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1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7/1807

  “……”宋安抬头看了吴争一眼,“郡主……终究和少爷不一样。”
  吴争盯着宋安,许久,“别怪她,血浓于水嘛。”
  宋安突然道:“是侧妃……见了郡主,郡主才去的。”
  吴争眉头一挑,随即放松下来,“也是人之常理……表姐妹,能帮的还是得帮,可以理解。”
  “可……这明摆着于少爷不利。”宋安语气变得激烈起来,“少爷对待明室可谓仁至义尽,五年多了,从没沾过明室……”
  “闭嘴!”吴争有些心烦气躁起来。
  宋安梗着脖子道:“人无伤虎心,虎有伤人意……少爷可以宽仁,可我却不能视若无睹。”
  吴争盯着宋安许久,轻叹道:“别太过……别让自己阴德有亏,我也希望,你能儿孙满堂,和二憨一起陪我到迟暮。”
  “是。”
  “召二憨来见。”
  “是。”
  
第1516章
解决矛盾的同时,必产生另一种矛盾
  高质量的和平,绝离不开武力的宣誓。
  这道理吴争非常清楚,刻骨铭心!
  但许多事,总归无法凭一腔热血,做到淋漓尽致。
  譬如说,第一军的北调,非但没有遏制住清廷对北方资源的控制力度,反而促使了清廷开始变本加厉地限制。
  可吴争不能立即下令北伐,因为,打不起。
  是,军工坊的火器越来先进,可再先进也离不开军械的制造和补充,更离不开大量的弹丸和火药补充,经过扩大的军工坊,尚远远不足以供给二十万大军进行一场决战的需要。
  是,江南商会的影响力几乎可以控制黄河以北的商业贸易,毫不客气地说,如果商会突然停摆,可以让顺天府在一两个月内,全城民众进入生计混乱。可最大的影响力,也挡不住敌人手中的屠刀。
  这是一种矛盾和对立,需要有极大的战略定力和智慧去化解。
  但,吴争的注意力并不在件事上,暂时无法解决的事,那就让时间去解决,这就是吴争的战略定力,认准一个方向,绝不动摇!
  此时吴争的注意力,在另外一件事上。
  五年前,时任镇国公的吴争,在杭州府发布新税令,辖下各府县的农税经过三个阶段进行减免,最后实现彻底免税。
  当时,这道政令被许多人反对和劝阻,其中就有钱肃乐、陈子龙,还有无数名门达户。
  这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相当于革命。
  财政的赋税是个定值,不管向谁征收,都得征收。
  农税收得少了,自然要从商税多收点。
  不向贫民征税了,自然得向富人征税。
  这是零和概念,非黑即白。
  当时的江南,因此事有过几场骚乱,如果不是吴争以“粮价战役”,在莫执念的帮助下,一举荡平了杭州城中那些大户、商贾,那么,就不可能再有大将军府了。
  当时骚乱是平息下去了,可质疑声一直存在,包括莫执念同样保留着意见。
  直到今日,新税令经过农税减半、减二成两个阶段,相较于改革之前,农税已经仅剩原先的三成。
  而今日,就是第三阶段的预定实施日期。
  也就是说,如果吴争点头,那么江南农税,恐怕从明日就要走入历史了。
  事实证明,吴争的思路是对的。
  随着江南工坊的林立,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向雇工转变。
  在籍人口黄册中,商人、雇工的总和,已经接近总人口的三成,这是个非常大的比例了。
  而农民人口,随之下降到了不足五成。
  以莫执念、熊汝霖、张国维等人的人生阅历和经验而言,这相当危险了。
  也就是说,一个农民一年所产出的粮食,需要供养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二个半人。
  就时下的粮食产量而言,绝对是相当危险的。
  好在,江南商业的兴盛,商人有极大的兴趣向湖广、闽粤等地购买低价粮,这才使得江南各府县的粮食供应宽松。
  可如今问题出现了,如果彻底减免农税,那么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吴争原先无法预料的。
  在籍人口基本是个定值,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的需要如同一个变数,务农的人多了,自然是经商的人少了。
  而减免农税的吸引务农者返流,在经过两次农税减少之后,吸引效应已经大大降低。
  也就是说,就算此时彻底免除农税,产生的吸引效应,也不显著了。
  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除了农民之外,各行各业都反对彻底免除农税。
  就象此时,莫执念力劝吴争收回成命一般,“……就算按最好的预期,免税吸引大量人口回归田地,王爷可曾想过,如今的江南,早已不是五年前的江南,各府林立的工坊,会因缺少雇工而面临困境……各工坊因找不到足够的雇工,只能提高单日报酬,从而使得利润急剧降低,甚至亏损不得不倒闭……大量民众突然失业同样会造成坊间混乱,而反之,这些已经失去土地的雇工会因无法得到土地而失去生计……”
  “且慢。”吴争皱眉道,“失去土地的雇工?为何失去?孤没有记忆……大将军府显然没有颁布过雇工需要收回土地的政令吧?”
  莫执念惊愕。
  一边张国维解释道:“王爷或许……不知,随着大将军府的开设和松江新城的建造,加上如今已经修建完成的铁路,二地的地价,已经翻了数倍,甚至十数倍……恐怕没有人可能抗拒这种诱惑。”
  吴争明白了,突然间就明白过来了,这,怪不了任何人。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
  当一笔原本几辈子都无法得到的财富,放在面前时,谁能不动心?
  吴争懂这个道理,在发布新税令时就,吴争选择的不是零和,而是将利益的馅饼做大,在不损害大户、商人的同时,提高贫民的利益。
  譬如,以江南商会和银行前身钱庄的抱团,去争夺北方商人的份额和市场,用高额的关税去贴补财政司的岁入和商人的利益。
  这个方法很有效,也是直接导致江南商人不再视吴争为“仇人”,反而视为利益趋同者的真正原因所在。
  但现在,却不一样了。
  随着这张终有尽头的利益的馅饼到达可以扩张的极限,穷人和富人、商人和雇工、农民和手工业者等等,各方面的矛盾渐渐显露出来,而且越来越严重。
  这确实怪不了任何人,每一道政令,不管是“善政”还是“恶政”,终归是成就一伙人,剥夺另一伙人的,二者的根本区别是,成就人的数量多少罢了。
  原本不肯卖地的农民,因江南工坊遍地兴起,眼馋于雇工的日薪,卖出了土地,学着开办工坊。
  他们不是无产者,相反,他们拥有着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卖地财富。
  但,这些人的抵抗力是最差的,因为他们无所长,不,他们所长的只是种地,而不是经营。
  那么,在开办工坊的顺风潮之下,他们确实可以生存,可到了逆境,首先死的,也是他们。
  这,更怪不了大将军府和“始作俑者”吴争。
  “让孤想想……再想想。”
  
第1517章
我儿威武!
  绍兴府,连接山阴、会稽二县的舍子桥桥畔。
  时值正午,桥畔临河,有一家名叫“老郑记”的酒肆里,人头簇拥、宾客如云。
  尤为显眼的是大厅里十数桌联席,更是热闹非凡,让本来就不是场地很大的酒肆更显拥挤。
  显然,有人在办喜事。
  人声吵杂之中,突然传出一个男声,“诸位乡亲父老、诸位亲朋好友……托祖先庇佑,小儿得携微薄之功安然还乡……今日黄某设宴答谢诸位亲友高邻,不醉无归啊!”
  场内一片哄然,尤以男人的奉承声为最。
  一个白发老者颤巍巍地起身,擎杯道:“抵抗外族、复我河山……此次国战,绍兴有无数好儿郎弃家舍业、前赴后继,虽血洒疆场,亦无怨无悔,幸甚!老朽与诸乡党深觉荣焉……来,为那些回不来的好儿郎们……敬一杯酒!”
  这话一出,瞬间安静了。
  众人收敛起脸上的笑意,无声地起身,举杯遥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