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6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90/1807

  换个脾气爆点的,说不定就直接下令,将这蠢货拉出去了,就算不杖毙他,至少也得打他个三个月下不了床!
  可话还得说回来,李颙确实是说得过了些,但还真怪不了他。
  华夏五千年,有两个朝代,确实允许这样的言论存在。
  宋朝讲究刑不上士大夫,只要不谋反,再大的事都不至于送命,大不了下野去钓鱼,这是言论自由的范畴。
  而大明朝,臣子也敢这么说,但不是言论自由的范畴,而是明太祖朱重八定下的规矩……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真事,数华夏五千年,有哪个朝代敢于将京城设在战场第一线的?
  将元朝打成蒙古,再将蒙古打成北蒙。
  土木堡之变明军大败,皇帝被俘,按理说,朝廷该被要挟才对,可大明朝根本不在乎,立个新君继续打。
  远的就不说了,近的,崇祯被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李自成本不想赶尽杀绝,在城外提了封王、犒军等三个要求,就甘愿退兵听调不听宣。
  可崇祯愣是挂歪脖子树也不愿签下城下之盟。
  先不说事情的正确与否,就说这种血性,是明朝立国始,一脉相承的。
  正如明中后期,阉党与东林党之争已经白热化了,可面对北方战事,双方绝无一方,敢正大光明在朝堂上提出言和的,原因只有一个,谁提和谈谁先死!
  所以,朝臣敢于言战,也敢于驳皇帝颜面,不以受廷杖为耻,反而为荣,时人皆传一句话,没挨过廷杖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朝廷重臣,这就象后世出国留学一样,受廷杖成了镀金手段。
  有着“关中三李”美称的李颙,此时也不免俗啊。
  所以,在场之人,没有人认为李颙说得不合适,而是都想听听、看看吴王的反应。
  
第2201章
平乱其实就这么简单
  吴争有些恼。
  凭心而论,没有人能忍受这种不把主上当主上的言论。
  但吴争知道,李颙所言,在理。
  只要北伐军还在,朝廷是不敢向自己动手的,除非,那些人想与自己同归于尽。
  可以史为鉴和以这些年的旁观,很显然,这些人没有这种勇气。
  吴争同样认为李颙关于“影响力”的说法是正确的。
  这就象后世一样,当领导的需要经常露露面,否则,就被时人忘记了。
  甚至于,只要哪个领导太久没有露面,那就几乎可以肯定,这个领导十有八九要落马了。
  虽然吴争的影响力在京城是巨大的,但吴争在京城没有象样的军事实力。
  文臣嘛,适合动口,但无动手能力。
  道理,只适合对肯讲道理的人讲,譬如,吴争就是肯讲道理的人。
  这也是冒襄、马士英等人被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圈禁起来的真正原因。
  吴争知道,自己确实需要露露面了。
  否则,许多人只记得吴王肯讲道理,却忘记了,吴王也有不讲道理的时候!
  福州城已经收复,郑军在沿海的军力,已经无法抵挡陈胜和孙嘉绩的联手合围。
  外海战事也已经部署妥当,至于战术怎么打和打成啥样,那已经不是吴争需要考虑的事了,专业的事,交给了专业的人,剩下的就是等待了。
  吴争微笑起来,“那孤就上京去走一圈吧!”
  “王爷……!”许多人脸色一变,欲开口劝阻。
  吴争一挥手道,“抗旨不遵,岂不授人以柄?本王也想入京看看,这半年多时间,咱们的陛下长了多少能耐了……!”
  这已经不是商议,是命令了。
  命令,就不能讨价还价。
  “是!”所有人齐齐躬身。
  “中孚,你随孤同行!”吴争瞥了一眼李颙。
  李颙神色一变,倒不是他怕跟吴王入京有不测,而是李颙明白,吴王他老人家是记恨自己了。
  李颙不由得苦笑,揖身应道,“固所愿,不敢请耳……臣谨遵王命!”
  “敢问王爷,调哪卫护驾随行?”
  吴争想了想道,“令刘元、张新侠率己部为本王临时扈从……加上廖仲平在杭州留下二千人,够了。”
  所有人大惊,“王爷,那可是叛军!”
  “满口胡吣,那是二千左营将士!”吴争冷冷道,“孤为大将军,他们亦是本王麾下之兵!”
  所有人不敢吭声了。
  吴争扫了一眼在场僚属,淡淡道:“本王走后,由我爹和王妃共同理事……!”
  “王爷,按理该由世子……!”
  “屁大的孩子,能当什么事?!”吴争淡然道,“汝等真想拥立,耐心些……待孤死了吧!”
  “臣等不敢……臣等该死!”跪倒了一片。
  ……
  “请大将军责罚!”
  仁和大街上,黑压压一片,跪满了左营留守的二千人。
  “谁是可言事者?”吴争冷冷问道。
  一个络腮大汉直身应道,“末将李磐玉,前卫指挥使……恭聆大将军令谕!”
  左营,为朝廷最精锐的军队,兵员已经过十万,分为四卫,前卫,可以说是精锐中的精锐了。
  能做到前卫指挥使,此人不仅仅是武勇过人,还得是廖仲平嫡系心腹。
  “炮击杭州城东门的,有你们这些人吧?”
  李磐玉拱手道,“大将军明鉴,廖帅从未让我等参与战事,自然,当日炮击东城,没有我等参与!”
  “当真?”
  “若有半句虚言,请大将军斩我头颅!”
  吴争突然一笑,“那就别跪着了……都起来吧!”
  所有人惊讶地互视,以为自己听错了。
  吴争平静地扫视着,其实吴争并不在意这些左营将士,有没有当真参与当日攻城。
  这不重要。
  信与不信,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李磐玉否认了。
  只要否认,那就是服软,既然服软了,何必再追究?
  世事便是如此,做不到决绝,就只能妥协!
  此时,李磐玉慢慢回过味来,扭头大喝道:“大将军仁慈,不为己甚……还不谢恩?!”
  “谢大将军宽仁!”震天的欢呼声响起。
  能不欢呼吗?
  只要朝廷一日不承认左营是受命进攻杭州,那么,他们就是擅自行动,就是谋反。
  只要吴争还是朝廷大将军,那么,他们就是以下犯上。
  这两条,都足以让他们送命,祸及全家。
  但现在,吴王似乎不想追究了,那么,等于他们不但保全了家人和自己的性命,甚至于他们还能继续做为左营将士,享受粮饷俸禄。
  怎能不欢呼?
  “本王即日奉旨入京……李磐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90/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