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0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6/1807


第1348章
鞑子如兽
  吴争受困于淮安这半个月里,李过、高一功、刘体仁三人已经合计过不下十次。
  他们在衡量着,如果吴王真有不测,他们该何去何从?
  高一功执意向大将军府请战北上增援,可李过与刘体仁都反对,理由是,大将军府并非无可调之兵,毕竟第一军有五万之众,尚未调动,何须广信卫出兵增援?
  万一由此被大将军府猜忌有异心,那反而不美了。再则,广信卫是北伐军中战力最弱的一卫,因为人数太多,至今才换装了一半,这无形中让广信卫将士,有种不如于人的自卑感,就象感觉自己是小娘养的一般。
  所以,李过、刘体仁坚决认为,与其千里迢迢北上增援,不如适时西征,一来牵制江西敌军北上增援,二来可以扩大自己的地盘。
  双方的意见形成对立,几次不欢而散之后,李过提议向此时居住杭州府的“忠义夫人”高桂英讨个方略。
  今日,收到了高桂英的回复。
  当李过、高一功、刘体仁三人一起找开高桂英回信时发现,信中只有一句话,“自胜者强,自强者王!”
  次日,广信卫开始集结,又一个战场被开辟,广信卫的兵锋方向,却不是北,而是西——抚州府府城临川。
  ……
  邳州之战,是这场战争中,最丑恶的战役,没有之一。
  人性的丑恶,完全在这场野战中体现出来。
  其实,这场战役并不激烈,相较于淮安城半个月的坚守,逊色了不少。
  但,邳州战役,刺痛了人心,特别是江北民众的心,特别是那些甘心当顺民的民众的心。
  邳州城东约四十里,是运河会通河邳州段,也叫直河。
  直河水域广阔,北接伽河,南通黄河,东连骆马湖,河网密集,故称泽国。
  邳州城中清军守军兵力,其实足以抵挡已经弹药匮乏的吴争所部。
  而吴争的西攻邳州,其实只是一种姿态,因为从开战至今,吴争都一直认为,此时并非是真正北伐的好时机。
  天知道,身后的杭州府眼下在发生什么,吴争只知道,原本准备打十天的,现在已经超过一月。
  先不说每天支撑十万多人的人吃马嚼,就说在这一个月中,各卫伤亡人数已经超过二万之众,这个伤亡数字的抚恤,已经可以拖垮原本财力已经捉襟见肘的财政司。
  在吴争心里,如果在停止北伐和打烂整个江南之间做出选择,吴争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因为北伐对吴争而言,是一个标志,民族振兴的标志,是目标而非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民族雄崌亚洲、傲视天下。
  所以,这三天时间里,吴争对邳州的进攻几乎都是佯攻,意在以战促和,等待着清廷谈判使团南下,以作为谈判桌上,主动权之一。
  可,多尔衮却派出了他的铁甲骑。这支铁甲骑,其实吴争并不陌生,在第一次渡江攻入泰州时,吴争见过,准确地说,是交过手。
  虽然当时只是三十对三十,但火枪兵全军覆没,才换取了击杀十一骑铁甲。
  这个战绩,在常人眼中是非常不错的战果,可吴争的心里,是刺痛的。
  这让吴争在随后的日子里,调整了战术操典,不再要求各卫在遭遇敌骑兵时,还须按照操典战术朝廷正面对抗,因为,那真的是找死。
  北伐军对骑兵的胜例不少,吴争自己都有过不下三次的胜例,但那几乎都不具可复制性,对战场地形、双方兵力、兵员士气及训练度,有着严苛的要求,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可或缺的运气。
  后世人常灌的心灵鸡汤,说,成功靠九十九的努力,再加一分的运气。
  这话绝对不可信,事实上,这话反过来,才是真理,那就是成功靠九十九的运气,再一分的努力。
  话听着有些邪恶,但,这是事实。
  世间蒙头努力的人多了去了,成功的有几个?
  真正成功的人,在成功之后,分享成功经验时,才“大义凛然”地倡导努力,其实他私底下或许就是个在海边捡到贝壳的幸运孩子。
  所以,吴争避战。
  生生向西后撤了二十里,至直河岸边。
  这个战术,得到了所有将领的一致认可和赞同,当然,将领们是认为大将军这是要效仿“背水一战”了。
  可吴争心里想的却是,这么好的水域河网不加以利用,怕是老天都得砸个雷给自己,另外,吴争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万一真打不过,渡河西撤。美其名曰,游击战!
  就算当时撤退时间不够,仓促之间跳下河,做为江南籍的士兵,也是占了大便宜的。
  ……
  事实也如吴争所料,北伐军确实没有成建制渡河的时间。
  吴争在直河岸边,构筑了三道防线。
  不得不说,将士们挖壕沟的速度真不是盖的,三道南北八里,丈宽、深六、七尺的壕沟,从开挖到完成,仅用了八个时辰,这速度,怎么也得入记录了。
  三道壕沟相互间隔一里,按理说,吴争的准备是充分的,可战场永远不会按照预告的设想演变。
  双方的第一次交战,都是佯攻。
  敌军以六十铁骑,缓缓前压,后面约六百弓弩手,分成五行,轮流交替射击前行,以两支各百人游骑护住两翼,进攻北伐军第一道防线。
  三百步。
  一百五十步。
  一百步。
  密集而连贯的税前矢如雨点般砸落,可北伐军防线没有丝毫动静。
  清军是认为北伐军不敢迎战铁骑。
  可事实上,北伐军将士是在节省弹药。
  八十步。
  五十步……
  第一道防线上,密集的枪声伴随着袅袅白烟响起。
  吴争很清楚,燧发枪的子弹,打不穿敌骑铁甲,最多就是个坑,打断敌人的肋骨。
  可防线上,还是开枪齐射了。
  是吴争黔驴技穷、没有应对之策了吗?
  当然不是,如果真缺少应对之策,吴争早就闻讯撤兵,至少得撤到直河东岸,以直河为屏障御敌了。
  在直河西岸构筑三道防线,吴争用意只有两个字——练兵。
  
第1349章
邳州之败
  两年前,扬州府停战谈判时,那次与多尔衮的较量之后。
  吴争一直在思考着,怎样才能最大发挥火枪兵的优势,以便在不利之时,也能正面对抗鞑子铁骑。
  还别说,想得多了,有成效的好点子没有,歪点子却想出不少。
  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对二卫将士进行一次实战训练,这才是吴争真正的用意,事实上,防线之后的河边,早已收集了不下百条渡船,哪有屁“背水一战”的可能性?
  在吴争看来,就算身险绝境,也绝不学霸王的悲壮,这才是他的性格。
  伴随着炒豆般连续的枪响,不可一世的铁骑,竟不断有落马者,数量虽然不多,但足以震撼人心。
  刀枪不如的铁骑,竟一轮齐射就落马十几个,这已经占了此次佯攻铁骑的两成。
  这一幕让敌人有些惊慌了。
  难道是北伐军有秘密武器?
  当然不是!
  其实吴争这次战术的奥妙,就在防线的壕沟上。
  将士们在挖壕沟时,将大量挖出的土石堆砌在壕沟向敌人的那一侧,挖出多少,就堆砌多少,然后在堆砌的土方上,留出一尺宽的射击垛口,就象城墙上的城垛一般。
  这样,就形成了上中下三阶。
  士兵们分成三个批次,壕沟中的站立、壕沟与土方之间的半跪、土方上的趴着射击,但形成的射击面,几乎是在同一个高度。
  也就是说,几乎将三个射击体位,压缩到了一个半射击体位,这就间接造成了两倍的射击密集度。
  当然,子弹的密集度,一样无法对铁骑进行有效的杀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6/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