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3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3/1807

  冒襄终究没敢骂出“竖子”二字来。
  “滚!”吴争大骂道,随着骂声而去的,还有一只鞋。
  敢当面骂吴争,怕全建兴朝,估计也就冒襄一人了。
  李颙吓得赶紧挡在吴争面前,“王爷息怒,辟疆并非诚心对王爷不敬,他只是……哎,他向来是这狗脾气!”
  李颙还担忧着负气而出的冒襄,边说边往车门处挪。
  突然,李颙脸色一变,哀呼道,“王爷适才扔的……是我的鞋!”
  ……
  李颙与冒襄策马而行,走在队伍前面。
  冒襄倒真没有一拍屁股负气而去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这一年多日子下来,冒襄内心还是认可吴争的。
  譬如,吴争在徐州下的一着“闲棋”,真合冒襄的口味。
  再譬如吴争主动释放博洛之举,更是让冒襄拍手叫绝。
  当然,这些不是最重要的,让冒襄走不起身的是,如今放眼这天下,还有谁比吴王殿下更具登上那位置的实力?
  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不管冒襄再怎么有个性,也逃不过这千古文人的终极目标。
  
第1754章
赌五百两
  “辟疆兄啊,你说你……怎么可对王爷如此无礼?”李颙是真担心、真埋怨。
  然而冒襄嘿嘿笑道:“不如此,怎能显出我的能耐来?”
  李颙大愕。
  冒襄扭头,冲后面吴争的马车比了比下巴,“你真以为王爷不晓得此中利弊?”
  李颙脸色一变,“你是说,王爷也有这想法?”
  冒襄没有回答,昂首向天,带着一丝“天下皆在襄掌控之中”的神态,悠悠道:“为臣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善于替主上背黑锅……中孚兄,你就是太实在了。”
  李颙若有所思,他不傻,相反才智不下于冒襄,正如冒襄说的,只是太实在了。
  “这么说来……你是主动替王爷背此黑锅?”
  冒襄长吸了口气,“王爷与晋王是私交,可两帝相争却是公义……孰轻孰重?”
  李颙缓缓点头,道:“也是,与其担心日后刀兵相见,不如防患于未然……只是,此计终究太阴损了些,非君子所为啊……要是传扬出去,会坏了王爷清名。”
  “这不襄进谏此计,主动背锅了吗?!”冒襄神色悠闲地说道。
  “可我总觉得……王爷不是那种人。”李颙迟疑道,“内争还只是猜想,敌人却还事实存在,这个时候,同室操戈,岂不亲者痛仇者快?”
  这话让冒襄脸色一黯,可随即他轻嗤一声,“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与天下一统、黎民安居乐业相比,这不过是……手段罢了。”
  李颙愣了好一会,摇摇头道:“可我……还是不信,王爷不该是那种人。”
  “哪种人?”冒襄低喝起来,“在你中孚心里,我冒襄就是那种人对吗?可你想过没有,一旦北伐军与大西军在北面迎头撞上,必定暴发争位之战,到时死得人会多上几倍,甚至十几倍……杀一人救百人,你怎么选?”
  李颙忧郁地看着冒襄激动的脸,黯然道:“颙……宁愿不选!”
  “愚蠢!”冒襄愤愤不已地骂道,“无非是爱惜羽毛罢了……你信不信,一会儿王爷就会下令改道池州,直接回杭州府。”
  “为何?”
  “若经庐州、和州,由应天府回杭州,那么,至凤阳府传令李、池二位将军的信使一日便可到达,而由池州直接回杭州府,令使抵达凤阳府至少需要两天……中孚兄品品……细品!”
  李颙真在品味,许久他直视冒襄道:“辟疆兄所言句句在理……”
  “嗳……对喽。”
  “可颙还是不信……王爷绝不会行此下作之事!”李颙坚定地道。
  “你……!”冒襄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你这三十几年算是白活了……这个世道,讲什么仁义……前有楚汉相争,后有明汉(朱元璋、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呸,狗屁的仁义……这样,我与你赌五百两……不,若你赢了,我输一千两,你若输了,只须输五百两……如何?”
  李颙犹豫起来,他呐呐道:“五百两……太多了吧?”
  要知道,李颙不象冒襄出身世家是真正的福二代,他做吴争幕僚,每月的俸禄也才三十多两银子,五百两,那得一年多的俸禄。
  可话正说着,突然身后传来鲁进财的大喝声,“王爷有令……全速行军!”
  李颙、冒襄面面相觑,四只眼睛瞪得象铃铛一般。
  最后还是李颙反应快,他中气十足的大喝道:“赌了……我赌了!”
  冒襄愣在当场,在李颙推搡中,悠悠一叹,“可惜了了,多好的机会……还是你李中孚识人啊……唉,不对,你刚才没应下,你说五百两太多了……你不能撒赖,你是君子!”
  “哈哈……哈哈。”李颙笑得很畅快,“君子……我心向往之,不妨碍我聊发少年狂,难得做回无赖,也颇有情趣……冒辟疆,给银子……愿赌服输……!”
  “……先记着,到了杭州,我请你吃酒!”
  “呸!一顿酒能吃一千两吗……给钱!”
  ……
  吴争一路上不断地调动军队。
  建阳卫、左营、池二憨所部、广信卫及姜瓖部,皆在迅速西进。
  一时间,汝宁府周边大军云集。
  可继吴争与济尔哈朗议定主要事项之后,建兴朝与清廷即将正式签订停战协定,北伐军不能突然往西参战,否则,建兴朝辖地内又将重燃战火。
  这和解决兖州多尔博不一样,如今兖州如被徐州蒋全义、青州沈致远、淮安鲁之域三部合围,加上济尔哈朗有意让多尔博回不了京城,那么,不管是从时间上、还是从两朝签订协定上,北伐军攻入兖州,已经没有了障碍。
  也就是说,在正式签订条约之前,清廷默认了北伐军对兖州多尔博大军的进攻。
  当然,济尔哈朗的要求也很明确,兖州大军须全部返还,北伐军在之后须退出兖州,代价是,清廷对北伐军占领安东卫等地的默认。
  而即将开战的汝宁战场,李定国否定了吴争劝阻大西军北进的建议,婉拒了北伐军进入湖广、河南援助,所以,北伐军各部最多就至凤阳、庐州、安庆三府西面边界囤兵。
  这样一来,几路北伐军对于汝宁府战场,只是起到了震慑和牵制阿济格部不能全力西进增援汝宁的作用。
  在吴争看来,汝宁府之战,大西军虽然处境凶险,但鉴于李定国亲率后军赶到,想来应该有惊无险,毕竟,按李定国的说法,大西军后军离战场只有三天路程,只要及时赶到,汝宁府之战,双方的兵力是相差无几的。
  同时,吴争也不想因为自己的坚持,加重大西军对北伐军的忌惮,恶化了两军及两朝之间的关系。
  北伐军一旦大举向西,大西军就会猜疑,是不是北伐军有意染指河南,堵住大西军北进的势头,从而独占顺天府,这样一来,很可能将两军即将有可能发生的对决提前。
  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吴争最后才向李定国提出,北伐军向西调动,牵制阿济格,这已经是能做的最大极限了。
  
第1755章
兖州之变
  然而局势并非如人所愿,汝宁之战牵扯了各方利益。
  这就造成了可能出现太多的变数。
  而吴争,低估了孙可望的阴险、阿济格垂死一搏的疯狂,永历帝对大位的贪欲、吴三桂等人趁火打劫的狡诈。
  之后汝宁之战的进展,完全脱离了吴争的预判,向着极度不可控的方向,飞奔而去。
  其实,李定国骗了吴争,至少他没说实话。
  事实上,他说的只要三天就能抵达战场的五万人马,此时还在长沙、岳州一带,正努力向北强行军。
  当然,按距离而言,或许能赶到,但,五万大军的行军,加上当时的天气、道路、运输条件的掣肘,想在三天内赶到汝宁府参战,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也就是说,此时能做为进攻主力的,仅仅是白文选、马维兴所部的三万人马。
  按理说,三万人马不少了,就算孙可望与阿济格合兵联手主动进攻,三万大西军抵挡、拖延上三、五天,等待后军到达再发起反击,也不是很困难的事。
  但,问题是,孙可望是谁?
  他是大西军前主帅,李定国的义兄长,绝大多数大西军将领的原顶头上司。
  就算李定国铁了心要这个投降清廷的叛徒的脑袋,恐怕许多将领也会下不了手,何况,李定国本人就不想杀孙可望。
  人非圣贤,总有些情面要讲的,哪怕是处于敌我对立的阵营。
  这样一来,这仗的难度就无限地上升了,上升到最后不可挽回的地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3/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