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3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7/1807

  都被逼到主动退位的地步了,还能不奋起反抗吗?
  李定国猛地一掌拍在马背上,惊得马儿长嘶人立而起。
  吴争连忙伸手一把拽住李定国战马的缰绳,“晋王这是为何,再生气也不能和马儿过不去呀……招你惹你?”
  李定国一把拍掉吴争的手,“赶紧回去调兵应对……我这边想办法对汝阳发起一次主动进攻,牵制阿济格,避免其部东移,击你侧翼……”
  吴争有些感动,点点头,问道:“你去见了皇帝,怎么说?”
  李定国忧郁地叹了一声,“陛下对我不太放心,有意将大西军分为左右营,我与孙可望各执一营……”
  吴争皱眉道:“看来皇帝对你芥蒂已深……也是,皇权不容觊觎,晋王的权力确实大了些,可将大西军分为两营,这岂不是自降战力吗?还有,为何一定要是孙可望,将大西军交到象他这样的人手中,实非国明之福啊!”
  
第1801章
敌人大举进攻
  李定国脸色阴沉,“我也不同意……正与陛下争执之时,就传来你要离去的禀报……这不,先赶来送你了吗?”
  “这么说来,是我耽误了晋王奏对了。”
  “其实也好,议是议不出来什么了,与其最后闹个不欢而散,不如借送你之名离开。”
  吴争一愣,“晋王之意是……此时就回商城?”
  李定国点头道:“正是,原本想着把陛下从麻城救出来……可眼下,陛下与孙可望显然已经达成了交易。”
  “可……你就不怕孙可望挟天子以令诸侯吗?”
  “李某反清复明之心天地可鉴。”李定国霍地昂首向天,“大西军不能分割,为此,李某不惜抗旨……只要李某一心北伐,公道自在人心。”
  吴争听了,心中突然轻松起来,李定国也在变,至少,他不盲从。
  “如此甚好……不过,晋王还须提防孙可望使坏,最好……日后晋王听调不听宣,避免遭宵小暗算。”
  李定国回过头,看着吴争道:“我这边是小事,你那边才是大事……若此战,你部被清军击溃,我这边承受的压力将倍增。”
  吴争点点头,道:“晋王放心,有我在呢……”
  “刀枪无眼,你自己……也要小心!”
  “能从嘉定死人堆里活下来,想来老天还不想我死。”吴争微微一笑,道,“对了,听说吴三桂已与永历帝谈妥归顺事宜……往后,晋王不仅要面对孙可望,还得要提防吴三桂……还请晋王保重!”
  李定国道:“吴三桂归投,应该于大业有利,特别是眼下清军大举南下之际,可以为你减轻不少压力……这事,你就别管了,打赢此战,北伐大业即可全功……另外,此次大战,你带上我儿,让他上阵历练历练。”
  吴争愣了愣,拱手道:“好吧。晋王眼下进攻汝宁,手头兵力略显不足,这样,我先去见夏完淳、廖仲平、池二憨,令他们配合大西军进攻汝阳,转告永历帝,请他放心,此战,我不会向他索要钱粮了……哈哈。”
  李定国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这一刻,二人心有灵犀,许多话不用再说透。
  “胜利见!”吴争拱手作别道。
  李定国看着吴争,抱拳一拱,“胜利见!”
  ……
  吴争绕行商城转东向,至灌水岸边,会见夏完淳、廖仲平、池二憨诸将。
  “虽说天不从人愿,敌人在这节骨眼上向我朝宣战,可细想起来,咱们准备不充分,敌人亦不充分……东边鲁之域压力巨大,或许不得已之下会先后撤,但这不表示敌人能赢,只是敌人占了先机罢了,待我军在淮安集结完毕,便会向敌展开反击……所以,你们完全不必顾及短时间内传来的任何坏消息,只须配合晋王对汝阳进攻、进攻、再进攻……你们每进一步,阿济格的压力就会重一分,东边的压力就会轻一分……诸位,本王在此拜托你们了!”
  夏完淳、廖仲平、池二憨齐齐还礼道:“殿下只管放心,若阿济格所部,但凡有一兵一卒东向,我等提头来见!”
  吴争重重地点了点头,来回扫了三人一眼,抱拳道:“军情紧急,我这就动身了。”
  夏完淳道:“王爷先去何地?”
  “我会先往海州安排部署,然后返回杭州府,为大战筹措诸项后勤必须……你们放心,你们在前方与敌浴血奋战,我为你们作坚强后盾。”
  夏完淳道:“此战是国战,绕不过朝廷去,王爷还是去应天府转一转……”
  吴争点点头道:“我会的,不过前线战事紧急,我还得先往海州……朝堂上,有黄道周、王翊等人在,应该不会出太大问题。”
  夏完淳稍一犹豫,但还是道:“之前朝廷辖下各府皆有仕人、学子、织女等组织起游行,其势头不小……王爷还是留神点为好。”
  吴争心里一松,夏完淳肯主动向自己提起此事,那便是问心无愧,这让吴争心头落下了一块大石,再没有比相互间的信任更能让人惬意的事了。
  “宋安也有过禀报……不过是些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发泄发泄,只要不出格,随他们去就是,况且他们的诉求是反对和谈,这下好了,想和谈也谈不成了,诉求得到满足,自然就不会再闹事了。”
  夏完淳点点头,“但愿如王爷所料……另外,眼下我与廖将军手头兵力不足,建阳卫及左营主力尚在庐州、安庆……”
  吴争大手一挥,“不必费时向朝廷请示,我以大将军之名,授于汝二人擅专调动己部之权……待大战之后,我会向朝廷补上相应文书。”
  “遵大将军命!”
  ……
  吴争还是大意了。
  其实夏完淳说得对,吴争东返,距离应天府仅庐州、和州间隔,比起北上海州,那要近得多了。
  如果吴争去应天府,那就会看到,他想象中的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做着他们年龄完全不相称的事,此事经过数月的发酵、酝酿,从刚刚开始时仅仅是游行,渐渐发展成了团体聚会,混入了不少居心叵测之人,打、砸、抢,甚至围堵官府衙门之事,几乎日日上演。
  按理说,京城之中,是绝不允许这等疯狂的事发生的,可古怪的是,朝廷熟视无睹,甚至受昧地变相鼓励。
  这种异常的民众运动,以杭州府为起点,得到应天府的响应,渐渐扩散开来,形成燎原之势。
  更古怪的是,除了宋安向吴争有过明确的禀报,朝廷从未有过知会,而大将军府,也仅仅在邸报中提到过一句,并未详细说明。
  吴争心里确实太关注安东卫方向战事了,因为道理很简单,清军大举南下,一旦鲁之域部被击溃,那么北伐军就不得不退守淮安,甚至须退至扬州,才能完成有效集结。
  加上吴争确实对清廷突然发起难没有太多的思想准备。
  所以,吴争必须赶往海州,召集各路人马向海州方向集结,同时协调各卫进行战略部署,而这一切,如果没有吴争亲临,速度会慢许多,在这分秒必争的时刻,怎能先去应天府?
  
第1802章
安东卫危急
  很多事,皆为天意,非人力所能抗衡。
  就算吴争一门心思地往海州急赶,但还是慢了一步。
  吴争才至洪泽湖,就接获宋安急报,博洛集结三万大军猛攻泗水城,宋安部与钱翘恭部仅在泗水河南岸抵抗了一天,为保存实力,已经向滋阳方向撤退。
  吴争接报时,心里有了犹豫,是转往徐州还是按原计划去海州。
  可就在吴争左右为难时,从海州而来的长林卫信使再传来一个坏消息。
  岳乐得到了博洛一部分兵马的补充,集结起二万五千大军,由日照攻安东卫,鲁之域率部顽强抵抗敌军进攻三天,兵疲马乏,请求向海州撤退,否则,将被敌军围城。
  吴争再没有犹豫,令信使迅速返回,命令鲁之域必须守住安东卫,援军三日之内必到。
  同时,传令滋阳,调钱翘恭骑兵急援安东卫。
  至此,清军的进攻方向已经确定,分为两路,博洛为西路,主攻滋阳,而岳乐为东路,主攻安东卫。
  而吴争的应对是,针锋相对。
  随即,吴争迅速赶往淮安城。
  吴争北上,就是因为之前第一军主力从长江边上北调,至淮安城集结,如今城内,已经有二万大军。
  一到淮安城,吴争急令孙嘉绩率五千人为先锋,连夜出发急援安东卫。
  当天,吴争发出三道命令,急调金华、处州二卫北上增援海州;令凤阳城李过广信卫急赴徐州,随时准备增援兖州;传令张国维,集结军校在训六万新兵,组成军团,向吴淞口集结。
  最后,传令施琅水师向吴淞口,负责运送新兵军团,张名振、王一林二部水师沿海岸线北上,封锁一切南来北往船只,随时准备与敌水师海战。
  次日清晨,吴争率第一军主力渡黄河。
  ……
  然而,钱翘恭风雷骑已经无法遵从命令东援安东卫了。
  随着宋安回撤,博洛的健锐、火器二营新军顺利渡过泗水,曲阜,就成了滋阳唯一的屏障。
  陈胜作出战术部署,以沈致远所部一万人马入驻曲阜城,以钱翘恭风雷骑渡泗水向宁阳方向迂回,欲袭敌人后路。
  风雷骑还好,渡泗水还轻松些,可小林骑是重骑兵,这一渡河整整花了三天时间。
  吴争的命令传达到时,钱翘恭整部人马已经离开泗水北向。
  也就是说,命令赶不上变化。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