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3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99/1807

  吴争摇摇头,平静地看着王翊,“不,是你容不下自己!”
  王翊没有听懂。
  “你自命清高,但凡有异见者,皆被你视为不同道……以异类区分,党同伐异!”吴争抬手指指自己道:“曾几何时,孤不也被你视为权臣、乱臣吗?”
  王翊懂了,他的脸色更红,可他依旧执拗地反诘道:“公道自在人心……象马士英之流,焉可共事?”
  “你错了……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圣人。”吴争淡淡道,“马士英之前确实做了不少坏事、恶事,但平心而论,在投入本王麾下之后……有功无过,至少,在孤的眼里,他远比那些明里满口道义背地欺世盗名的人,更有人性!”
  王翊的脸一阵红一阵白。
  吴争叹息道:“论诗词歌赋孤不如你,论识人用人你不如孤……王定勋啊,就一小小变故,你便忘记了自己此来的初心,你让孤如何信你、用你?”
  醍醐灌顶!
  吴争这话惊醒了还在踌躇该如何化解尴尬的王翊,他终于一咬牙,向吴争拜倒,“臣王翊愿追随吴王殿下共举大事!”
  吴争淡淡地道:“怎么……不再问孤真假了吗?”
  “王爷说得对,不忘初心……既然王爷以此言教我,那便是日日以此自省……翊,不再问!”
  “唔。”吴争点点头,大有一副孺子可教的模样,天晓得,跪着的王翊,早已过了而立之年。
  闻道不问先后,吴争这么自勉着。
  “可……孤怎么信你?”吴争象是解释,“你我都是成年人……成年人不讲对错,只讲利弊、求成败……也千万别和孤讲理想,孤不小了!”
  王翊惊讶吴争“不着调”的话语,但这也让他感觉一种无来由的轻松。
  “这些年,吴王一直效仿魏王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此来弥补自身的名望不足……对否?”
  吴争不置可否,“继续。”
  “可如今,北伐大业功成近在咫尺,这是于国于民天天下皆大利之事,然,陛下却以帝王心术猜忌、阻碍吴王破敌之妙计良策……翊不敢标榜自己是忠臣,可总还识得何为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今日翊投效王爷,并非弃旧主奉新主……只是为了天下!”
  “然后呢?”吴争眉毛都没抬。
  “吴王如今已经无须明室大旗了……翊执掌御史台,监管各府官民……吴王应该听闻过各府发生大规模游行事件吧?”
  “有所耳闻。”
  “翊知道幕后之人。”
  “你是说,背后有人指使民众游行?”
  “是。”
  “用意为何?”
  “勤王诛逆!”
  吴争眉头开始皱紧,“勤王,孤不意外,诛逆指得是……?”
  “是吴王!”
  “孤不信!”吴争大摇其头,“虽说孤言行有些……可孤自问对得起天下人。”
  “可吴王对不起天子!”
  “你是说……幕后之人是……天子?”
  “是。”
  “孤不信!”
  “翊有铁证!”
  “哦?”
  “户部左侍郎朱之瑜与翊是好友,他经手了陛下密旨调拨钱粮于女署、各府学堂之事。”
  吴争震惊,不是因为幕后之人是皇帝,而是……女署果真参与了此案。
  “多少钱粮?”
  “拨银前后七笔……合计约四十八万两,拨粮十一笔,共计二十万石……皆有帐册为凭。”
  吴争死盯着王翊,一字一句地问道:“你……又想要什么?”
  王翊肃容答道:“还公道于吴王!还公道于天下!”
  吴争看着王翊,许久,长长地吁了口气,“起来吧……孤记你一功!”
  王翊闻听,大喜,这代表着,自己已经正式被吴王接受,“谢吴王!”
  
第1835章
逼宫之夜(一)
  “他,会来援吗?”
  这已经是李定国问出的第三遍了。
  白文选已经烦了,不是烦李定国抱有幻想,而是烦这个无聊的可以不假思索就能明白的问题。
  “二哥,不会来了……建阳卫、左营和池二憨所部皆已后撤,他……怎么还可能来,来送死吗?”
  李定国站在门口,目光遥望着东方。
  “可我总以为,他会和那些人……不一样!”
  “二哥,没什么不一样的……其实,吴王也不容易,如今北伐军的主战场在徐州至青州一线,建兴朝堂上,毕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仅靠凤阳府池二憨及李过的广信卫……杯水车薪,来了……怕也派不上多大用场……何必呢?”
  马文选的话,不免有些牢骚。
  也是,明知是飞蛾扑火,三万多人去攻吴三桂重兵把守的信阳州,这不是以卵击石吗?何况商城还在阿济格大军环伺之下,一旦出战,难免腹背受敌。
  马文选反对出兵攻伐吴三桂,他想得是,大西军应该迅速向东转进,与建阳卫、左营和凤阳北伐军会合,这样才能有喘息之机,为日后反攻奠定基础。
  但马文选无法反对李定国的决意,这不仅仅是官爵位高低,而是……盲从。
  有些人,在经过一些事之后,就会对某个人依赖和盲从。
  大西军在这十余年中,从鼎盛到衰落、生死一线,再到如今坐拥云贵、闽粤及川蜀半壁,没有李定国,就没有如今大西军。
  马文选心里就算有十万个不愿意,也不会去违逆李定国的决意。
  但,这不代表着他不能发发牢骚。
  因为他确实不知道,李定国为什么要决意打这场根本毫无意义的仗、十有八九会打输的仗,因为,就算打赢了,也救不了永历皇帝。
  “不等了!”李定国慢慢回头,他的神采开始焕发,“求人不如求己……传本王帅令,全军向信阳州进军!”
  ……
  阿济格闻听信阳之变,喜形于色。
  也对,这不是肚饥时天上掉了馒头吗?
  来得正是时候呀!
  汝阳城之围顿解,让阿济格有了喘息之机,否则,就算城中兵力足够,在三面包围的情况下,满天的矢石终归让人压抑万分。
  不仅如此,还给了阿济格反击的机会。
  所以,阿济格打算“顿时原谅”吴三桂之前的“消极怠战、心怀不规”,派出了使者前往信阳州,欲联合吴三桂,夹击大西军。
  以阿济格此时的心思,那就是,须毕其功于一役了。
  ……
  谁也不知道吴三桂心里到底在盘算着什么。
  按理说,图穷匕现,连永历皇帝都抓了,还能有退路吗?
  眼见着大西军已经倾巢向西扑来,眼见着阿济格带着潭水般善意、诚意的使者到达信阳城。
  可这个时候,吴三桂反而犹豫起来了。
  他甚至下令,军队没有他的命令,不得出城迎战、伏击朝信阳而来的大西军。
  这真是咄咄怪事啊,连一向被视为吴三桂肚里蛔虫的夏国相,也猜不出吴三桂真实心意了。
  久久得不到回应的阿济格,不得不怀疑起吴三桂的可靠性。
  经过艰难的思忖,阿济格只能下令,已经南下的大军暂时停止前进,就地驻囤,静候自己下一道命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99/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