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3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83/1807

  至金水河,冒襄牵马转西向。
  向着当朝首辅黄道周的府邸而去。
  ……
  “此事确实古怪!”
  黄府内院,黄道周的大书房内,王翊皱着眉头对黄道周说道,“近些时日,那些游行、抗议的人群,突然间就消声匿迹了,就象是从来没有过的一样……我所派几路人马,原本已经有了眉目的,可一夕之间,全无影无踪了。”
  黄道周眉头紧锁,他的花发,更添了几分白色。
  “是有些说不通……按理说,吴王在北边若打了胜仗,这些人突然消失,那还说得通……可如今吴王麾下大军连败数仗,这些游行、抗议的人群,应该更加嚣张才是。”
  王翊突然压低声音道:“会不会是……吴王派人进行了压制,首辅应该清楚,吴王麾下长林卫,那可是无孔不入的。”
  黄道周认真地想了想,摇摇头道:“若换了是别人,倒有可能,可吴王不会!”
  “为何?”
  “若要压制,吴王早就压制了……不用说长林卫,只要吴王派人快一封,我便可令京兆尹调兵镇压了。”黄道周看着王翊道,“可半个月前,正是游行、抗议人群声势最大的时间,吴王还派人送信来,说是堵不如疏,只要这些人不违法令,就让他们闹。”
  王翊听了,点点头道:“这么说来,也是……吴王不必大费周折,暗中去镇压这些人,完全可以明着来……可事情古怪得很,不但是应天府消失,连周边各府都消失了……首辅,这显然不合常理,若说这其中无人主使、指挥,杀了我我都不信。”
  黄道周挥了一下手道:“这事暂且放着吧……如今几个方向大战正酣,精力应该放在粮草、兵员的筹备上。”
  王翊一听,微笑着应道:“此战,难得朝廷上下一心,如今建兴朝军民,竟听不到一丝反对的声音……连此次加征赋税,各府富商、豪门也皆按时按量交纳,不短缺一斤一两。”
  “对喽,这才是国朝之福啊!”黄道周终于露出一丝笑意,“说起来,倒得谢谢清廷的宣战诏书了,这一宣战,我朝人心就拧成了一股绳了。”
  这时,有府卫前来禀报,“禀相爷,府外有一自称是吴王特使之人投帖请见。”
  黄道周和王翊眼神一碰,大声道:“快请……引他来此相见。”
  “是。”
  ……
  “学生冒襄拜见石斋先生,见过王大人。”冒襄挨个施礼道。
  “你就是冒襄……扬州冒辟疆?”没等黄道周说话,王翊惊问道。
  冒襄微微揖身道:“正是在下。”
  王翊赞道:“久闻辟疆兄天比纵奇才、学识过人,十四岁岁就刊刻《香俪园偶存》诗集,坊间皆传你才学堪比初唐王勃呀!”
  “王大人过誉了……区区薄名,不足一提。”
  这时黄道周开口道:“据报,你是为吴王特使前来……请问,吴王可有书信?”
  “殿下确实有书信令我转交首辅大人。”冒襄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恭敬地呈给黄道周。
  黄道周接过,但没有马上打开,而是捏在手里,问冒襄道:“请问前方战事如何?”
  冒襄应道:“不敢当石斋先生言请……只是,兖州、海州方向战事皆不利。”
  黄道周脸色一黯,轻叹道:“也难怪……此战已经持续半年多了,北伐军虽然强悍,奈何距离太远、补给不力啊!”
  说着,黄道周又问道:“吴王令你此来,所为何事?”
  冒襄眼神向王翊瞄了瞄。
  黄道周挥挥手道:“无妨,不必避讳王大人。”
  冒襄不为所动,道:“所为之事,皆在王爷给首辅大人的书信里。”
  黄道周这才将手中书信火漆打开,可刚看了一个前头,就霍地立起、脸色骤变。
  王翊见状不对劲,忙伸手从黄道周手中取过书信,这一看,脸色亦是惨白。
  “这……这怎么可以?”王翊惊呼道,突然,王翊转向冒襄,骈指骂道,“都说你冒辟疆乃四公子中最具气节之人……当初清军南下,唯汝隐居山林、不事敌朝,可……可汝竟向吴王建议撤兵……你……你这奸倿!狗贼!”
  冒襄平静地看着黄道周,对王翊的喝骂全没反应。
  黄道周脸色慢慢回复,稍作平静,制止了还想喝骂的王翊,向冒襄问道:“冒襄,如今我朝君臣同心、一意北伐,你可知道陛下为了北伐,勤政节俭、缩衣紧食,日夜挂念着战事的点点滴滴?”
  冒襄沉默着。
  黄道周叹息道:“就算战事不利,可吴王手中北伐军主力尚未动过……以北伐军之战力,就算不能进取,守成足够吧……为何如此?!”
  冒襄依旧沉默。
  
第1811章
舍我其谁
  黄道周蹩眉沉声道:“吴王举荐你入阁……可就算老夫助你入阁,只要你一上疏,谏言撤兵之事一旦传开,你可知道你将面临什么吗?”
  冒襄点点头道:“既然来了……襄心里便是有了准备,烦请首辅大人行个方便。”
  黄道周被冒襄的淡漠激怒了,压抑着嗓音低吼道:“这是行个方便的事吗?你可知道,一旦你谏言从徐州、海州撤兵的疏递上,不用陛下降罪,应天府民众就会生吞活剥了你?”
  说到这,黄道周激动地颤抖起来,眼中有了泪光,“多少年了……多少年了,老夫还没见过如此为收复河山大业上下一心的,你可知道,城中多少民众,为了交纳朝廷新加征的赋税,一天只吃一顿?多少民众,将丈夫、家中独子送进军营?可你,竟向朝廷建言撤兵……你……你……其心可诛!”
  黄道周气得颓然坐倒在之前的椅子上,边上王翊连忙上前,为黄道周抚胸舒怀。
  冒襄轻吁一口气,道:“学生自然是知道首辅大人所说一切的。”
  王翊转头怒道:“知道你还向吴王进此谗言?”
  事情古怪吧?
  这事,明明是写在吴争给黄道周的亲笔信中,这已经证明吴争采纳了冒襄的建议,可黄道周和王翊严厉指责的,却是冒襄这个进言者。
  对吴争的过错,却是一句不提。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三纳五常吧,历来掌权者,都是不被指责的。
  冒襄沉默。
  黄道周急喘几口气,慢慢平复下来,看着冒襄,转头对王翊道:“王大人,此事非同小可……这样,你先回避,容老夫向冒襄细问之后,再作商议。”
  王翊狠狠地瞪了一眼冒襄,向黄道周行了一礼,退了出去。
  ……
  “坐。”黄道周伸手虚引道。
  “谢首辅大人赐坐。”冒襄也不客套,一屁股坐在了黄道周左手边。
  黄道周不断地打量着冒襄,许久,才问道:“吴王究竟作何打算?”
  冒襄没有抬头看黄道周,只是平静地答道:“王爷给首辅信中,想来已经说清楚了……就不必学生再赘言了吧?”
  黄道周愠怒道:“老夫只是一时被这事惊着了,可老夫毕竟不傻……英明如吴王殿下,岂能不清楚此时撤兵的后果……就算你能哄瞒老夫,可满朝重臣可不是蠢物,以你区区一个吴王麾下的参军,一跃便窃居阁臣之位,这还不算,一到任就上疏妄言国事……还是这等惹天怒人怨之事,真当朝堂无人了吗……说吧,此时已无他人,就算是吴王亲来,总也不能让老夫蒙在鼓里吧?”
  冒襄抬起头来,直视着黄道周,“知道瞒不过石斋先生,学生也不想瞒……既然先生已经猜到了,那……就是如先生所猜吧!”
  “放屁!”黄道周暴了粗口,他此时恨不得扇冒襄一耳光,“这是仅凭老夫猜的事吗……这关乎国朝兴衰、北伐大业和千百万百姓福祉之大事……讲!”
  冒襄终于开口,他将事情与黄道周讲述了一遍,只是,他将一切都揽在了自己头上,就是说,此事是他一意向吴王进谏,吴王在深思熟虑之后,觉得此计可行,这才派他来说服朝堂。
  那边黄道周听着,从最初的惊怒到不安,慢慢平静下来。
  此计看似冒天下之大不韪,可细想起来,确实有着它不可替代的道理。
  黄道周是经历过清军南下头两年局势的人。
  隆武朝从建立到兴旺,再到衰落,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这真是朝堂腐败的结果吗?
  不,绝对不是,事物的新生、成长、强壮、衰落,有着它的定律。
  不说当时隆武朝坐拥各路来投的明军、义军数量高达三十余万之众,就说黄道周自己手下,就召集起四、五万人马。
  刚开始时,明军涤清了闽地清军,声势之壮,大有一举反攻北伐的气势。
  可多铎等部清军一至,一次、两次,乃至屡战屡败,打得明军气势全无,往往是听说清军来了,便闻风而遁,敌人不费一兵一卒,便可占领城池。
  这绝不是政治腐败的事,至少不能全怪责于此。
  黄道周很清楚,这是实力相差太大,刚刚征召的新兵,绝对无法与敌人老兵相抗衡。
  而如今,北伐军屡战屡胜,一路高歌猛进,捷报都听得习以为常了,所有人都认为北伐功成就是那么一蹶而就之事,认为只要响应,北方就可传檄而定。
  这,很危险。
  黄道周听明白了,想明白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83/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