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2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5/1807

  接触到至高权力的女人,认真说来,就不再是女人。
  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朱媺娖在变,吴争也在变。
  所以,当吴争拍着陈胜的肩膀,说出让隆朝武自求多福时,心里的遗憾和无奈,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一点,陈胜不懂。
  陈胜不合时宜地说道:“大人不必为此伤神,虽说唇亡齿寒,但隆武朝与清军拼个两败俱伤,正是我军壮大之时,不用太久,只要一年,末将定让沥海卫的兵力扩大一倍,到时我军又可以在大人的率领下渡江北伐……”
  吴争懊恼地瞪着陈胜,突然骂道:“你怎么知道隆武朝定能与清军拼个两败俱伤?万一要是清军轻而易举拿下福建呢?到时多铎率大军与江北清军南北夹击我朝,如何应对,难道真逃到海上组建流亡朝廷?已经是指挥使了,多用用脑子!”
  说完,不再搭理陈胜,吴争大步离去,冲着岸边大喊道:“启程!”
  陈胜郁闷地看着吴争的背影,挠挠头,不知道自己究竟说错了什么。
  ……
  杭州湾,黄昏的阳光,照得海面一片金黄色。
  连人影和舰船都是金黄色的。
  和暖的海风吹得人昏昏欲睡,一条大船,吴争立在船头,衣摆被海风吹得“略略”作响。
  吴争在思考,如何能短时间北伐。
  这是个难题,如今的几府之地,供养不起足以与清廷硬抗的大军。
  穷兵黩武,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
  所以,吴争不可能与清廷以正合,需要以奇胜。
  既然无法与清军堂堂正正地在陆地上对抗,那么就在海上。
  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击敌弱点。
  趁着清军将精力专注在陆地上吞噬大明疆土的时候,组建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对天津、北京朝廷一场突袭,或许可以改变整个战局。
  这个思路,从吴争发动北伐之后,就渐渐在吴争脑子里成型。
  如今松江府在手,一个天然的巨港跳跃在吴争的眼前。
  就在吴争思路纷飞的时候,身后传来吴小妹的声音。
  “哥哥,海风伤身,何不回去舱中歇息?”
  “唔。”吴争回头,看着吴小妹那关切的眼神道,“听闻你与思敏同意留在殿下身边?”
  吴小妹被吴争直言相问,有些意外,她垂下目光,低声道:“她……殿下知道了我的身世。”
  吴争点头道:“这我知道,我是想问,你真愿意留在殿下身边?思敏与殿下是姨表亲,愿意留在殿下身边在情理之中,可你也愿意,我感到奇怪。”
  吴小妹抬头,眼神清澈地看着吴争道:“殿下说得在理,如今爹爹留在平岗山,思敏又有身孕,哥哥统领大军征战沙场,恐怕也没有时间照顾家里,与其我在应天府独自一人,不如与殿下、思敏作伴,至少在思敏生产之时,也有个照应。哥哥不必为此太过忧虑了。”
  吴争叹道:“你说得对,吴家四口人,聚少离多,是哥亏欠了爹和你。”
  吴小妹扬头挤出一丝笑意道:“不怪哥哥,只怪这该死的世道。想到绍兴府那些背井离乡逃难的百姓,我们一家总算平安无恙,该满足了。”
  吴争叹息一声,“幺妹,你长大了。”
  吴小妹也一声轻叹,“能不长大吗?任凭是谁,知道自己是这么一种身世,也得长大。”
  看着吴小妹那一脸的苦涩,吴争心里一痛,忙安慰道:“你放心,只要哥哥我活着,绝不让你受一丝委屈。”
  “谢谢哥。”
  “对了。”吴争不想再引吴小妹伤感,岔开话题道,“今日我与沈致远说事时,他想随你一起去应天府,你意下如何?”
  
第318章
救厉如海的老僧竟是马士英
  吴小妹蹩眉道:“哥哥,沈致远如今是朝廷命官,带兵的将军,他跟随着我,算怎么回事?”
  吴争干咳道:“妹妹,沈家与吴家在始宁镇,那也算是世交了,致远人不错,难得的是用情专一……”
  吴小妹听吴争这么说,反而平静下来,“哥哥是想替沈致远说项,打算赶紧将我尽快许配于他,如此哥哥就卸去了爹爹交待的这桩负担?”
  吴争尴尬地说道:“这……咳,我不是这意思……这是爹的意思。”
  “爹的意思?”
  “是。临别前,爹与我说了很多,他说先主有遗嘱,生女就代表着天意,你便安心做个普通人,嫁人之后相夫教子,平平安安过此一生。还说,沈致远人不错,也有才学,对你又是一往情深,日后定能好好待你,所以……”
  吴小妹插嘴道:“哥哥也是这么想的吗?”
  “呃……我不是。”吴争不知道为何显得有些慌乱,“我的意思是,这毕竟是你的终身大事,虽说婚姻由父兄做主,但如今爹不在,我也不想勉强你,这事还须你自己作主,你若愿意最好,若不愿意,沈致远那我去说……总也不能一直拖着他对吧?毕竟沈家也只有他一根独苗。”
  听吴争这么解释,吴小妹神色放松下来,她抿着嘴道:“那就劳烦哥哥转告沈致远,在我心里,他就象是兄长,并无任何儿女私情。”
  吴争闻听,无奈地点头道:“既然你已经想清楚了,那就……如此决定吧,至于沈致远那,我会去回绝。”
  ……
  局势到了这时,已经慢慢清晰起来。
  绍兴府被清军占领已经不可逆转,但明军在平岗山寨的地位亦不可动摇。
  而沥海这个新兴的小城,渐渐开始成形。
  一万驻军,与平岗山守望互助,足以与绍兴府二万清军相抗衡。
  形势有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个时候,出了一件非常古怪的事。
  还得从厉如海率军追赶上钱肃乐一行说起。
  钱肃乐一行,是绕道至钱塘江边的,因为萧山已经在清军的手里。
  他们一行才二百骑兵护送,自然不敢轻易穿越敌战区。
  可厉如海不同,他如今手中有人了,腰杆子硬了,直接就穿越萧山到达钱塘江边。
  所到之处,零星的清军和当地官府,早已闻风而逃,谁敢相拦?
  于是,双方人马在钱塘江边会师。
  死里逃生,本是该喜极而泣、相拥庆幸的。
  可事实上不是这样,钱肃乐一行对厉如海一行,怒目相向。
  当然,这不是针对厉如海,以厉如海的作为,钱肃乐等人称许还来不及呢。
  这一幕,完全是因为厉如海身侧的那个老僧。
  这老僧的身份,厉如海至此时才得已明了。
  他竟是马士英。
  马士英,那就是个声名狼籍、臭名远播之人。
  坊间称他为祸国殃民之罪魁祸首,几于宋时秦桧并论。
  说起他的罪过,有四点,一是马士英是阉党中人,二是崇祯上吊之后,马士英以序为名,内结宦官韩赞周、勋臣刘孔昭,外约总兵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拥立福王朱由崧于南京,是为明安宗。
  可众所周知,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朝却坚持不到一年就亡了,百万明军一哄而散。
  这罪过自然要怪到马士英的头上,因为东林、复社一众清流,那是要拥立潞王的。
  其四,马士英有个猪队友——阮大铖。
  阮大铖原是东林党出身,可后来却是反东林的急先锋。
  原因是,天启初,列籍东林的阮大铖,是高攀龙弟子。当时阮大铖由行人擢升给事中,不久因丁忧还乡。
  同乡左光斗是东林在宪司的领袖人物,也是大铖倚以自重的朋友,他在打倒方从哲引入的非东林阁老史继偕等人的“斗争”中立下头功,因此名列东林骨干,在《东林点将录》中绰号“没遮拦”。
  天启四年春甲子,吏科都给事中出缺,左光斗通知大铖来京递补。
  可这时赵南星、高攀龙、杨涟等一伙人因为与左光斗发生内讧,因此“以察典近,大铖不可用”,而准备改用高攀龙的另一名弟子——同为东林闯将的魏大中。
  等到阮大铖到北京时,赵南星一伙人使之补工科。
  吏居第一,而工居最末。本来按资历递补应该轮到吏科的阮大铖,就这样矛盾激化了。
  适时魏忠贤出现了,他让阮大铖得偿心愿。
  但是,阮大铖的官没能做多久,魏忠贤的失势加上东林党的可怕压力就让他上任未及一月便只能弃官逃回老家,但从此阮大铖发誓与东林决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5/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