这个历史事件的电影,可完全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角度。
  但是,听王誉这么说,史亢忍不住了。
  “老王,就你说的这些,得多少内容?时间而言,两个小时能打住吗?”
  没错,这确实是个现实的问题。
  可王誉自信一笑,“这次的电影,我估计成片出来大概要在3个小时左右。”
  3个小时?
  这其实不算稀有,可眼下以商业角度来考虑,这个时长确实……肯定影响商业收益。
  排片的话,还有许多方面都会有变化的。
  但这个时长,加上王誉电影的种种特性。
  这绝对是一个大片了。
  一部不重视收益的大片?
  兰小龙把这个问题直接给问出来,“老王,商业上,你不多考虑吗?”
  王誉则很是干脆,“商业上,当然也要成功!票房越好,看的人就越多,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年的事实,这本来就是我们制作这样一部电影的目的。
  而这么一部大片,我一个人肯定不能成事。
  这样吧,几位想不想加入?”
  大家一听,全明白了。
  敢情儿老王这个家伙一早就有了打算,这顿涮肉就是为了把他们三都给套进来。
  那么……
  “哈哈……能跟老王合作!我是没说的!”
  “老王,你是了解我的。”
  “王……老王,我也这么叫了,你别见怪,既然是大片,那咱们就赶紧开始吧!”
  三个人如此呼应,同时举杯!
  王誉见状高兴极了,痛饮之!
  这一日,《东京审判》的导演组初具规模……
第九卷
《东京审判》《功夫之王》
第330章
梅汝璈先生
  以一部大片来说,导演组达到上百人,这甚至都不算什么怪事。
  当然了,为了控制成本,尽量人别太多,一般而言,几十人就行了。
  导演加上编剧,这算是导演组,然后导演组内部再分出几组来,这样分头拍摄,就是标准的商业片拍摄手法。
  至于电影里写的最明显名字的那个导演,他就是支配这一切的总导演。
  王誉现在找了另外三个人,加上他就是四个,这也就是导演组的一个小班底而已。
  但也都是关键人物了。
  史亢就不用说了,这个家伙喜欢凑热闹,而且,他写的那台词就是以笋为主。
  反正纪晓岚那边怎么笋和珅,这就得怪他史亢。
  而兰小龙编的剧本,有一种很地道的感觉,当初改《射雕》的时候,他那段改的就挺不错。
  好像是西毒欧阳锋跟欧阳克之间的那段父子情。
  而高群叔,他本来就是《东京审判》的导演,这个家伙心里大概有想过这个题材的戏。
  王誉印象中,原版的《东京审判》在构图方面做的很出色。
  特别是,就法庭的那一段戏。
  演员的表演姑且不说,光是镜头整个运用、机位的各种走,就很见功底了。
  所以,这个班底应该就挺不错的。
  而且,王誉还一早就计划好了。
  咱们就干脆的先分成两组。
  原版《东京审判》是没有多少战争场面以及这个大事件的,王誉这次想要加上,那么干脆就自己来拍好了。
  所以,这两组就是一组去拍文戏,当然就由高群叔去拍。
  这个文戏也就是东京审判的这个过程。
  而王誉,则是去拍战争部分,这个部分自然就是南京大屠杀的本分。
  不过,直接这么描述起来,并不会有那么强的力度。
  关于这件事,也就是国际上公认的一个极为有力的证据,是一个外国人在当年的一本日记。
  《拉贝日记》。
  这是一个叫拉贝的外国人,在南京那一段时间的见闻,其实整个这个事件,持续长达半年。
  拉贝联合了一些人,主要是当时的外国人,建立了一个安全区,这个安全区确实让许多人活了下来,包括不少当时的国人。
  说实话,真的是有些可悲,因为在国际上而言,最有力度的证据竟然是一个外国人的日记,即外国人的记录,才被国外认可。
  这是一个什么情况?
  我泱泱中华怎么就到了这个地步?
  那光头甚至对此还觉得挺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9/124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