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0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7/1807

  都说溺水之人多是善泳者啊!
  有些人平日里吆五喝六,遇到绝境时瞬间崩溃,可有些人平常低调,到了绝境时,反而敢于勇敢面对,吴争显然属于后者。
  不是吴争不想退,是退不得。
  多尔衮至少集结了十五万的兵力,且已经完全部署妥当,随时可以向自己发动总攻,此时含而不发,不是多尔衮天良发现,而是淮安城有四万守军,多尔衮一时之间,没有太大把握,可以轻易攻破淮安城,这才故意显露出踪迹来让蒋、鲁发现。
  他的用意是,战略威慑,迫使北伐军主动撤退。
  可撤退并非是一条康庄大道,真要撤退了,就能知道这是又一个坑。
  因为北伐军一撤,就须正面面对那一万敌骑。
  一万敌骑相对于四万人,听起来不多,可那是骑兵,有着步兵不可比拟的机动力,也就是说,它能轻松拖死四万人。
  甚至,它可以分成十支、甚至更多支游骑,对四万人行军路上,进行不间断地袭扰,除非四万人结成一个整体,严密防守不予敌可乘之机。
  但这可能吗?
  不可能!
  四万人的行军队伍,可以排上数十里地,这样的距离,足以让敌骑袭扰到处开花,一旦一部被击溃,那么产生的后果就是连锁反应,直至士气崩溃。
  吴争以往能战胜敌骑,皆在先占地形优势或者以兵力优势结阵,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无后顾之忧,也就是说,打阵地战。
  但此时不同,撤退南向,无时无刻不在急速行军,根本无法打阵地战,所以,选择撤退有可能突围,这是个伪命题,真要是决定撤退了,死的,一定比固守淮安城更惨。
  “不撤!”吴争坚定地说道,“至少在援军到来之前,我们必须坚守淮安城!”
  一旦吴争做出决定,蒋全义和鲁之域便不再劝谏。
  “末将遵命!”
  吴争随即将之前与祖大弼商议的战术构想,与蒋全义二人讲述了一遍。
  “我军陷入包围,这已经无可置疑,同时,我们面临的是二倍……在局部地区甚至是数倍的敌人。”吴争郑重道,“多尔衮此连环计确实厉害,让本王措手不及,但同样,多尔衮也不是算无遗策,他或许没有估计到,泰州卫可以攻破淮安城,也没有估计到,本王会令吴淞卫西进与泰州卫会合……这是个极大的破绽,多尔衮甚至没有估计到,祖指挥会在最后弃暗投明,如此一来,我军在淮安就有了四万余众,这是一支不可轻辱的力量,敌人想迅速攻破淮安,吃掉我们,那是在做梦!”
  这话让众将领吃了颗安心丸,任何时候,一军主帅的战略、战术坚定,都是军队不可替代的主心骨。
  事实上,这仗虽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但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因为北伐淮安府的四万余众,听起来兵力强大,但其实是支孤军,东有凤阳府,西有盐城,北面河对岸同样已经出现敌人大量军队,后路被断,长江相隔,援军渡江增援需要时间,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一旦弹药不足,火枪等于是根烧火棍,这一点吴争心里是非常清楚的,他做此决断,唯一的仰仗,就是坚固的淮安城。
  众将们心里,其实也很清楚,但他们愿意相信吴争的判断。
  在他们看来,只要大将军执意要打,那就一定有极大的把握,因为吴争没有败迹,因为吴争在他们心里,是不可战胜的神话!
  从这一点上看,吴争确实做到了,令麾下盲从的程度。
  ……
  兖州府,滋阳城。
  多尔衮也遇到了大麻烦。
  祁充格禀报,“刚得到京城急报,皇商们又在闹事……王爷之前封锁从兖州南下的水陆通道,使得商队无法南下,皇商们向朝廷抗议,如果再继续下去,他们就无力为王爷提供此战的军费……”
  “混帐!”饶是多尔衮遇事不惊,在听到这件事,也沉不住气了,“一群无德无良的商贩,也敢威胁本王?!他们若敢反复,本王诛他们阖族!”
  祁充格不敢接话,低头等着多尔衮消气。
  然而,这怒火引发了多尔衮剧烈的咳嗽,一时停不下来,直到咳出血来。
  这下,行辕一阵慌乱。
  好在此次南下,多尔衮做了万全准备,随身携带了十多个宫中御医,在一阵忙乱之后,多尔衮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多少天了?”仰卧在榻上的多尔衮,悠悠问出这么一句。
  祁充格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张大了嘴,迟疑着。
  还是刚林反应快,他赶紧答道:“十七天了。王爷下集令封锁南下通道,至今日已经十七天。”
  祁充格这才会意过来,多尔衮问得,还是之前自己禀报的那事。
  这让祁充格有些惊讶,这不是多尔衮的脾气啊,曾几何时,堂堂皇父摄政王,也开始向皇商们妥协了?多尔衮能问出这话,显然有了妥协的意思。
  祁充格猜不没错,果不其然,多尔衮在听了刚林的回答之后,悠悠道:“说起来,倒也是难为他们了……好在本王已经决定正式开战,等明日最后一支军队离开兖州后,就撤消了禁令吧。”
  
第1291章
不必再议
  强权者,也终于懂得向“弱势群体”妥协了。
  多尔衮开始南下,他将新的临时行辕放在了沛县。
  这个决定让刚林、祁充格心慌,倒不是他们对多尔衮的军事才能没有信心,而是这时的多尔衮,病情开始加重,他在不间断地咳血。
  这样的情况下,将行辕向战场前移,万一有个闪失,军队必乱,到时怕是连退都来不及。
  可多尔衮执意南移,终究不是他们二人可以阻拦得了的。
  五万大军,其中一万二千骑兵,这不是最要命的,多尔衮此次倾注了他这数年来,耗费重金训练的重甲骑兵,饶是多尔衮财大气粗,这支重骑至今日投入战场,也才仅仅六百余人,号称是千骑。
  多尔衮在临行之时,平静地下了两道命令。
  “沈致远那小子该歇够了……让他们二人即刻南下。”
  “传令阿济格,如果再龟缩不出,那他就可以老死在徐州城了!”
  祁充格、刚林面面相觑,这命令怎么传?阿济格可是亲王,二人苦笑起来。
  ……
  徐州大军,终于动了。
  从徐州北会通渠以水路沿运河而下。
  阿济格终究不敢硬抗多尔衮,哪怕阿济格早已有了取代多尔衮之心,哪怕明知道多尔衮病重,可阿济格明白,生病的老虎,一样能吃人!
  但阿济格还是留了一手,他以九万大军(包括他的旗军)一时找不到足够的船只为由,将军队一分为二,四万人从水路走,他率余下大军南下,经宿州至凤阳府城,美其名曰,协助凤阳骑兵,震慑义兴朝,使其不敢北渡。
  ……
  山雨欲来风满楼。
  清廷的日子也不好过。
  连日来,朝堂上争得是面红耳赤。
  争执的主题,一直就是多尔衮该不该打这一仗。
  多尔衮已经在打这一仗了,可朝堂中,却还在为此争执,着实有够荒唐!
  但这绝对不是小儿过家家,这关乎着,权力的更迭。
  朝中谁不知道,多尔衮时日无多。
  如果在这时,能将多尔衮的政令、军令否决,那么,就等于盖棺定论,就算多尔衮带兵在外,胜是抗命,败是矫旨,皆是不赦之罪。
  这朝堂之上,没有人希望多尔衮活着回来,哪怕这其中有多尔衮的亲兄弟、亲侄子,还有已经密诏下嫁的布木布泰。
  多尔衮做人做得如此众叛亲离,也算是极其不堪了。
  当然,权倾朝野,是他的原罪,这断绝了他的亲情……和所有感情。
  小皇帝福临是其中最盼望多尔衮即死之人,在他心里,只有多尔衮死了,他才能亲政,才能摆脱身边那个“老妖婆”对他的钳制,哪怕这个“老妖婆”是他的亲生母亲。
  世事本无常,能让一个儿子如此恨自己的新生母亲,也算是一桩咄咄怪事,关键在于,这个亲生母亲竟然是一心为了儿子好。
  此时,暗流涌动的朝堂上,范文程正激动地奏道:“……皇上、太后,如今坊间舆情汹汹,再不放开摄政王所下禁令,就算京城的市面上,也难买到江南的货物,这还不是最要紧的,北商们采办的货物难以运至南方售卖,其每拖一天,便须向汉明银行支付不菲的利息……各大皇商们聚集在紫禁城外,就等着皇上、太后为他们做主了……”
  布木布泰脸色死水一般地平静,而小皇帝福临,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不过,皇帝的礼仪,让他抿紧了嘴巴,可嘴角的那一丝笑意,恐怕也只有他身侧的布木布泰看不见了。
  洪承畴官位高、离得近,自然看见皇帝嘴角的笑容。
  于是他迅速出列,附和道:“我朝和义兴朝,确实必有一战……但绝对不是现在,眼下我朝因西南、西北战事吃紧、国库空虚,难以支撑再另辟战场,这场与义兴朝的决战,不管是胜是败,都将把朝廷拖至山穷水尽之地……好在皇商们忠心为国,承担了此战不下一半的军费,可他们的钱财,也不是天上凭空掉下来的,没有了买卖,就拿不出应下的军费来,摄政王这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臣以为,朝廷须立即开放禁令,允许北商南下贸易!”
  这二人代表着满清朝堂上,占据了大量人数的汉臣。
  随着二人的进言,无数汉臣出列附和。
  福临收敛起嘴角的笑意,板着脸转头看向布木布泰。
  布木布泰为难了,她坚信多尔衮此举的初衷,一定是为了朝廷,可布木布泰同样认为,此战的时机不合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