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2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3/1807

  面对着堂内一片私语,吴争从容道:“如今清廷与我朝暂时停战,其主力分为三路,一路西进陕甘,一路觊觎四川,另一路南下福建、广东。建虏毕竟人少,就算加上各地降军,兵力也是捉襟见肘,如今福建战场,隆武朝正全力以赴,清廷急令多铎南下增援,这个时候,他有何依仗,拒绝我的要求?”
  被吴争这么一说,私语声渐渐平息。
  钱肃乐再次追问道:“可若万一多铎就是不应呢,你又做何应对?”
  吴争微笑道:“那我就留在平岗山寨,不走了!”
  这话说得看似玩笑,但却是让人回味无穷。
  至少象钱肃乐等人精,口味出吴争话中,那股强大的自信。
  这种自信非久居上位者、非实力强大者不能显现。
  对,就不走了,你能奈我何?
  我不走了,你得走。
  可你走不了,走了绍兴府就是我的了,你敢走吗?
  你不敢走,就得来求我走。
  既然求我,就得按我的意思办。
  我要求不高,只想带走数百人,你同意吗?
  这就是吴争简单一句话,所表达出来的真正意思。
  如同昨日,吴争下令连杀十余御史、官员,钱肃乐急怒之下,痛骂吴争一般。
  事实上,骂不痛,想打,没能力;想拿,做不到;想治罪,我不同意,你能奈我何?
  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吴争既然站在了武臣之列,就从没有想过再跻身文人。
  兵不讲理,理所当然,对内对外,都一样,就得按我的道理来。
  钱肃乐不再问了。
  张煌言出列道:“敢问靖海候,就算多铎妥协,同意朝廷离开北上,可万一途中变卦,聚兵而攻,如何应对?”
  这话问到了正点,吴争心里也在思忖如何解决这个疑难。
  世间从来没有过真正信守承诺的。
  就象吴争答应三天离开,可现在就要利用多铎的困境,再提出一个额外的要求来。
  这已经是失信。
  可没有人会去指责吴争的失信,这就是人心善变。
  世间没有真正的对错,立场不同,对错有别。
  协议、盟约也一样,双方签署协议,并非只为成全一方,如果是这样,这协议就如同一张草纸,屁都不是。
  只有双方都有诉求,经过妥协之后达成的协议,那才是牢靠的。
  而真正稳妥的协议,它的存续期在于双方签署协议之后的实力变化,一直平衡,协议就一直有效,一旦一方实力上升巨大、或者下降巨大,协议照样说废就废,没有任何道理可言。
  所以,多铎如果翻脸变卦,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这与人品无关,只关乎实力。
  也就是说,如果多铎权衡利弊,发现歼灭、擒获这数百名官员及家眷,得到的利益远高于和吴争重新开战的损失,那么多铎不可阻止地会选择围歼。
  可问题是,吴争的实力不在平岗山,至少大部分实力不在此,而在杭州以北至应天府区域,鞭长莫及啊。
  张煌言见吴争沉默,转向朱媺娖道:“殿下,要化解此困,仅靠平岗山明军兵力,恐怕不够。臣以为须聚集起至少三万人,才能对清军形成震慑,杜绝清军半路变卦,向我朝发动进攻。”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这问题却更难了。
  就算绍兴府全境还在朝廷手中,恐怕一时之间也无法征集到一万多新军,何况现在,至少七成土地已经沦陷,从何处征这一万多兵?
  这不是张煌言故意令人难看,他只是将一切的表象撕开,点明了问题的本质,那就是要想多铎不变卦,很简单,用实力说话。
  只有以三万兵力,牵制四万清军,那么就算多铎想变卦,也得掂量掂量付出与收获是否成正比。
  一时间,所有人陷入沉默。
  这根本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可所有人都不甘心,难道真要冒如此巨大的风险北上吗?
  这可不是明军一部,而是整个朝廷,容不得一丝风险。
  真要发生不忍言之事,那朝廷就会被连锅端了,一丝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这样,还不如留在山寨更安全些,毕竟依仗山寨天险,足以再支撑个一年半载的。
  朱媺娖慢慢将目光投向吴争,“靖海候可有应对之策?”
  吴争为难了。
  可看着朱媺娖那种期盼的眼神,吴争又不忍拒绝她。
  这个时候,吴争突然心中灵光一闪。
  他斟酌了一会,回答道:“回殿下,或许有一应对之策。”
  吴争的话让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他的身上。
  朱媺娖神色微动,追问道:“靖海候快讲。”
  “既然我朝无法在短时间内聚集起足够的人马,那么不如反其道而行之。”
  这话没一个人听得懂。
  好在吴争并不想故作神秘,“此事最坏的结果,就是清军变卦,向我军突然发起进攻。那么,只要我军事先想好应对之策,或许就可解开这个难题。”
  “假设,清军确实在路中向我军发起进攻,那么他们会选在何处动手呢?”
  “这次与清廷签署停战条约速度极快,多铎又集中全力进攻平岗山,没有精力和足够的时间占领绍兴府西北各地,也就是说,浦阳西北之地,还在我朝的统辖范围之内。出平岗至浦阳短短百里之地,能让多铎选择成为发动袭击之处的很少,距离平岗山太近,那么我军就会立即出兵增援,距离太远,就进入了我朝势力范围,多铎还得防备驻杭州明军渡江接应。所以在臣脑子里,符合条件的区域只有三界至嵊县这十几里的区域。”
  
第291章
脱困之策
  “恕臣直言,多铎想要的不是杀死朝廷百名官员,他想要的是活捉。可臣麾下数千骑兵护送,多铎如果想要一战功成,那就必须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也就是说,要在平岗山派出援军前解决战斗,那么多铎至少要调动二万人,其中还必须有八千人以上的骑兵,这样才能迅速歼灭我部,并防止我部带殿下和诸公突围。”
  张煌言点点头道:“靖海候言之有理,可我依旧不明白,靖海候所言的应对之策究竟从何而来?”
  吴争笑了,解释道:“把事情说穿了其实很简单,既然清军有心进攻,意图将我朝君臣全擒,那么我们就给他这个机会。”
  “两天后,只要多铎同意让路,臣就率骑兵护送殿下和诸公出平岗山北上。”
  吴争这话,让许多官员直冒冷汗。
  开玩笑,如果没有点穿,那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跟随吴争出发,也就罢了。
  可如今,已经清楚地知道清军变卦的概率很大,还要硬着头皮出发,那不是找死吗?
  如果不是吴争现在“凶名”在外,恐怕有不少官员就要站出来开骂了。
  这种事,在大明朝堂上可是屡见不鲜的。
  也是文官、言臣的特权。
  但象张煌方、钱肃乐等重臣却面不改色,他们猜到了些什么,因为知道吴争绝不会在朝堂上信口开河,既然这么说,一定还有后着。
  果然吴争接着道:“多铎想要活捉殿下和诸公,自然不会尽全力进攻,他所采取的战法,无非就是穿插包围,阻断我部与平岗山的联系,再阻断我部向西北突围的可能,如此就可以逼降我军。”
  钱肃乐眼睛一亮,突然问道:“靖海候的意思莫非是真真假假,金蝉脱壳?”
  吴争点头道:“瞒不过钱大人,吴争正是此意。”
  这时张煌言也醒悟过来,击掌道:“此计甚妙。清军认为靖海候骑兵护送我等数百人还有数百辆车,必然行动迟缓,那么只要有足够的骑兵,清军就无须担心靖海候突围。而只要靖海候能拖住来攻清军一个时辰,就算被清军发现靖海候所护送人员身份有假,恐怕也来不及返回阻击朝廷北上了。”
  吴争赞道:“玄著兄一语中的,我部仅数千骑兵,而平岗山中有一万多兵力,不用全军尽出,只需一万人足矣。我部拖住多铎主力向三界、嵊县方向行军,而此时平岗山外清军的防守兵力必定被抽调一空,在我部出发半个时辰之后,平岗山中明军掩护殿下和朝廷诸公反向朝海边转进,上虞海边有臣从金山卫带来的近千渔民和数十条大船,足以装载殿下和朝中诸公渡海北上,既可从钱塘江至杭州府再转陆路至应天府,也可由长江入海口直至应天府。”
  这时所有人都回过味来,齐声赞叹,此事可行,堪称妙计。
  只有张煌言沉默了,看着吴争道:“靖海候可知,如果平岗山明军护送我等去海边,必定会有清军将此讯禀报多铎,虽说那时多铎已经来不及返回阻击我等,但必会将愤怒倾泄于靖海候身上,到时清军以优势兵力围歼你部,你……如何脱身?”
  这下连朱媺娖都面色惊慌起来,众人的目光再次聚向吴争。
  吴争倒是平静,微笑道:“殿下和诸公不必为吴争担心,既然护送之人和车都是假的,那就不存在我部骑兵无法突围的情形。”
  这话是有道理的,虽说清军肯定会派遣绝对优势兵力来包围吴争部,但清军的用意在于擒获,而非歼灭,毕竟再身份高贵的人一旦变成一具尸体,那价值就消失了。
  所以,在被护送人身份被揭穿之前,吴争所部应该是有惊无险的。
  而到了身份被多铎知道之后,那么吴争也就不必再故作护送之态,可以抛弃那数百车,直接率军向北突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3/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