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0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8/1807

  这个可有可无、似真还假的情报,让宋安动起了心思。
  这就是一闪念之间的想法,或者是没有可行性的绮念,有些人会一笑了之,可有些人会当真,并为之付出一切。宋安,属于后者。
  他要下一盘大棋!
  淮安府与徐州府接壤,宿迁与徐州府边界仅三、四百里,这对于发动一次突袭,是完全可能的,但,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是突然性和多尔衮在徐州这个情报的准确性。
  按道理,这个情报是宋安必须要上报给吴争的,但宋安掌控长林卫,手中有着极大的权限,这种尚未得到验证的情报,可报可不报。
  同时,宋安太了解吴争的个性了,在吴争看来,一个多尔衮,特别是一个已经时日无多的多尔衮,不值得去消耗数百甚至数千个士兵的性命去交换。
  也就是说,吴争会熟视无睹多尔衮在徐州的存在。
  这不是宋安的胡乱猜测,因为之前多尔衮在沛县的消息,是得到印证并上报给吴争了的,但吴争直至出兵海州、宿迁,也没有提到有“斩首”多尔衮的想法。
  但宋安却不同,他此时做为一个情报主官,对此次战争中,长林卫几乎没有出色的表现,由此连累自家少爷被困淮安城半月有余,是极度自责和郁闷的。
  宋安想自赎,准确地说,他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向自家少爷证明,他要下一盘大棋!
  这时一个来自凤阳的情报,更刺激和坚定了宋安的想法,那就是阿济格所部原徐州大军滞留怀远,迟迟没有北上返回徐州。
  这让宋安更坚信,徐州兵力的空虚。
  可宋安手中兵力不足,淮安、扬州可用长林卫拢共才六、七百人,而且他们不适合战场厮杀,而吴争留给宋安淮安城守军仅三千之数,且也不得擅离淮安城。
  就算宋安胆大妄为,手中可用兵力全部加起来,也不可能对徐州来一次有胜算可能的突袭。
  同时,吴争此时正率部进攻邳州,宋安想突袭徐州,是铁定绕不过吴争的。
  世事往往就是这样,矛与盾之间虽然是对立的,但很多时候它们可以共存,并在巧妙地部署下,变成互补。
  宋安在得知敌军为抵挡北伐军逼近徐州,在邳州、吕梁山设下三道防线后,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徐州原本兵力就空虚,在向外设下三道防线之力,兵力就会更加捉襟见肘。
  正好钱翘恭在“自怨自艾”,宋安就给他出了个“馊点子”,去泗州抢战马。
  泗州有战马、守军兵力不多,这情报是真的,但宋安宁肯替钱翘恭担责,也要鼓励钱翘恭西攻泗州的真正用意却不在此。
  宋安是想让钱翘恭吸引怀远阿济格部大军,为自己闪击徐州争取到三天的时间。
  在宋字的筹谋中,不但钱翘恭是吸引敌军的棋子,甚至连吴争也是吸引敌军的棋子,因为正是由于吴争所部在攻打邳州,徐州敌军主力才能被吸引在三道防线。
  事实上,宋安没有想错,徐州城中,多尔衮身边仅三百近卫,其中有六十是随扈骑兵,几乎可以说,偌大的徐州城,在此时就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当然,一旦有事,从最后一道防线赶回徐州,也仅要不足一天的功夫,这是多尔衮的底气所在。
  在多尔衮看来,没有人可以在半天时间内歼灭他的三百近卫,除非是一支大军,但这不可能,没有一支数量较大的军队,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闯入徐州城。
  但多尔衮并不知道,宋安有他不同于正规军行军的手段。
  徐州也有长林卫,人数还不少,有三百多人,同时,在北伐军攻克清河北上之后,清军对运河水道的封锁,已经远不及之前了,甚至因为陈锦的溃败,而几乎丧失了对水道的控制。
  但运河是南北商贸的大动脉,就算国战之际,南北过往的商船船队依旧络绎不绝。
  要输送一支大军从水道向北,确实不容易,就算敌人已经无力封锁,可眼睛总能看见,一旦得知有敌从运河而来,直接在码头布下伏兵就是,保准一打一个准。
  所以,突袭的人数不能多,也不能少,少起不到该有的作用。
  
第1351章
崖镇大捷(一)
  可如果运送几百,经过精心乔妆改扮的人至徐州,那就太容易,就算被沿河清军监视到,也没有人怀疑,因为几乎无人认为,一支几百人的队伍,能对徐州城起到怎样的作用,真要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送死!
  这就给了宋安一个极好的机会,以钱翘恭部牵制怀远阿济格,以吴争牵制徐州主力,自己完全可以率几百人伪装成一支普通商队,经运河直抵徐州。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外力”。
  可问题是,宋安这盘大棋,在进行到一半时,被迫中止了。
  都说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
  这么“完美”的构想,突然胎死腹中,确实让宋安郁闷。
  但,对宋安而言,吴争就是他的全部,正象他时常说的,“生是吴家人,死是吴家鬼”,离开了少爷,他什么都不是。
  正当宋安率十八条商船,装载了六百乔装的士兵,从清河启程,沿运河北上至桃源附近时。
  得到长林卫急报,邳州清军以无辜百姓做人墙,迫使王爷东撤,在直河岸边,损失惨重,同时敌军顺势夺回宿迁,并继续南下的情报,让宋安不得不临时改变,中止了他的“斩首”计划。
  宋安随即下令,全员登岸,在宿迁东南部的崖镇,设伏阻击南下敌军。
  ……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冷兵器时代,战场的王者是骑兵。
  而王者中的王者,是重骑兵配上轻骑兵,这就是一个最完美的组合。
  有着重骑的攻坚能力和轻骑的机动能力,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这就象后世的重坦必须加上轻坦和装甲车一样。
  当然也可以配上步兵协同,但这样,速度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只有重骑和轻骑的组合,那才叫完美,当然,这指得是野战、突袭战。
  宿迁、清河虽是城池,但这种小城的城墙,也就不足二人高,对骑兵形成不了什么强大的阻力。
  这是敌骑敢于趁势南下的主要原因。
  他们在连续两场胜利的刺激下,舍弃了步兵,以重骑、轻骑组合,从宿迁迅速南下,目标清河,意图一战,洗涮陈锦指挥不力,致使北伐军渡过黄河的羞辱。
  他们的气焰很高,当然,应该说,这是事实。
  八百多重骑,在二千轻骑的掩护下,理论上,足以横扫黄河两岸,可谓遇神弑神,佛挡杀佛。
  就象这支混编骑兵主将甲喇额真(相当于明军守备至总兵一级,相当于后世正旅级)呼尼牙罗和,在出发前说的“南蛮子除了耍些小聪明,没有什么本事……只要咱们一鼓作气将他们赶下黄河,就可以向朝廷进言,什么火枪新军,最靠得住的还是咱们骑兵!”
  可万事没有绝对,如果战争真被是客观因素的比拼,那吴争也不会被迫撤至直河东岸了。
  其实之前吴争在邳州以东,直河岸边的三道防线战术是正确的,在特定条件下,骑兵绝非不可战胜的神话。
  所以,当这支二千多人的骑兵,行进在官道上,那种趾高气扬的神态和气势,简直就象是兵锋指处,所向披靡一般。
  可他们至崖镇附近的转弯处时,让他们自我否定,甚至来不及后悔的一幕,就这么突然间发生了。
  崖镇位于古城以东约五十里的官道转弯角。
  因运河在此有个急转弯,于是官道的修筑也由此形成一个急转弯。
  清军骑兵不得不降下速度,否则,就会冲出官道,摔下右侧悬崖,悬崖是很高,约摸二丈,这个高度,一般摔不死人,可如果加上战马飞驰的速度,那就算有金钟罩护体,也得摔成肉泥。
  就这么一个官道拐弯,让这支刚刚还趾高气扬的清骑,尝到了什么叫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滋味,提前尝到了什么叫炮火覆盖的滋味。
  这里不得不解释一下宋安区区几百人,为何能做到对道路进行炮火覆盖的原因。
  此时第一军已经收复泰州,而池二憨与祖大弼突袭兴化得手,南北交通线随即打通,第一批补给物资已经运送到清河,而宋安也正是借助押运补给,才到的清河给钱翘恭出了个“馊点子”。
  这第一批补给自然是不可能有重炮的,就算有重炮,宋安也不会带着重炮去突袭徐州。
  这不开玩笑吗,六磅野战炮都重达八、九百斤,怎么机动?
  况且就算运到徐州,对攻城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徐州的城防可不是宿迁、清河这等小城能比的,六磅炮轰在城墙上,也就一个凹坑。
  真这样大张旗鼓的进攻,等于是找死,送火炮给敌人,宋安自然不会这么傻。
  第一批的补给中,占比最大的是纸弹(不是错别字,是真的纸弹,此时的前装弹,就是油纸包的,比中指粗,长短差不多,里面是发射药和一枚金属弹丸)和虎蹲迫击炮炮弹。
  虎蹲迫击炮可以拆卸成两大件,炮管和基座,炮管重一些,大约十六斤左右,基座十二斤,这个重量便于士兵行军携带,所以,在装备北伐军时,最受士兵的喜爱。
  不过这炮的威力小(炮弹工艺及黑火药的原因),也就适合对付普通步兵和轻甲步兵,对付铁甲重骑,除非是炮弹正好落在马肚子下爆破,否则,基本不致命。
  淮安城二卫苦战近一月,连携带一百六十发纸弹(左右腰间两大包)都消耗殆尽了,虎蹲炮炮弹早已告罄,所以,在渡江攻清河前,这些没了炮弹的虎蹲炮都被留在了淮安城。
  宋安要突袭徐州,正好用得上,他带得不多,一百二十门。
  这是用来在混入徐州城之后进行局部突破和突围用的,此时,宋安把它用在了官道的转弯角上,形成了密集的炮火覆盖。
  就算是把生锈破烂的菜刀,只要能杀人的,都是好刀。
  虎蹲炮威力虽然不大,但奈何它多啊。
  一根针很难杀死人,但如果针密集到一把,照样能扎死人。
  正因为虎蹲炮威力小,本来就是针对敌人步兵的,所以军工坊在生产时,配备的几乎都是开花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8/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