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1807

  方国安却偏偏不同意,他想着打蛇不死,必遭反噬。
  在杭州城就已经与吴争翻了脸了,如今正好吴争不在,就得将他一脚踩死,免得多生枝节。
  方国安拱手,但脸色狰狞道:“殿下,吴争历来嚣张跋扈,无视君王、上官,之前诬陷臣通敌,如今臣率部浴血拼杀,光复杭州城,孰是孰非,黑白立见。此次,吴争又狂妄到擅杀本公麾下总旗,是可忍孰不可忍,臣请殿下还我数万将士一个公道。”
  几个与方国安亲近的官员随即附和。
  朱以海犹豫起来,他听得出方国安话中的威胁之意。
  如今绍兴府除了廖仲平部,已经再没有他能掌控的军队了。
  唯一能与方国安抗衡的王之仁,还没有回师定海,听说还滞留在吴淞口附近,意图不明。
  所以,朱以海只能应道:“那依越国公之见,该如何处置吴争?”
  方国安道:“勒令撤回绍兴府,去职罢官,另派能臣统领梁湖卫所。”
  朱以海听了反而是松了口气,方国安没有要杀吴争的意思,这就好办了。
  同时,朱以海对方国安提出的“云职罢官”四个字很认同。
  朱以海不否认吴争是个良将、好刀,但这把好刀不够听话。
  刀不听话,不仅伤人还会伤己,所以朱以海也有想将吴争撤换的意思。
  这可谓是君臣一拍即合。
  “那就……依越国公所言吧。”朱以海为难地点头道。
  方国安心中一喜,“殿下英明。”
  “不可!”
  这声很大,大到震耳欲聋。
  朱以海紧蹩着眉头,还未说话。
  方国安随即回过头去,“又是你张煌言,你一个七品衔小官,也敢在此聒噪?”
  张煌言厉声道:“殿下,就算是民众犯法,也得给被告一个陈述分辩的机会,如今仅凭越国公一家之言,就将一个四品官员定罪,如何服人?何况吴争如今还在杭州城为国争战,殿下如此做法,岂不令天下臣民寒心?”
  方国安大怒,骂道:“张煌言,你好大的狗胆!你是在指证本公诬陷吴争吗?”
  张煌言毫不示弱,“越国公是否诬陷,下官不敢定论,但是非曲直,还须当面锣对面鼓,双方当堂对质方可决断。”
  “你……”方国安一时找不出话来回怼张煌言。
  这时,张国维侧面道:“殿下,臣以为张煌言所言有理,如何处置吴争,先要定罪,而越国公的指证,仅是一方之言,不足为凭。”
  钱肃乐瞬间接上:“依臣对吴争的了解,他虽时有狂妄,但绝不会不识轻重。当初指证越国公通敌之事,是臣与张尚书共同决定的,越国公要怪,也不应该只怪吴争,此事朝廷早有定论,不足以牵扯到今日之事来。至于吴争擅杀越国公麾下军官之事,臣以为,这必有出有因,否则,以领不足三千人马的千户,无故杀死一个执掌三万大军的国公麾下总旗,这……未免太不可思议了吧?”
  这话确实有道理的,只要不是傻子,谁会去干这等荒唐之事?
  活腻歪了吗?
  钱肃乐的话,引起不少官员的点头认同。
  朱以海优柔的性子又来了,他迟疑道:“三位说得都有些道理,那就……再议?”
  方国安哪能同意?
  错过这次,那再要找吴争的不是,就不知道到什么时候了。
  “殿下这是要和他们三人一起偏袒吴争吗?臣麾下数万将士可等着殿下为他们做主呢?如果殿下偏袒吴争,臣回去如何向数万将士交待?”
  
第135章
主弱臣强
  一连串的“数万将士”让朱以海再次改变了口风,“那……还是按越国公的意思办吧?”
  张煌言岂能同意,上前一步道:“荒唐!这是要效仿前朝,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一个刚刚为国立功的功臣吗?”
  张国维难得地强硬起来,“殿下,此事若按越国公之意行事,请殿下允准老臣辞官。”
  朱以海这下为难了,倒不是他真在意张国维的辞任,而是张国维等人,一直是朱以海依仗对抗方、王二人的工具。
  所以,真到了这个时候,朱以海只能去选择一方。
  在朱以海心里,这一方,永远不可能是方国安。
  “孤深以为,张尚书、钱御史、张编修三位所言有理,越国公,你弹劾吴争之事,容后再议。”
  方国安眼见不妙,这事说到这份上,关键点在于吴争的罪名无法落实。
  但这一点,在场官员基本上都心里有数,只是顾及到方国安不说破罢了。
  屁大的绍兴府,谁不知道,越国公回撤的船队里有二十船那玩意?
  这要是一船,还能瞒得住,二十船,想不让人知道,那就比登天还难。
  所以关键的问题还是在实力,方国安已经将底牌一早地亮了出来,那就是他麾下“数万将士”。
  这确实是实力的威压,但有时实力并无法左右局势。
  譬如象现在,很明显张国维等人不吃他这套。
  这世上确实有硬骨头,就算打不过你会死,宁可去死,也不跪下求饶。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方国安不能真造反,至少现在不能。
  光复杭州,不仅成就了自己的名声,同样成就了朱以海。
  在这个节骨点上,如果造反,恐怕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方国安只能改变方向,与和朱以海闹翻相比,找吴争的晦气反而轻了。
  “既然殿下已有定议,臣听殿下的。”方国安的瞬间改变,惊到了在场诸人。
  包括朱以海,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还是方国安吗?
  方国安继续道:“但臣担心吴争会投敌。”
  所有人的脸色瞬间凝重起来。
  相对于吴争诬陷方国公和擅杀总旗,如今方国安提出的指控更严重。
  前两条罪名,最多是罢官去职,后面的罪名,却能杀人、杀全家。
  张煌言激愤地道:“吴争三战三捷,歼灭鞑子数千人之众,绍兴府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越国公指证吴争投敌,是何用心?”
  钱肃乐抬手阻止张煌言继续说,然后面对方国安问道:“越国公有何证据指证吴争投敌?”
  方国安道:“本公全军已经撤退,就算是不懂军阵的也都知道,以他麾下那两千多人,根本无法防守住杭州城,可他至今还没返回绍兴府,用意何在?难道只是为了贪恋杭州府繁华?”
  钱肃乐冷冷道:“这么说,越国公并无确凿证据指控吴争?”
  方国安嗤声道:“等有了证据,一切都晚了。”
  钱肃乐回转身道:“殿下,此事太过荒诞,不足采信。”
  方国安大怒道:“当日吴争凭一封不知哪来的书信,指控本公通敌,你钱肃乐为何不说荒诞?”
  钱肃东轻哼一声,理没不理方国安,顾自走回了原位。
  朱以海目光扫了一圈众人,总结道:“此事容后再议。”
  方国安急了,“殿下,若吴争真得投敌,悔之晚矣。”
  朱以海的疑心病又犯了,他竟然回应道:“那依越国公的意思该如何防备?”
  方国安心中一喜,答道:“让臣领兵围了吴庄,如此吴争顾及家眷,便不得不回撤绍兴府了。”
  朱以海听了竟点点头道:“这样也好,不过越国公万万不可伤及庄中人。”
  方国安大喜,应道:“臣遵命。”
  “殿下不可。”张煌言再次大声反对道。
  方国安怒目而视,“又是你!”
  张国维是真无奈了,他沉声道:“殿下,不管怎么说,吴争还在杭州,以莫须有的罪名,羁押在外将士的家眷,这……令人寒心哪。”
  朱以海又犹豫起来,“那……那如何是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