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3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13/1807

  这样的命令,导致了衡阳卫前军几乎全覆没,甚至连敌人的身子都没接触到。
  但,很多时候,歪打会正着,就如负负得正一般。
  清兵密集的箭矢,造成了衡阳卫前锋的巨大伤亡,可正是因为这样,清军的箭矢同样扫清了衡阳卫后续火枪兵和骑兵面前的“障碍”。
  而且,清军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一支流寇、乌合之众,居然还有成建制的火枪兵……甚至是,骑兵。
  加上此时天色刚刚亮起,视野距离不远,很难察觉衡阳卫后军的情况。
  这就使得清军弓弩兵在打顺了手之后,弓弩手基本上都滞留在阵形前列,连一丝换阵退后的想法也没有,后面的步兵,一样没有往前,去替换已经挽不动弓的弓弩手们。
  事实上,再强的弓弩手,在一场战斗中,挽弓的次数是有极限的,人的力气就那么大嘛,很难连续地挽弓射击。
  而衡阳卫前锋的巨大伤亡,简接地造成了清军弓弩手臂力的消耗,这样说,确实有些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
  当衡阳卫的火枪手,骤然发现自己前面已经空荡荡了,此时敌我双方的距离,已经在百步以内。
  这显然,正好是火枪射击,最合适的距离。
  一千多被池二憨留下的北伐军士兵,训练成的雏鸟火枪兵,以生硬的战术动作,完成了三段齐射的野战阵形,随即毫不犹豫地开始向清军射击。
  根本没有防备的清军前列弓弩手,猝不及防,在枪声中一排排地纷纷中弹倒下。
  这一幕之前也刚刚上演过,只是,主角变了,变成了清军。
  野战中,弓弩手的位置,是非常紧密的,因为需要保证箭矢的密集,否则,稀疏的箭矢根本伤不了运动中的敌人。
  野战中箭矢的杀伤力,绝不是来自于精准,而是以模糊取代精准,密集覆盖。
  一轮齐射,打掉了清军的前出部,这使得清军后续步兵,很难迅速填补这个阵线缺口,而这个节骨眼上,最后面的衡阳卫数百骑兵,恰巧出现在了最合适的位置。
  火枪兵齐射,是需要停下来布阵后进行射击的。
  这无意中使得一直紧随其后的衡阳卫骑兵,不得不向两边迂回,不然就直接撞向自己的火枪兵阵形了嘛。
  而这个无意识的动作,正好契合了骑兵由两翼出击的战术。
  清军这时确实是慌乱了,他们哪知道,这只是一支刚学会骑马的骑兵?
  而清军的骑兵正在渡河,远水解不了近火。
  面对着战场王者,敌人“骑兵”的出现。
  一场莫名其妙地溃败,出现了。
  清军以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溃退。
  后面的“留一手”见状大喜,他认为自己的指挥能力堪比池将军,甚至可以比拟大将军。
  于是,又一道命令从刘放的口中发出——“将鞑子赶下淮河去!”
  近四千人、训练有素的清军,被大约五千多人的乌合之众,追得狼狈鼠窜,这或许是江北大战以来,最奇葩的景象了。
  而此时,已经意识过来的衡阳卫那支菜鸟骑兵,忽然发现自己竟成了战场的主宰者,这种自带的光环,让他们再也刹不住脚。
  欢乐从来都是短暂的,但代价是惨痛的。
  追出二十多里之后,衡阳卫前出的骑兵,与正赶来的清骑迎头撞上。
  一个对冲之后,全军,覆没!
  被追得憋屈到了极点的清军步兵们开始向战场聚拢,他们愤怒地屠戮着战场内尚未死去的衡阳卫骑兵,甚至虐……尸!
  而清骑并没有停留,继续向南进攻。
  天色已经大亮,被骑兵远远甩在后面的衡阳卫步兵和火枪兵,这时已经发现了不对,并及时地止住了脚步。
  刘放在这个时候,做出了战斗暴发以来最英明的决定——撤退,撤回旧县城内。
  而清军骑兵在赶到旧县城下时,衡阳卫已经入城,并在城墙上,对靠近的清骑施以枪击。
  清骑不得不后退,等待后续步兵与其会合。
  一夜的恶战,衡阳卫付出了近四千人的伤亡代价,“守住”了旧县城池。
  局势异常古怪地回到了战斗的起点,旧县依旧在刘放手中,而城中守军较之前二千人,多出了两倍。
  这场战斗,看似荒唐到了极点,可对整个战局意义重大。
  或许刘放没有意识到,衡阳卫为盱眙城最终的不失守,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拜音图调集重兵,决意剿灭流寇、稳固后方运输,从而动用了他的主力,可不想,这支大军并没有按他预先的设想,轻取流寇,而是被刘放的衡阳卫,拖滞在了旧县城下。
  这使得拜音图至少三天之内,无法聚集起足够的兵力,对盱眙城发起轮番强攻,从而使得盱眙池二憨部,有了一丝喘息之机。
  ……
  如果说衡阳之战,让吴争看到了战局的突破口,那么,将这个口子逐渐撕开,造成敌人的不断流血,才是吴争真正想要的。
  阿济格在流血,岳乐也在流血,但多尔博还没有,清廷,更是只伤了皮肉,远没有达到流血不止的地步。
  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这就是吴争不惜暴露沈文奎,令他去造访济尔哈朗的目的。
  可惜的是,济尔哈朗如同一根泥鳅,虽然数次派人旁敲侧击地想和吴争取得联系,甚至假装“慈爱”,将迈密送到了钱翘恭身边,可他一直将自己隐藏得很好,只说,不做!
  吴争想以勒度作为突破口,诱使、迫使济尔哈朗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可济尔哈朗玩得一手漂亮的“太极”,愣是将“皮球”踢回了吴争脚下,那就是——凤阳阿济格、兖州多尔博两支军队。
  
第1712章
驱狼吞狐
  吴争意识到,勒度,已经成为不了双方暗中交易的筹码,最多,充其量只是个赠品。
  所以,吴争不得不另想他法,在以满足济尔哈朗要求的同时,去制肘济尔哈朗在达到他目的后,可能会毁约的可能性。
  吴争为此,特地连夜赶回了杭州府。
  因为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一个可以有效掣肘济尔哈朗的人。
  ……
  杭州城,清波门向东的这条横街,名为铁冶大街。
  是以它临南侧不远的铁冶岭而得名。
  铁冶岭上出过两个名人,一古一今,一古指得是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他的《西湖竹枝词》——“苏小门前花满株,苏公堤上女当垆。
  南官北使须到此,江南西湖天下无……”
  以此倡导出了一种新的诗体——以民歌体描绘西湖,成为当时一种时尚。
  一今,指得是万历年间,出了个江南名士查继佐,号“伊璜”。
  查继佐是崇祯六年举人,但一直未能入仕。
  明朝亡后,随鲁王朱以海监国绍兴,做了兵部职方,在浙东地区抗击清军。
  清军南下占领杭州府后,于当时朱以海所部明军在富春江边打了一场仗,结果大败。
  这场败仗,也就是吴争回到绍兴府,在码头受到拦阻,百户赵史向他说起的那场败仗,三万对六千,杀敌五百多,自伤三千多,却被朝廷称为“胜利”!
  此仗之败,令查继佐心灰意冷,加上年纪也大了,于是辞去官职,隐居海宁硖石东山万石窝,并改号为左尹非人。
  后来,吴争崛起于江南,收复了杭州等府,查继佐这才回到了杭州清波门以东的铁冶岭旧居。
  原本他是想入仕的,可惜,吴争对江南旧文人不太感冒,不承认前朝功名、不开科举只靠举荐和留用,并向各级官府掺入大量的武人,这使得查继佐没了入仕的可能,加上已年过半百,查继佐便按捺下了入仕的心思,决定终生隐居铁冶岭了。
  可世事终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吴争在杭州府开府设衙之后,随着一批朝廷官员由应天府入杭州府,譬如象张煌言、张国维等人。
  他们的到来,让大将军府治下的读书人有了入仕的可能,可以走举荐这条路了。
  查继佐曾在鲁监国麾下为官,与张煌言、张国维等人都是熟悉的。
  张煌言向吴争举荐了查继佐,吴争虽然对“名士”不太感冒,但张苍水的面子不得不给。
  可这个时候,查继佐已经静心,不想为官了。
  查继佐至大将军府进见,向吴争说明了他的心意。
  正好绍兴府之战结束,多铎被斩,博洛被擒,吴争当时促狭之下,在铁冶岭,也就是查继佐的宅子边上,修了间屋子,将博洛囚禁在那,并指派了一个任务给查继佐,那就是每日教博洛读圣贤书。
  这个差事,原本查继佐是不肯应的,可毕竟拒绝了征辟,加上当时吴争收复南直隶,气势正盛,查继佐确实是不敢直言拒绝,不得不应了下来。
  于是,铁冶岭上,不久就响起了“琅琅”读书声。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13/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