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0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4/1807

  战争的推进,都是在一场场战斗中,渐渐集腋成裘的。
  说战争还未开始,就决胜于庙堂之上,那是神话,不足为信。
  真正的战争,往往在于积累每一场战斗。
  吴争动心了,跨越黄河的意义,不下于五年前越过钱塘江,更不下于三年前越过长江。
  饮马黄河,北伐真正的大门就打开了。
  吴争能不被诱惑吗?
  当然不能!
  蒋全义说得对,收复清河,进可攻退可守,就算敌人援军蜂涌而至,大不了,渡河返回淮安,这样至少对清廷是个震慑,同时也为淮安城的防御拓展了空间。
  看着吴争意动的神色,不同于其它将领,宋安,落下了实锤。
  “少爷……清军可能真的在撤退。”
  这话让正犹豫如何说服众将领反击的吴争,心中大为畅快,果然是发小,自己还没表态,就领会自己的意思了,简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敢情,吴争还认为,宋安说这句话,是捧哏、助推呢。
  “哦……你倒是说说,清军在北岸尚有足够的兵力,为何要撤?”
  宋安一指江面上漂浮的尸体,平静地说道,“整整一天,敌人以飞蛾扑火之势,救援第二波来犯的敌人,以至于越陷越多,最后北岸不战而溃。”
  吴争讶然道:“你的意思是,多尔衮已经服输,自认战败?”
  “不。”宋安摇摇头道,“如果是多尔衮在指挥,他当会断臂求生,当第二波清军被我军困于江面上时,他必定很清楚,在水面上对抗,清军是吃大亏的,绝不会继续派兵增援……所以,我断定,对方不是多尔衮在指挥,而是另有其人……甚至,可能是汉人,对,一定是汉人,只有汉臣,才会更担心因八旗军伤亡过多,而被清廷惩治……所以,就算明知不该救也必须救……对,肯定是这样!”
  不得不说,宋安有着异常敏锐的洞察力,片言只语,已经将事实猜了个八九不离十,如果此战不是太过突然,长林卫来不及反应过来,象这种情报,经宋安的能力,原本不该到此时还不知晓。
  宋安的分析,引来了众将的纷纷认同。
  吴争心中大慰,至此,收复清河、发动追击的大门已经敞开。
  渡河之战,随即开启。
  前令撤回,新令传达,“趁它病,要它命!”
  申时初,在吴争的亲率下,北伐军二卫渡河,向北岸发起进攻。
  宋安被留在淮安,因为,只有他,才能让吴争真正放心、无后顾之忧。
  
第1330章
算有遗策
  所谓时势造英雄。
  时势,是前提。
  这道理和伯乐与千里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英雄常有,但时势不常有。
  战机亦是如此。
  眼下,战机到了,稍纵即逝。
  已经贵为吴王、手掌二十万北伐军的吴争,此战前还在感慨,大将军府还没有足以北伐的实力,需要再积累三年才能北伐。
  可事实上,北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
  这很荒诞,可却是事实。
  事实上,兵力、粮草、饷银等等,乃至一切物资的匮乏,都不是不能立即北伐的主因。
  事实上,一切的困难和阻碍,就象女子的事业线,使劲挤挤之后,总归会有的。
  可笑的是,一直坚称北伐时机尚未成熟的吴争,也正是排除众议,下令北伐的始作俑者。
  吴争心里真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而拖延北伐吗?
  敢与直面多尔衮布下圈套的吴争,真是个为私利而拒绝北伐的人吗?
  不,其实吴争真正想要的是,让北伐战争少死些人,最大程度的保全汉人元气,来应对将来外番的威胁。
  西欧的海军已经遥遥领先,东番还在红毛手中,整个东亚的海上贸易,特别是香料,都被马六甲海峡拥有上千条战舰的红毛所控制,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势力,也已经在苏拉特、金奈、孟买和加尔各答等地建立了大本营,它同样拥有着千艘战舰。
  这对于日后的大一统国度而言,威胁是足够大的,吴争知晓海权的重要性,打烂天下,需要两代人,甚至数代人才能回复元气,西欧不会等华夏恢复的那一天才动手,这才是吴争不得不慎重北伐的真正主因。
  可现在,吴争已经顾不得了,他毕竟不是神嘛。
  有着凡人的七情六欲,吴争无法拒绝唾手可得的清河,于是终于将一场有限的报复战,扩大成无限的北伐战。他,真的能如愿吗?怕也只有老天才知道最后的结局。
  ……
  阿济格此时也为难了。
  他倒不是想违逆朝廷的旨意,也不想助多尔衮一臂之力。
  阿济格最想要的就是,率领他的旗军和徐州八万大军,带着从凤阳府搜刮的浮财,返回徐州去,继续过他的逍遥王爷日子。
  无论最后是朝廷“平叛”,还是摄政王晋位,这对他阿济格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有这九万多大军,加上他的宗室身份,谁能奈何得了他?
  待价而沽!这是阿济格此时真正的想法。
  当然,阿济格同样不会坐视北伐军北上,可眼下这个可能性并不存在,只要自己驻守徐州,那么北伐军想要北上,就得他允许,否则,大军稍加东移,就能掐断北伐军的后路。
  由此认识,阿济格顺应了朝廷的旨意,率军撤返,可问题是,多尔衮在沛县。
  沛县是徐州北面的一个小县,可有道是山不在高嘛,有多尔衮驻囤的沛县,那就不再是个小县。
  如果有人把囤有正白旗和一千重甲骑兵的沛县,当成是寻常小县,那就不止是脑子进水,还活腻味了。
  阿济格天不怕地不怕,对他这个老十四弟弟,还是多少有些忌惮的,要不,福临怎么不叫阿济格为皇父?
  这确实是个难题!
  阿济格伤透了脑筋,你说强行返回吧,以多尔衮的脾气,势必双方火拼打起来,这显然是不对的,至少阿济格不想砸烂大清这口吃饭的锅。
  可如果不返回,朝廷那边不好交待还是其次,主要是没地方落脚啊,九万大军,人吃马嚼的,每日补给可不是个小数目,地盘不够大的话,怕是如蝗虫过境,一地鸡毛。
  好在阿济格身边总也有那么几个懂事的幕僚,给阿济格献了一策,既然进不得退不得,不如强留凤阳府,来个强龙就压地头蛇。
  好歹阿济格手中有兵,身份尊贵,凤阳府敢撵阿济格不成?
  可朝廷那边怎么应对呢?
  幕僚又给阿济格出了第二策,那就是挪挪屁股,换个地,然后向朝廷禀报,大军被多尔衮挡住了去路,无法返回徐州,若要强行返回,还须朝廷颁下明旨。
  瞧瞧,这球一脚就踢回了清廷,真乃个中高手。
  阿济格从善如流,大手一挥,前军转向,中军西进,后军原本就没有动弹过,目标凤阳城以西——怀远。
  这太极拳打的,就象是张三丰亲传一般,可阿济格绝对无法预料到,他赖在凤阳府,不返回徐州,会对这场战争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为,就在他挥师西向的次日,义兴朝京卫左营和建阳卫,突然之下,没有一丝预兆的,先后向六合、和州两个方向发起了攻击。
  也就是说,多尔衮的部署,从阿济格下令撤退的那一刻,已经失败。
  多尔衮原本是想,以阿济格率徐州大军,向凤阳府西北移动,由此来震慑义兴朝出兵增援的念头,至于阿济格出工不出力,其实并不重要。
  可阿济格将已经进入扬州府界的前锋撤回,转道向西,那么在义兴朝京卫左营和建阳卫的突然进攻之下,谁来阻挡这两路大军?
  要知道,义兴朝京卫左营有五、六万人,其中大部分是经过三、四年战争的老兵,反而驻扎应天府的张同敞的右营士兵,大都是新征召的。
  而建阳卫,那就更不用说了,夏完淳与吴争的关系密切,加上夏完淳的软磨硬泡功夫也不小,建阳卫的装配虽然比不上北伐军,但大体上,也有五成以上军队装配了新式燧发枪和小炮。
  所以,也就阿济格部才能堪堪挡住义兴朝两路大军的渡江北攻。
  可阿济格早了一天西进了,虽说怀远与凤阳府城相距也就一日的路程,可这一个来回,不就两天了吗?
  等两天后,怕是黄花菜都凉了。
  多尔衮算准了吴争经不起激,算准了吴争不会想打一场决战,算准了大将军府还没有做好北伐准备,北伐军必不会倾囊出动,算准了北伐军重武器难以运输,更算准了义兴朝为削弱北伐军、巩固皇权会坐视二卫被歼。
  
第1331章
为谁而活
  可多尔衮却算不到吴争会突然亲至淮安,领导二卫坚守,算不到廖仲平早已心向吴争,算不到夏完淳与吴争之间的兄弟之情,更算不到,这二人敢于成为“叛臣”,也要擅自出兵渡江北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4/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