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1807

  杭州府。
  此时确实有些慌乱。
  当然,慌乱不全是因为南下的三千建虏精锐全军尽没。
  至少不是最主要原因。
  主要的原因是,杭州清军需要临时急调湖广,本来打算提早进攻绍兴的计划,可能要流产了。
  清军目前兵力捉襟见肘。
  偌大的大明疆土需要吞噬,以区区数十万清军,确实困难了些。
  就算已经占领、统治的地区,也不时地有人反正。
  明军降军不少,可清廷无法对其完全相信啊,还得派兵对其监视。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清军在中部的湖广战场上却频频告急。
  南明唐王朱聿键的隆武政权所任命的湖广总督何腾蛟招纳了原李自成大顺军的余部李过、高一功、郝摇旗、刘体纯等人,进入湖广战场。
  对清军占领下的军事重镇荆州、武昌进攻,使湖广战场上的清军面临全面崩溃的境地。
  被顺治拜大将军,时任睿亲王的多尔衮,得知军情之后,急调杭州多罗贝勒、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移军西去救援湖广战场。
  于是多罗贝勒勒克德浑亲率满蒙精锐,偕同镇国将军爱新觉罗·巩阿岱一起,从江宁逆江而上,驰援武昌。
  多尔衮同时调豫亲王多铎,领三千鞑子精锐及六万明军降军驻扎在江宁,暂时搁置进攻绍兴的计划,准备在稳定湖广战场之后,再图绍兴、舟山、宁波等地。
  可问题来了。
  勒克德浑原本打算提早进攻绍兴的,这几个月里,清廷也一直在慢慢向杭州增兵。
  之前派去突袭绍兴腹地的三千鞑子骑兵,是勒克德浑麾下真正的满蒙精锐。
  勒克德浑麾下的满蒙精锐并不多,仅一万五千人,可杭州府明军降军却有十万之众。
  不派明军降军,而派满蒙精锐,主要还是担心降军一入绍兴腹地会被明人策反。
  勒克德浑不能眼看着此消彼长,绍兴明军势力壮大,为来年进攻绍兴增加难度。
  加上他心里一直认为他的精锐足以以一当十。
  如今,晴天霹雳,三千鞑子精锐全军尽没,那么勒克德浑奉令调往湖广,就无法在杭州留下更多的鞑子精锐了。
  从而使得,勒克德浑必须带走更多的明军降军。
  因为害怕自己一走,明军降军立马反正。
  勒克德浑只留下了三千鞑子精锐及三万明军降军。
  
第114章
三刀断山刘老三
  在勒克德浑的估算中,只要多铎尽快领兵到达,就不惧绍兴府那六七万明军反扑。
  勒克德浑的想法并没错。
  此时的明军士气低下,战力完全不能清军入关前相提并论。
  三千鞑子精锐,足以击溃十倍之明军。
  不拿全国战场说事,就以钱塘江沿线战役而言。
  之前弘文朝灭亡,弘文朝大学士马士英与总兵方国安率五万大军渡过了钱塘江进犯杭州,一度想光复杭州府。
  勒克德浑在江宁得知后,立刻遣六千骑兵奔赴杭州解围,加上杭州清军,那时双方兵力对比是五万对一万六千人,马士英与方国安却惧怕清军势大,退兵撤回钱塘江。
  二人撤围的路上,分别攻占了杭州西南方的余杭、富阳两地。
  勒克德浑派遣梅勒额真珠玛喇和和托,率三千骑兵、六千步兵,共计九千人,攻击余杭、富阳两地的明军,两军合营在杭州城外数十里。
  清军攻势凌厉,锐不可当,毫无悬念马士英与方国安大败于清军。
  正当清军庆功之时,马士英与方国安又率残部渡江包围了杭州城,结果还是被梅勒额真济席哈所败,溺死者不计其数。
  受后人垢病的奸臣马士英称得上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了。
  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二人就这么把残明的有生力量全都给白白消耗、牺牲了。
  这场仗,也就是当日吴争从金山卫港口突围,返回绍兴府江边,赵史对吴争讲起的钱塘江战役中的富阳一战,三万明军抗击六千清军,才杀死五百多鞑子,明军却伤亡三千多人。
  于是士气本就低落的明军迅速崩溃,如同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战后,因为马士英的名声实在太差,鲁监国不肯接纳他,马士英便流落于浙东之地,渐渐没有了音讯。
  而方国安率兵投入鲁监国麾下,与王之仁一起吞并、吸纳了浙东之地的明军残部和义军,声势渐大,被鲁监国授封为国公。
  所以,勒克德浑不认为自己的决定是冒险,他走得很痛快。
  他在杭州留下了三千鞑子精锐及三万明军降军。
  ……
  吴争已经在部署剿匪了。
  再强的土匪,也无法与军队想抗衡。
  哪怕对方是支菜鸟军队。
  土匪想要的是财,求的是生存。
  可军队不一样,它本身无需考虑生存,因为它是合法的杀人机器。
  就凭这一点,土匪就没有办法有更好的训练时间和条件。
  当然,还有一点关键之处是,头领的能力是远见。
  吴争的剿匪,声势极大。
  闹得是街坊四邻,人尽皆知。
  绍兴八县,几乎是人人都知道梁湖卫所要剿匪了。
  倒不是吴争不懂出其不意的战术。
  而是吴争认为,八县富商们凑了九千多两剿匪资金,自己得对得起这笔钱嘛。
  有道是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
  你悄不声响地剿了匪,人家看得不过瘾,没得还要来索还银子,那就得不偿失了,始宁镇可是吴争想要的根据地,不得不顾及名声。
  六百骑兵营,正在苦训。
  剿匪也用不上它。
  除了骑兵营驻守梁湖卫所,有一个算一个,都被吴争派出去了。
  军队就囤于当日吴争对翻越平岗山一千鞑子进行伏击的小村子——老槐村。
  这种声势,平岗山上的土匪说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可他们没有逃跑,也没有投诚,他们都在观望。
  观望官军是不是会下狠手、是不是做做样子。
  更是观望“三刀断山”的反应。
  “三刀断山”不是招数,而是一个人的匪号。
  他叫刘老三,是平岗山一带最大的山贼,麾下匪众近五百人。
  打家劫舍、杀人越货,气焰正炽。
  吴争是经过仔细考量的。
  带兵出来剿匪,主要为得是银子。
  能少死人才是重点。
  如果先吃软,后啃硬,伤亡累积,肯定不小。
  不如直接踢翻最大的,那么小的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