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2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7/1807

  从这一点,吴争能体谅厉如海的心情,有恩报恩,大丈夫处世,不就应该如此吗?
  管他是奸臣还是忠臣,既然有恩,就得报还。
  以他是恶人为借口,恩将仇报,这不是大丈夫所为。
  也正是这性格,吴争捏着信,靠上了朱媺娖的船。
  将信递给朱媺娖,吴争道:“老天保佑,钱大人一行安然渡江了。”
  朱媺娖看着信纸,脸上阴晴不定。
  她看完之后,第一句是:“该申饬钱大人,怎能如何轻率,将靖海候的准夫人置之危境!”
  令吴争为之一愕。
  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良久。
  吴争终于切入来意,“殿下以为马士英当如何处置?”
  朱媺娖随意地将信纸递还给吴争道:“此事自然由靖海候与朝廷诸公商议之后,本宫再作决定。”
  吴争心里一叹,这女子对权谋之道,越来越娴熟了,这一手太极拳打得,已是炉火纯青的境界了。
  没奈何,吴争只能道:“以马士英的口碑和他的罪过,已经足够取死之道,至少我朝诸公也不可能容忍他在朝堂之中,朝夕相对。可按厉如海的意思,马士英此次确实有大功于我朝,若非他救援及时,厉如海及所部必将尽数殉国。此功,不可没!”
  朱媺娖眼神闪烁,看着吴争道:“听靖海候的意思,是想让本宫代为说项,以留他在朝堂之上?你可曾想过,马士英可是弘光朝的大学士、首辅,就算本宫同意收留他,又该如何安置他?若官位高了,朝中诸公如何心服,若官位低了,岂不画虎不成反类犬吗?”
  吴争沉默起来,朱媺娖的话切中了事情的本质。
  说到底,这就是官员们同仇敌恺的主要原因。
  也是鲁监国时,驱逐马士英的主要原因吧。
  他曾经的官位太高,高到无法安置,至于他做过的恶事,反倒是其次了。
  再怎么着,就象王之仁也投过清,朝廷中很多官员都投过清,可现在不一样好生待在朝堂,大叹“世风不古”吗?
  而马士英一朝首辅,终究没有投清,想这两年来,他能聚集起这数千人马,为得恐怕也不是想投清吧?
  正是因为这一点,吴争才决定助厉如海一臂之力,全了他报恩的愿望,来找的朱媺娖。
  吴争想了想,对朱媺娖道:“殿下所说有理,要不臣有一法,朝廷论功授他一个爵位,然后将他的官爵授于臣的三府之地,如此,既显得朝廷赏罚分明,也不至于让他留在朝堂碍诸公之眼。”
  朱媺娖反而一愣,思忖了一会道:“你就不怕他反客为主?”
  吴争心中一动,继而笑道:“如果他真有这本事,也是他应得的,臣没什么可担心的。”
  朱媺娖的问题很尖锐,马士英之前是弘光朝首辅,手下门徒众多,真要是朝廷给了他名头,那在那三府之地借机收揽门徒壮大起来,吴争就有养虎为患、反噬自身的可能。
  朱媺娖见吴争已经明白自己的意思,却依旧坚持己见,就不再劝了,“既然靖海候有意收留此人,本宫也不反对,等与朝廷诸公会合之后,本宫会为此事说项。”
  “谢殿下。”
  ……
  如今的杭州城,早已不是清军占领时杭州城。
  这说的不是吴争在杭州施行了什么惠民政策,事实上吴争啥也没干,也没有时间干。
  光复杭州没多久,吴争就踏上了北伐之路。
  虽然吴争心底确实想做些什么,但没时间。
  况且在吴争看来,现在做些什么,对于光复大业起不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
  大明的失败不是党争,也不是外患,而是从根子上的腐朽。
  这是吴争得出的结论,明人不缺与敌死战的勇气,也不乏铮铮铁骨的文臣武将。
  每个朝代将倾,都难免有投降的败类,将明亡的原因全归绺到这些败类身上,也太看得起他们了。
  吴争做出根子上腐朽的证据,也不是所亲身经历的内耗,这在任何朝代都有,现在也不比其它时代更严重。
  吴争所看到的是制度,无论是制订制度的人,还是执行制度的人,他们为着一己私利去欺上不瞒下。
  譬如说莫执念说的商税,其实那些士大夫们真不知道商税丰厚,农税才是与民争利的道理?
  不,绝对不是,如果吴争真这么认为,那绝对是小看了古人的智慧。
  不用说明朝,往前千年,古人对政治和权利、战争的理解,就已经不下于吴争。
  后人不过是整理、拾掇前人的牙慧,当然,也有进行增补和改进。
  所以,明代士大夫们心里很清楚商税对于朝廷和国家的意义。
  可他们就是坚决反对,不仅将提议加赋的官员们冠以乱臣贼子,甚至利用党争,杀之而后快。
  而且,就连崇祯为了辽东战事,临时加征“三税”都只施行了一年就废止了。
  不仅废止“三税”,还变本加厉,同时免除江南当时所谓受灾的两省地区一至三年的农税。
  好嘛,真要免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那就算大明因此而亡,在算如愿以偿了。
  
第321章
不降,当然是忠臣
  可问题是,无论今时,还是后世,说起明末时的税,依旧是百姓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那就奇怪了,这被朝廷免的赋税让鬼吃了吗?
  其实士大夫哑巴吃馄饨,自己肚子里清楚。
  不征商税,自然是商人得益。
  而这些道貌岸然的士大夫们,明里不齿商贾,可哪个重臣家中,没有经商?
  无非是换个亲戚或者老家人出面罢了。
  钱嘛,全烂在了一锅里,跑不出锅外去。
  特别是皇室各地藩王,祖宗律法,不得读书、从政,但却放任他们荣华富贵。
  所以,这些皇室变着法地经营生意,吞并土地。
  从上而下,如同一群蛀虫,生生蛀空了这个大明三百年基业。
  如果说大明是大明人之大明,那么其实近二万万大明百姓,只不过是看客。
  看着起高楼,宴宾客,看着楼塌了。
  他们既然没有参与到这场盛宴,自然也无心去拯救大明。
  吴争想清楚了这点,就能清楚这个朝廷所谓的大义。
  那不过是为了党利的遮羞布。
  好在,绍兴府朝廷中确实有忠贞之人。
  如张国维、钱肃乐、张煌言、熊汝霖、孙嘉绩等等、等等。
  好在,这天下明人中也有铮铮铁骨之人。
  如夏完淳父子、陈子龙等人。
  虽然吴争很多地方都与钱肃乐有意见上的分岐,但吴争心里很清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有缺陷的英雄,才是真英雄。
  太过完美的英雄,往往都是塑造出来的——假的。
  正象钱肃乐,刚正不阿,但他依旧有着这个时代那种文人的傲慢,还有对武人的轻视。
  这不是他的本性,至少钱肃乐对待百姓、甚至家中下人,那要和善、客气得多。
  这是时代的烙印,无法轻易改变,这要是能改变,那就得重新投胎了。
  象夏完淳,虽然年轻、正直,但他受他的父亲、先生张溥、陈子龙的影响很深,他小小年轻就组建了“求社”,声言要继承“几社”。
  对于阉党的憎恨,甚至超过对清军。
  但夏完淳殉国的父亲夏允彝所著《幸存录》和夏完淳所著《续幸存录》中,都对马士英持论公允,既不诋毁,也不遮掩。
  所以,无论这些人与自己有着多大的分岐,吴争都能接受,因为这个世道,靠自己一人无法复兴,需要他们,还有绝大部分人一起参与。
  只有所有人一起参与,才有希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