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3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8/1807

  福临这时一脑门子热血往上冲,少年心性嘛,他指着济尔哈朗大吼一声:“来人……将济尔哈朗拿下!”
  这话一出,便是圣旨,殿卫往里涌进。
  可济尔哈朗突然笑了,看着福临笑了。
  殿中文武不约而同地上前,把济尔哈朗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起来。
  局势变得异常尴尬,殿卫不敢动手,这些人中,哪个不是皇亲国戚、重臣高官?
  他们只能将目光投向皇帝,期待另一道追加旨意。
  福临话一出口,也意识到自己莽撞了,可他毕竟是皇帝,没有台阶,总不能自己往下跳吧?好在那边与洪承畴抱成一团的范文程,此时也冷静了下来。
  洪承畴松开范文程,赶上前去当和事佬,“皇上息怒……叔王息怒,都是为了国事……误会,误会!”
  说完,上前挡在福临面前,对济尔哈朗道:“皇上毕竟称您为叔……请叔王自重!”
  济尔哈朗沉默了一会,向福临拱手道:“臣冲撞了皇上……请皇上治臣之罪。”
  这么一来,福临的台阶来了,他长吁了一口气,换上一张笑脸,上前拉住济尔哈朗的右臂,“是朕失了分寸,还望叔王莫怪……来,回殿议事。”
  叔侄二人就这么手拉手回到殿中,可这事,还没完。
  回到殿中,济尔哈朗立即向屯齐发难。
  要福临降罪,治屯齐一个“诬陷当朝叔王”之罪。
  诬陷朝廷重臣或许以屯齐宗室的身份还能被宽赦,可诬陷当朝叔王,再加上济尔哈朗就在当场,福临只能公事公办,定了屯齐的罪。
  可定罪之后,福临就没有明示怎么治罪,而是勒令屯齐回府待罪。
  所有人都认为济尔哈朗会反对,不想,济尔哈朗竟默认了。
  福临与洪、范等人终一松口气,投桃报李,随即君臣大致通过了济尔哈朗的和谈草案。
  但对于兖州多尔博、阿济格及二人所部大军的处置意见,有了许多不同的声音。
  他们认为,如今正是朝廷用人之际,如果轻易对多尔博、阿济格动手,很可能造成所部大军反噬,如果发生意外,朝廷就会陷入内外交困、三面楚歌之局,这样就白白便宜了大西军和大顺军,万一敌军趁虚北攻,朝廷如何化解?所以,应该对二人怀柔。
  博洛等手握兵权的武臣,也坚决反对撤藩,博洛提出以英亲王阿济格与从陕甘回撤诸部守河南、睿亲王多尔博守兖州、朝廷守青、莱州,以应对大西军、北伐军的整体防御部署。
  这建言被朝堂中大多数人所认同,济尔哈朗也没有再提出异议。
  朝会结束得还算是顺利,顺利得超出所有人预料。
  似乎,之前在大殿的“全武行”从没有发生过一般。
  可这日所发生的一切,显现出清廷各势力的倾轧,特别是皇帝和济尔哈朗面和心不和的剧烈矛盾,直接暴露在了朝野面前。
  而当日夜里,多罗贝勒屯齐,被一队杀手潜入府中,杀死在自己府中,还割去了人头,这事令朝野惊骇。
  福临震怒,令三司限期三日破案、缉拿凶手、绳之以法,可限期过去,案没破、人没拿到,就更不用谈绳之以法了。
  最后盛怒之下的福临,杀了十几个“办案不力”的官员,此案也就成了悬案,束之高阁,不了了之。
  朝野纷纷传言,屯齐是叔王济尔哈朗报复,这种说法很有市场。
  终于有言官认为是升官的捷径,上疏闻风而奏,可没等皇帝作出反应,那言官一家全飘在了护城河中。
  一时间,顺天府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没有人再敢轻易进言,免得引火上身。
  
第1747章
回京还朝
  时已入秋。
  可正午的日头,还是让人感觉滚烫。
  一驾巨大的马车,在左右两队红缨黑服的骑兵护送下,由东向西进入淳化镇。
  然后,在镇子里停了下来,象是在等什么人似的。
  宋安慢慢从队伍中策马出来,看着镇西的方向。
  一会儿,一骑由东向西而来,骑手在宋安面前停下,低声嘀咕了几句。
  宋安脸色一松,拨转马头,来到马车侧面,对着车窗道:“少爷,京城内一切如常。”
  一个懒洋洋的声音从车厢内传出,“我就说嘛,能有什么事……你啊,偏不信。”
  宋安平静道:“谨慎些,总是好的。”
  吴争将头伸出车窗,前后看了看,“这大太阳的,将士们都该渴了……传令下去,加速赶路,到了京城,好生休整一番。”
  “是。”
  队伍开拨,迅速向西而去。
  ……
  京城内一切如常,却不代表着城外一切如常。
  建兴朝皇帝率文武百官,出正阳门五十里,这如果说是“一切如常”,那天下就基本没啥大事了。
  “恭迎大将军凯旋!”
  “恭迎吴王班师还朝!”
  在两侧军民震天动地地欢呼声响起时,吴争诧异于朱莲壁的礼下于人,这在他的脑海里,朱家是没一个谦逊之人的,自朱以海起,至朱慈烺、朱慈煃、朱存釜,这些朱家人自始至终,皆以天下共主自居,高高在上,视所有人为脚下臣民。
  朱莲壁此举,确实让吴争诧异,以至于没听清奉旨宣诏的黄道周,长篇累牍地读了些什么。
  直至朱莲壁亲自大声邀请,“请大将军,上朕的辇舆,与朕一同入城,接受臣民的欢呼。”
  吴争才回过神来,连忙推却,而此时,数百文武和围观上万军民的喧嚷、欢呼声,已经盖过了所有声音。
  朱莲壁上前挽住吴争的手臂,拉着吴争上了御辇,在无数炽热的目光注视下进了城。
  辇舆一直通过洪武门、承天门,过内五龙桥,至奉天门外才停了下来。
  而吴争依旧被朱莲壁拉着手,一起走上奉天殿前台阶。
  入殿走龙椅前,朱莲壁这才放开了一直拽着的吴争的手。
  他微笑着转身,面对着文武群臣,亲热地对吴争说道:“此次北伐,光复庐州、安庆、凤阳、徐州、淮安海州、赣榆等失地,吴王居功至伟当论首功……”
  吴争忙道:“全仗陛下运筹帷幄、我朝北伐军、京军左营、建阳卫将士用命,及朝中诸公齐心协力之故,臣不敢居功!”
  君臣相得,其乐融融,殿中的气氛一度热得发烫。
  可此时,朱莲壁突然说道:“数年之间,吴王力挽狂澜,收复半壁江山,护我社稷宗室,功盖朝野……朕思虑再三,有意效仿前贤,让位于吴王……不知吴王意下如何?”
  这话一出,热死的气氛顿时凝结起来,殿中鸦雀无声,所有人就象被点了穴一般。
  吴争也愣了,他将目光投向黄道周,黄道周在惊愕之余,轻轻向吴争摇头,表示他对此不知情。
  吴争再将目光投向朱莲壁,试图从朱莲壁的神色和眼睛中,看出朱莲壁的真正意图。
  可朱莲壁一脸坦然,目光纯净、面带微笑。
  吴争不禁怀疑起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臣惶恐……陛下说笑了!”吴争躬身行礼道,“陛下乃明室血脉、宗室正朔,万民心中的共主,号令天下反清复明志士的旗帜……岂可妄自菲薄?”
  黄道周此时也认为朱莲壁是在故意试探,他急忙出列道:“虽说北伐已竟奇功,可行百里者半九十,君臣相得、上下同心,方可尽全功……望陛下切不可因一些宵小的挑唆,对吴王动了猜忌。”
  随着吴争、黄道周的发声,满殿文武皆趴俯于地,齐呼:“请陛下不可妄自菲薄!”
  朱莲壁含笑看着吴争,再转头扫视着黄道周及殿中诸臣。
  “朕是真心实意……可既然吴王坚拒,诸卿又执意留朕……那朕便从善如流、勉为其难了。”
  说到这,朱莲壁转身搀扶吴争道:“吴王若觉得朕这皇帝做得不合适……随时都可告诉朕,朕绝不恋栈!”
  这场变故,出乎了除朱莲壁之外所有人的意料。
  好在雷声大雨点小,朱莲壁也没有在之后的宫宴中再提起此事,就象从来也没有过此事一般。
  吴争脑中也是一片混乱,这叫什么事?
  ……
  吴王府。
  并没有因吴争的长期不在京城而零落,反而更显兴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8/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