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3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4/1807

  在李过、池二憨不要命的强攻下,阿济格终于荫生退意。
  想逃,就得有骑兵,而且,须骑兵方可断后,否则,必会被敌军追上。
  阿济格的撤退部署非常周密,趁着夜幕,悄悄出西城,以骑兵阻击追兵,待主力在安全之后,在途中部署伏兵,再掩护骑兵西撤。
  池二憨、李过此时已经打得热血涌头,哪还会想到一向自大、骄悍的阿济格,也有想溜的时候?
  况且城中兵力确实不少,按池二憨的说法,就算少爷派来援兵,再攻半个月,也未必攻得下凤阳城。
  可阿济格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他部署的撤退计划一切顺利进行之时,有人愣往他的碗中掺起了沙子。
  ……
  刘放来的迟了。
  他到凤阳城北门外时,已经是天色将黑。
  按理,这个时候,刘放应该下令离城一、二十里扎营休整、部署斥侯等等,待次日天亮,再对北门发起进攻。
  可一切兵法、战术,对刘放都不灵。
  刘放认为,打铁要趁热!
  他绝对不会去想,士兵经过这番渡河再紧接着急行军,体力会不支,也不会去想,攻城要动员、激励士气。
  他觉得自己还有力气,士兵就应该有力气。
  于是乎,刘放大手一挥,“进攻!”
  说来也怪,这些人还真有体力,在刘放的一声大喝下,无数人向北城墙扑去,竟没有人提出异议,譬如城墙上防守力量怎样,譬如主要的攻城目标位置,再譬如是不是分波次攻城,甚至于连攻城最基本的云梯都没准备。
  
第1741章
态度比结果重要
  这个夜里,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多少人失踪,反正天亮时,刘放手下已经只有不到六千人了,当然,还有正在渡河往这赶的人。
  刘放当时坚决认为,至少有一万以上的士兵,在他的英勇感召下,与鞑子浴血奋战牺牲了。
  可打扫战场后,北门周边发现的汉人尸体,绝对不超过二千具。
  最后汇报到吴争那,刘放要为牺牲将士请功的时候,吴争先是微笑,而后哈哈大笑不止。
  吴争身边的所有人都笑了,只有刘放没笑,他当时,愣住了。
  不过吴争没有亏待刘放,当即论刘放及衡阳卫为光复凤阳城首功,待战争结束,再据功论赏。
  ……
  其实,对这场夜战,北伐军内部争议很大。
  衡阳卫的功劳有两处,一是当夜进攻,所产生的声响,惊醒了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敌军开始撤退的池二憨、李过,由此使得池二憨、李过临时组织起人马攻城,结果城内清军最后一支近千人的步兵,被截在城内,而衡阳卫正是在城中心首先挡住这支由东向西撤退清兵的立功者。
  二是由于衡阳卫的“违常例”进攻,使得阿济格原本可以从容转移走的运粮队,被截留了一部分,而这截下的运粮队,运得不仅仅是粮,还有清军在城内及凤阳府搜刮来的贵重之物。
  而且数量不少,不算器皿、珠宝等,仅金银合计就不下二十万两。
  所有争议主要纠结于衡阳卫当晚的“伤亡”数字,以及衡阳卫攻城对整场战斗中起的作用大小,简单地说,就是该不该论首功。
  很明显,刘放下令进攻时,城中清军主力应该已经开始撤了,这从池二憨、李过率军先后突破东、南二门,入城后遭遇的零星抵抗,就能证明。
  特别是北门城墙上,敌守军绝对不会超过六百人。
  但正是这六百人,给了当夜“攻城”的刘放部,极大地打击,造成了近二千人的伤亡。
  也就是说,衡阳卫当时就算是站着不动,任由清军杀,以这区区六百人之数,恐怕也难以在这短短不足半个时辰中,轻易杀掉近万人,且还得毁尸灭迹。
  而凤阳城,在近三个月的鏖战后,城墙本身就千疮百孔,守军密集戒备时,确实没有多少空隙可钻。
  可一旦守军主力撤退,那么,其实何处不能入城呢?
  那么衡阳卫冲入城中(直到战后,也没人说得清衡阳卫究竟攻入城没有,或者怎么攻入城亦或者以何种渠道攻入城)后,应该在城内没有遭遇敌军正面抵抗。
  有异议者,几乎都是以此来质疑,当时衡阳卫在近城墙,遭遇城墙上六百守军的拼命抵抗后,已经发生局部溃败,只是因夜幕所掩难以发现,根本不可能如刘放所说,浴血奋战全部牺牲。
  简单地说,就是这支乌合之众一哄而散,然后城墙坍塌之处较多,溃散者四处逃窜,没入寻常百姓家或者逃回原籍地了,这些人本就是凤阳府籍,这才有了找不到尸体的情况出现。
  而挡住最后一支清军的数千衡阳卫,才是真正的衡阳卫,也就是刘放之前在旧县带出来的那支队伍,其中还有池二憨“赠送”给刘放的十几名老兵。
  不少将领向吴争进言,这种谎报、多报军功的前例不能开。
  可刘放坚决不同意这种分析,他执拗地认定他的军队是不可能溃败的,而且衡阳卫首先攻入城中并拦截住了最后一支清军,这是事实不容抹杀。
  最后吴争力排众议,为凤阳城之战盖棺定论,评定衡阳卫为首功,并以大将军之名,通告天下。
  给予衡阳卫正式编制,进入北伐军序列,并对“在册”将士进行奖赏,然而,最后接受奖赏的除了那支在城中拦截清兵的军队和北门周边伤亡的家眷,再无人前来认领奖赏,受领者竟不足万人之数,相较于刘放率军渡河时二万多人的规模,竟不足半数。
  宋安当时私下问过吴争,如此明显地“案情”,少爷为何故作不见?
  吴争当时斜了一眼宋安,反问道:“如果换你处于刘放当时的情况,敢以这样一支民夫队对一个有着至少三、四万守军的坚城,发起强攻?”
  宋安摇摇头,“我不会……不是因为我怕死,而是因为……我不敢让这么多无辜百姓……白白牺牲。”
  吴争点点头道:“那就对了……无知者无畏嘛!况且百姓能遵令冲向凤阳城,这就已经足够了,总比他们帮清军冲向我军要好……民心当顺撸,不可逆反啊!”
  宋安沉思后问道,“少爷的意思是……以此事来激励江北民众,敢于对鞑子奋起反抗?”
  吴争一愣,然后笑道:“不……不全是……我就是在想,只要江北民众对清军动手了,那就等于站到了咱们这一边了……”
  宋安大愕,这话听着怎么这么别扭,就象是听到……民众由此上了贼船那般地别扭。
  但宋安还是听懂了,原来少爷并非不知,而是故意。
  正愁着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改变江北民众对明军根深蒂固的反感,这下好了,民众已经站到北伐军一边来了,当然,这还是刘一手的功劳。
  而事实也证明,吴争的这种作法是相当有效的,在之后的北伐中,凤阳府及周边各府民众,不仅为北伐提供了巨大的物资,更是主动将数万子弟送入北伐军。
  当然,这是后话了。
  ……
  相较于凤阳府战局的顺利推进,鲁之域在衔尾追击岳乐、鄂硕的过程中,遭遇了重创。
  这原本是不该出现的事情,吴争此时其实已经决定休战,但此时的军令传达,确实很慢,特别是远距离传送,须人力传递。
  仅半天的时间差,使得鲁之域冒然进军,在日照以南的夹仓镇,遭受了敌军的伏击。
  果然不是沈致远部和钱翘恭骑兵及时从西、南两个方向赶到战场,那么,吴淞卫三千前锋,就得全军覆没,可饶是如此,鲁之域也折损了近二千人。
  这使得鲁之域被申饬,降为副指挥使,做为代指挥使任用。
  
第1742章
多多益善
  此次挫折以后,三部奉令南撤至安东卫休整、固守。
  吴争严令在没有得到命令前,吴淞卫、风雷骑及沈致远部不得离开安东卫一步。
  这道命令虽然限制了北伐军的进攻势头,但安东卫做为青州地面,实际上,北伐军已经突破界域,进入了青州。
  这对于之后的谈判,迫使清廷在某些重要方面作出让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江北三个战场,此时等于合并成了两个战场。
  而这两个战场,分别以凤阳城的光复、夹仓镇的挫折,渐渐地稳定下来。
  不管是率军西逃的阿济格,还是日照方向严阵以待的岳乐、鄂硕,清军暂时已经没有反噬的力气。
  随着凤阳府清军残余被扫荡干净,夏完淳建阳卫攻入安庆府、廖仲平左营占领庐州舒城,吴争最初发动这场战争的目标,已经实现。
  本来,双方应该定下日期坐下来谈判善后事宜了。
  可西边,湖广方向的大西军,突然有了大动作。
  十月初七这天,湖广北部麻城方向的八万大西军倾巢而出,兵分两路,分别由西部白沙关、木陵关、黄土关,东部长岭关、松子关、栗子关,六个方向发起进攻。
  经过一天一夜激战,靠近庐州方向的栗子关,因庐州清军被廖仲平左营扫荡殆尽而率先被大西军攻破,由此其余关口连续被突破。
  短短两天,商城、光州、罗山先后被大西军收入囊中,也就是说三天时间,清廷失去了汝宁府半壁。
  清廷朝野震动,如果说北伐军在东南沿海的高歌猛进,只是在清廷设置的重重防御上撕开了一个口子,那么大西军突然发难攻入河南地界,等于撕开了另一道口子,而且,这道口子,让清廷根基发生了动摇。
  因为清廷部署于东南沿海的重兵,几乎都是朝廷可控的军队和将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4/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