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2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9/1807

  就在吴争思绪万千之时,老头一把掀开包裹的麻布,“大将军请看,这便是当日鞑子二王所率百人登城时所穿甲胄。当日鞑子二王被杀,割下了头颅,他所率百名登上城墙的鞑子也被全歼,阎公令人剥下这些甲胄,只是当时我军是守城,用不上这些,就一直囤积在西城寺塔之中。如今大将军欲克常州,定能用上。”
  吴争上前两步看去,甲胄乃数层牛皮粘合而成,一层便有一节手指厚,何况是三层?
  最外一层,还挂以铁片遮护,怪不得枪刺、刀砍皆伤其不得。
  吴争伸手,拎了一领甲胄,可差点没拎起来。
  吴争的力气不算小了,一只手竟没一下子拎起,这让吴争有些惊愕。
  聚起劲,吴争再次用右手往上一提,这才拎了起来。
  顿了顿,吴争感觉,这一领铠甲,少说也有五六十斤吧,这要是体格稍士兵,穿上之后怕是走不动路了。
  钱翘恭好奇地上前,从吴争手里接过铠甲。
  吴争故意将手迅速一松,钱翘恭手忽地一沉,要不是他反应快,将另一只手递上,怕是单手接不住,掉在地上了。
  钱翘恭双手颠了颠,终于红着脸摇摇头道:“我恐怕用不上。”
  身后将领眼馋这些铠甲,一个个上前来试,可惜竟无人能自告奋勇去试穿铠甲。
  吴争有些脸红,手下仅没有一个让他长脸的。
  这时吴争想念起池二憨来,要是这小子在,应该可以承受得了这领铠甲。
  老头微笑着看着吴争,道:“大将军何不让其他军官也来试试?”
  吴争眼睛一亮,就是,体格这东西因人而异,这数千军队中,找出些体格强健的应该不难吧?
  于是吴争下令,令前行的军队原路返回。
  好在此时大军前行没多久,也就走出几里路。
  一会儿,大军就返回至江阴西门。
  果然,试到百户一级军官时,就有三人能穿上铠甲,行走自如了。
  这三人便是吴易麾下义军头领,孙兆奎和沈自炳、沈自駉兄弟。
  吴争见状大喜,立即下令,以孙兆奎为百户,沈自炳、沈自駉兄弟为副百户,从军中遴选一百体格强壮之人,就地组建先登营。
  这时,老头领着两个十五六岁少年来到吴争面前。
  “这是当时替阎公制造弓弩的黄鸣岗遗孤,名黄得胜,当日在城破之时,躲于桥下逃得一命。黄家家学渊源,或能为大将军效力。”老头指着一个虎头虎脑的少年说道。
  “你愿意在本官麾下从军吗?”
  “若能替先父报仇,我死都愿意!”少年黄得胜回答道。
  吴争点点头,“那就跟在本官身边吧。”
  老头又将另一少年推上前来,“这是当日义军首领季从孝的幼弟季从廉,随他兄长配得一手剧毒之药,也能为大将军效力。”
  那少年季从廉向吴争单膝跪下,拱手道:“我愿追随大将军杀尽常州建虏。”
  吴争一愣,看着季从廉眼中一抹坚定的神色,点头道:“不仅仅是常州建虏,还有这天下建虏,皆须扫清。”
  季从廉抿嘴改口道:“我愿追随大将军杀尽天下建虏。”
  “好!”吴争赞道。
  在江阴百姓的帮助下,将大缸火药置于板车上,大军再次开拔。
  吴争向对面江阴百姓拱手长揖,大声道:“不独为礼让之邑,江阴实称忠献之邦,长江砥柱,允足表峙东南也。北伐有成之日,吴争当返此地,为江阴城十万忠魂树碑立传。”
  在吴争看来,扬州十日是史可法带领大明正规军打的,这是一个政权面对另一个政权的斗争,虽然也很了不起,但也是份内之事。
  嘉定三屠,吴争叔叔与数百勇士战至最后一刻,以身殉国,虽说悲壮,也是份内中事。
  但江阴城就不同,这是一个小县城里的普通百姓自发的抗争,在一个已经退休的典史阎应元的指挥下,抱定必死的决心,与二十多万清军作战,以一座小小孤城,竟坚持了八十一天。
  全城九万多百姓最后仅存五十三人。
  这些人才是汉民族,真正的脊梁!!!
  江阴抗清所取得的成就,确实是个个例,不具可复制性。
  首先是江阴人的血性,其次是主将的才能。
  如果不是阎应无、陈明遇、冯厚敦等人的指挥能力、人格魅力和号召力,换个人统帅,就不可能有此成就。
  这倒不是贬低其它各地明人的能力,只是江阴城中所发生的一切,是由无数先决条件综合在一起,有其客观性,当然也有必然。
  譬如江阴城抗清之前,是已经降了清的,这不是说江阴百姓也曾走错路,毕竟只是普通百姓,难以力挽狂澜,救大明江山于将倾。
  所以,在清廷颁布剃发令之后,由民间乡绅、诸生引导反抗,才将整个城的百姓带动,这一点勿容质疑。
  有句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任何时候,一个或者几个卓越的领导人,足以改写历史。
  
第233章
清军兵临绍兴
  绍兴府,也是如此。
  奉化仅仅支撑了两日,清军轻易攻破城门,城中三千明军溃散。
  这也怪不了士兵,面对三万清军的攻击,能守两日,已经是不错了,不能再对他们要求更高。
  多铎没有多停一日,随即下令,两路进军,兵锋直指上虞。
  一路经陈溪至丰惠,丰惠以南是岭南,也就是平岗山,丰惠以北,便是吴庄。
  另一路,经驿亭至永和,直指绍兴府。
  沿途的明军只是以百户所的规模存在,纷纷向绍兴府撤退。
  清军如入无人之境,几如南下攻破南京之时。
  不过有一点还是有区别的,清军不再屠城。
  这不是鞑子从汉人儒家学会了宽仁,而是他们心中已存敬畏。
  这份敬畏,来自于明人的抗争和拥有的实力。
  很多时候,以恶制恶,才是真正可以震慑敌人的方法。
  这就象以攻代守一般,只有让对方忌惮,才是真正保护被占区百姓的方法。
  吴争从杭州、嘉兴两府北伐,连战连捷,击溃、歼灭鞑子不下八万之众。
  而对于俘虏,从没有过宽仁。
  以杀止杀,对目前为止,除了明军降军,还没有一个八旗俘虏,还能活着离开。
  这种狠绝,就连凶残的鞑子也不禁也想想,万一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俘虏,会不会因屠杀明人,被明军虐杀。
  这与此时盛行的一种说法不同,此时盛行,只有乖乖献城投降,才能避免被鞑子破城之后屠城。
  这种说法很有市场,很能迷惑普通百姓,甚至连一部分地方官员都信了。
  可事实上是,只有拼死反抗,打痛了鞑子,才能让他们生出敬畏之心。
  这一点,从吴争北伐之时,就已经有了端倪。
  从攻破台州以来,清军从上而下,都对屠城二字,三缄其口。
  追随多铎的明军降军,就更不敢胡为了。
  但这不影响着多铎所率清军势如破竹地向绍兴府方向挺进。
  绍兴府很弱,真的很弱。
  这弱指得是绍兴百姓的体格,文人当道,武臣没落,绍兴府最多的是文人墨客。
  但绍兴府绅民的气节,却不亚于江阴百姓。
  从清军入寇上虞界之后,二路大军就被死死地挡在驿亭和丰惠,无法再进一步。
  从某一方面来说,与江阴相比,绍兴府军民面临的处境更加艰难。
  江阴是据城而守,可绍兴府除了绍兴城,周边皆是小县,且东南之地,极少有战乱,城池修建得大都不高,有些县城城墙高不过一丈,甚至有些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
  明军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寡不敌众,更困难的是无险可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9/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