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2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4/1807

  廖仲平微微一叹,道:“可惜广信卫二万人马了。”
  吴争扭头,哼了一声道:“阿济格还没那副好牙口!”
  这话令廖仲平一愣,随即问道:“难道王爷早有稳妥安排?”
  “稳妥称不上。”吴争咧了下嘴,“你与夏完淳一东一西两路大军候着,阿济格不敢轻易全军出动……他最多也就分开二万人。”
  廖仲平点头认同,只要左营和建阳卫在,阿济格就得防范着。
  “李过这人,我还是知道一些的,他统兵指挥作战不比你差。”
  廖仲平不由得脸一红,当年他败多胜少。
  吴争没理会他,继续道:“飞熊、英武所驻各三千敌军,难不到李过……就是临淮的巴颜有些棘手。”
  “是。据报,临淮两军打得非常惨烈,李过甚至下令不分敌我,用开花弹对城墙上胶着部射击……”
  “这事我知道。”吴争木然道,“饮鸠止渴啊……成为北伐军快三年了,李过的指挥思路还是没转过弯来,这么多的火炮给了他,被李过仅仅当成攻城支援火力……好好一场围点打援,以广信卫的兵力围困临淮当然是做不到,可要堵南、东两门,还是做得到的。”
  廖仲平点头道:“李过指挥确实有误……分兵突袭飞熊、英武两要隘是正确的,但强攻临淮……哎……”
  这声“哎”让吴争清楚廖仲平没说出来的意思,那就是吴争对李过的申饬令,或许是逼李过不管不顾的主因。
  吴争没搭理这茬,顾自道:“难免判断,临淮之战,李过还能支持几日?”
  廖仲平一怔,还几日?
  如今阿济格又从凤阳城派出了增援,两城距离不远,最多一、二天,援军一到,内外合击,李过就只能撤退了,问题是,撤得掉吗?
  当然,廖仲平不能直接将心里想的说出来,他婉转地道:“据报李过所携弹药在前一战中全部打光了……怕是,最多只能撑上一、二天吧……我担心两点,一是从凤阳城来敌人增援提前赶到,二是城中巴颜会突然从另外城门出骑兵袭扰,如果这两点都不幸言中,那……李过广信卫危在旦夕啊。”
  吴争笑了笑,“看来你是将自己代入了……如果换作是你在临淮城下指挥,就只能支撑一、二日了。”
  廖仲平老脸又一红,“未战先虑败嘛。”
  “倒也是。”吴争适可而止,“但我觉得,李过支撑五天应该没有问题,甚至更久。”
  廖仲平大惑,问道:“王爷作此判断,可有依据?”
  吴争道:“阿济格没有李过狠,巴颜就更不用提了……噢,我说的是对自己狠,你懂的。”
  廖仲平张口结舌起来,他分不清吴争此话是在讥讽李过对自己人开炮,还是真在夸李过。
  但吴争一本正经地道:“战场嘛,对自己狠的人总能比人占便宜,只要将自己当成死人了,往往最后死的是别人……你做不到象李过那般狠,因为你没有李过那样,率残部辗转数千里的经历,倒是蒋全义,或许能体会到这点。”
  
第1651章
小人物
  廖促平闻言心头一动,似乎领悟到了些什么,可又抓不住重点。
  “阿济格只是对人狠,对自己不够狠……也是,这英亲王当了太多年了,早已忘记了在漠北吃风沙的苦了。”吴争带着一丝嘲讽道,“可李过不同,就算李自成占了顺天府登基当了皇帝,李过也在征战,他没过过好日子……吃惯了苦的人,总能比享福的人容易活,对吧?”
  廖仲平心头一亮,他郑重揖身道:“多谢王爷指点。”
  吴争笑了笑,摇摇手道,“指点谈不上……李过能活,广信卫也能活。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况且,我还没有让二万将士性命为代价的打算。”
  廖仲平用力点点头道:“廖某也信……敢问王爷此次前来,对我有何吩咐?”
  吴争转身指着地图,“两件事,都得你亲历亲为。”
  “请王爷下令。”
  “一是募集当地民众,经大枪岭,为广信卫运送些弹药补给。二是左营佯动至大枪岭一线,既为护送运送弹药的民众,也加重对阿济格的压力。”
  “遵命。”
  吴争稍一沉默,想了想道:“军令传递困难……我先透个底,但凡阿济格动了,你,就与夏完淳直扑凤阳城,到时不管是谁阻挠,皆不必理会!”
  廖仲平正色道:“请王爷放心……廖某谨记于心!”
  吴争笑着挥挥手道:“走了……不必送。”
  廖仲平惊讶道:“天色已晚……王爷何不……?”
  “时间不等人啊……我可没阿济格那么好命,躺在凤阳城就能指挥若定。”吴争哈哈大笑着,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
  衡阳镇(古镇,非湖南衡阳,位于今江苏省金湖县西南),明置巡检司于此。
  巡检司这个衙门,始于北宋,金、夏也有仿设,元继承,直至朱元璋发扬光大。
  这是一个低级的基层组织,隶属于当地县衙,有点象后世的武警组织,但又不完全相同。
  它的职责是捕盗,并非所有州县皆有,而是大部分集中于漕运附近和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在西北及偏远地区鲜有见到。
  它就是县衙捕快的一种补充,连主官巡检,它的品级也才从九品,刚刚入流,那其下差役恐怕连吏都称不上了,用后世的话说,也就是“临时工”,可此临时工非彼临时工,后世的临时工工资是兑现的,大都列入了预算,可此时,哪有预算?
  好年景时,县衙以米粮代酬,年景不好时,那就得拖欠,拖欠还是好的,总归还有个盼头,情况糟糕的,那就得自生自灭,谁叫他们是小娘养得呢。
  按理,象这样很不起眼的组织,不会被留传至后世还有人知道,但有个地方所设的巡检司,却闻名通途,令后人瞩目。
  那就是鼎鼎大名的澎湖巡检司,它最早还是元代所设,这恐怕是蒙古外族为华夏做的唯一一件被称赞的好事吧。
  绕远了,回来说说衡阳镇,这个小镇就有一个巡检司,而且从洪武年间就开始设立了。
  前面说了,巡检司除了巡检,余下之人全不入流,干的就是协助县衙捕盗之事,自然,读书人看不上这种角色。
  刚设立时,老朱比较重视,领导重视的,待遇就好,当然是人满为患,可到了万历年间,连正规卫所都没了保障,何况这些各县衙隶属的小组织呢?
  良家子们明里忌惮这些人,心里却是万般看不起,除非是万不得已,他们宁可刨地,也不愿干这种下九流的差事,没工资、得罪人不说,一不小心还得赔上性命,连抚恤都没有。
  这样一来,巡检司人手就不足了,募集标准是一降再降。
  最后,往往是拉一些坊间游手好闲之徒或者地痞、泼皮之类的来凑数,这样一来,巡检司的名声就不再坏了。
  衙门得拢络这些人哪,要是人家撂挑子不干了,上哪再找人手去?这样兵荒马乱的年景,有人看家护院,哪怕是名义上的,也总比没人强吧?
  所以,县衙往往对这些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事情不大,就得过且过、眼不见为净吧。
  这样一来,大街小巷里,调戏良家妇女了、顺手牵羊了、欺负老实人了……什么狗皮倒灶的事都时有耳闻。
  用当地良民百姓的话说,还不如鞑子来呢。
  今日,衡阳镇的大街上,人潮远比往日稀落,也是,打仗了嘛。
  寻常百姓不是躲战乱逃离,就是紧闭家门,似乎只要躲起来,就没事了一样。
  好在衡阳镇离战场较远,一般都看不上它,也对,都说攻城掠地嘛,一个小镇,谁看得上?
  此时,西街城隍庙前,几个巡检司的差役正聚在那侃大山。
  他们一身皂服,腰间挎把铁尺,愣将自己打扮成了传说中六扇门中之人。
  其实,就他们的级别,给人家擦鞋人家还嫌弃臭呢。
  “刘哥,你说这北伐军还真与往日明军不一样噢?昨日看他们排着队经过,那气势……啧啧。”
  一个差役眯着眼,咂吧着嘴,满脸都是一种羡慕,那模样,就差流口水了。
  另一个差役附和道:“若要他们能收我……嘿,要我少活三年都成,你没看他们那身军服,就象用浆子浆过似的笔挺……也奇了怪了,他们打仗不穿甲,就不怕被箭射吗?”
  另一个年长些的,伸手拍了一下差役的脑门,斥道:“你懂什么……据说南面建新朝的吴王殿下能祈福,只要是上了战场,士兵就可以刀枪不入……就知你没读过书,知道啥叫撒豆成兵吗?”
  那差役被拍了脑门,脑子有点乱,还愣是连连点头称是,“张老哥果然是明白人……”
  这时,一直坐在庙外左边石狮子上,那个满脸横肉疙瘩的三十来岁壮汉,冷哼了一声,“或许在街上相大姑娘小媳妇还成,行伍之事……他懂个球!”
  那个年长些,被唤作“老张”的,老脸一红,带着一丝埋怨,但更象是“撒娇”的味道,他扭捏着道:“刘哥啊,打人不打脸啊……”
  
第1652章
凑份子原来是这意思
  “呸……你这老东西哪来的脸?你要脸吗?”刘哥空啐了一口骂道,“前几日是不是上人家陈寡妇家去了?”
  “……”
  “就知道你管不住裤裆下边的劳什子!”刘哥嫌弃地斜了他一眼道,“你说去就去吧,把动静整那么大,还把她家小崽子给打了……你这是寻欢还是作孽啊?!”
  老张的头越来越低,差点就钻石狮子下去了。
  那边被老张刚才拍了脑门的差役,赶紧打圆场道:“刘哥,今日街上没几个人,想来也不会出什么乱子,要不……咱们去吃点儿小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4/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