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2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4/1807

  所以,被张煌言如此一怼,钱肃乐一时气急,起身拂袖欲去。
  幸得熊汝霖、孙嘉绩二人左右相拦,而张煌言也察觉自己说得过火了,毕竟钱肃乐是个正直之人,所言也不是为了私利。
  于是起身拱手道:“钱大人息怒,煌言失礼了。”
  钱肃乐这才闷哼一声,转身回到了座位上。
  熊汝霖此次做和事佬道:“钱大人是一心为了朝廷、为了殿下设想,这点不容置疑,不过如今毕竟不是太平盛世,象靖海候这等手掌重兵的将领,有些骄狂之气也是常情,只须选合适之人,私下里申饬、警诫即可。况且,钱大人啊,我等也要警惕当年袁督师怨案重演啊!”
  熊汝霖的这番话确实是有道理的。
  往往能打仗的,有本事的武臣,都会有些桀骜不驯,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所以,正常情况下,哪怕皇帝都会稍作放任,当然如果与皇帝有私隙,或者遭皇帝猜忌者,那就下场极惨了,譬如袁崇焕。
  
第331章
主忧臣死
  至于袁崇焕与毛文龙之间究竟是怎么的个人恩怨,恐怕也只有当事人才知晓了,但袁崇焕的死,直接导致了北方边军军心散乱,却是不可否认之事。
  熊汝霖将话点明到这个程度,钱肃乐心中也是一惊。
  他再次想起张国维诀别之时的话,对于吴争,不可逼迫太甚,否则适得其反。
  “熊侍郎所言在理,钱某急躁了。”钱肃乐微微点头道,“可想到殿下八千近卫军被吴争滞留在沥海,钱某心中确实如同压了一块大石啊,虽说吴争奉迎朝廷归南京,可进了南京城,朝廷以何来震慑军民呢?”
  钱肃乐的话只是没有点明,需要震慑的不是军民,而是王之仁和吴争,也只有他们二人,才值得用震慑二字。
  这意思,在座之人心里都清楚。
  孙嘉绩低头想了想,对钱肃乐道:“钱大人所忧极是,但依下官看来也不是无解。”
  钱肃乐急问道:“孙大人有何良策?”
  孙嘉绩道:“这事还得着落在钱大人身上。”
  “哦?”
  “一是,方才张苍水所言也有几分道理,钱大人毕竟是靖海候泰山,虽说不是要钱大人上门谩骂、训斥,可私下里与靖海候说道说道,那也是一种办法。钱大人以为呢?”
  钱肃乐沉默。
  “还有就是,钱大人亲弟弟和令公子皆追随靖海候北伐,如今也都在南京训练新军,而且官职都已是千户,只要归京之后,陈请殿下为二人晋升卫指挥使和指挥使同知,那么至少二人麾下新军,便会切实掌握在朝廷手中,钱大人又有何忧呢?”
  可谓一言点醒梦中人,钱肃乐确实是个正人君子,他只是防备吴争忤逆,却没有以阴谋对付吴争。
  正象钱肃乐之前对张国维说的,他只是想让吴争走正道,而不是想加害吴争。
  可孙嘉绩的方法,确实解除了钱肃乐心中的担忧。
  吴争如今的声威、实力太强了,已经远远超过了朝廷,甚至可以说,只要吴争愿意,可以随时掀翻这个朝廷。
  那么君臣之间的平衡就没有了,也不怪钱肃乐担心得睡不着觉。
  在他看来,主忧臣死嘛。
  既然想到了法子,钱肃乐心中大石落地,于是与众人商议监国归都时的仪式、祭祀及一应诸事起来。
  ……
  无独有偶。
  此时吴争也在莫家庄园与朱媺娖商议,朝廷需要在应天府部署多少军队。
  这本不是吴争该操心的事。
  可问题是如今的应天府,所有新军的耗费都由吴争负担着。
  连王之仁新建水师,也是吴争在掏腰包。
  这本是大逆之事,可谁让现在是乱世呢?
  连钱肃乐等人都能毁家杼难,聚兵而起,也就没有人来指责吴争擅自组建新军了。
  关键在于,应天府新军,该上交给朝廷多少人。
  这才是今日吴争与朱媺娖商议的重点。
  “一万人。”吴争并不大方,一万新军已经是他能承受的极限,总共就征召了三万多人,而这批新兵,吴争原本是想拉到南面钱塘江一线去的。
  朱媺娖不置可否,似乎随口道:“朝中诸臣向本宫提了三点,还望靖海候斟酌。”
  “殿下不妨直言。”
  “一是原属本宫麾下八千近卫滞留沥海,想来日后便是入了靖海候麾下,这些兵额如何找补,自然需要靖海候考虑。其二,应天府如今相当于国门,虽说朝廷暂时与清廷停战,但你我都明白这不可是一时权宜之计,想必清廷也是如此考虑,朝中诸公认为,应天府必须驻兵十万方可确保无虞。其三,应天府一应诸军,皆该由朝廷辖制……百总、把总及总旗、百户以上军职,当有兵部指派。”
  吴争的脸色瞬间就垮了下来,不是吴争城府不够深,而是这三点事实上就抹去了吴争之前所有的努力,包括日后对应天府的影响力。
  也就是说,一旦吴争离开应天府,那么他最多就是一个领兵在外的将军,或者说是据于一方的诸侯。
  吴争肯定,不愿意!
  这是朝中诸臣在对他戒备和变相的驱逐,将自己排挤在外。
  吴争一时无法猜测这到底是朝臣的意思还是朱媺娖自己的意思。
  如果是朱媺娖的意思,那这女子这一年多时间的改变,确实出乎意料之外了。
  而朱媺娖看着吴争的神情,心中也在一阵阵地抽痛。
  这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从朱以海、钱肃乐等人向她谏言此事时,她就知道,与吴争之间必定会有一场“讨价还价”。
  这牵扯到利益的讨价还价,最伤感情。
  可朱媺娖不能不与吴争正面相对,谁叫她是监国呢,谁叫她是朱家人呢?
  吴争脸色很快的平复,他变脸色是事情出乎他的预料,是没有想到这价会开得这么狠。
  他一直把朱媺娖当成是自己的后背,可以依靠,可以借助,甚至说是可以操控,就象一杆旗,可以放在任何他想放的地方。
  可现在,吴争突然发现,这杆旗有了自己的思想,怎能不惊,怎能不变脸色?
  调整心态,将面前这个女子视为君,视为对手,那么就一样了,这也是吴争迅速平复心情的原因。
  “殿下有命,臣本该遵从。不过以臣看来,这三点都不现实。就算囊括如今朝廷所有在册军队,恐怕也凑不出这十万之数,这还不包括需要驻防钱塘江沿岸及在各府驻军,对此殿下以为然否?”
  朱媺娖静静地听着,甚至在不经意地点头。
  “那么臣就从第一点开始说,沥海八千近卫军驻留,当时臣已经向殿下阐述清楚原委,沥海就象一颗钉子,楔在绍兴府的东面,与西面平岗山互为犄角,一旦日后与清廷重启战端,朝廷可以凭借水师,对沥海进行兵员及物资补给,从而形成对平岗山的支援,其战略地位不可忽视……当然,殿下归返南京,身边确实需要一支亲军……这样,臣另拨五千新军,以卫戍殿下及京城安危,不知殿下意下如何?”
  朱媺娖微微点头。
  
第332章
人心易变
  “那臣再说第二点,驻兵十万显然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而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如此,我朝仅辖制浙江北、江苏东九府之地,如果要聚集起十万大军镇守南京,那至少还得征召六、七万新兵,而钱塘江沿岸的防御,最少需要八至十万大军,除去臣麾下不足五万军队,还需要征召五万人,这样算下来,朝廷短期之内,就需要征召十多万新军,先不说朝廷有没有这样一笔巨大的钱财支撑总计二十万大军的所耗,单说九府之地,急剧征兵将引发的民间混乱和劳力短缺,就是一场灾难。所谓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穷兵黩武也是取死之道,不可不慎!”
  朱媺娖再次颌首。
  “最后一点,臣心中惶恐,臣不知道自己做了何事,竟令朝中诸公忌惮臣至此。”吴争一副痛惜的神情,“山河破碎之际,本该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才是,可总有人要挑拨离间你我君臣。”
  吴争话很直接,正中了这第三点的本质,这不是换新军军官的问题,其本质就是削弱、去除吴争在新军中的影响力。
  朱媺娖不再颌首,她明白吴争的意思,但,身为监国,她同样也清楚朱以海、钱肃乐的意思。
  为君之道,在于平衡,再怎么欣赏、哪怕是心仪吴争,也不能放任他的势力太过膨胀。
  否则,这江山就算收复,也不再姓朱。
  不姓朱的大明,还是大明吗?
  这一点,是朱媺娖的底线,也是她与朱以海等人的共识。
  守住正朔,身为朱家皇室,这是她的权利,也是她的义务。
  就象朱媺娖感慨的,这就是她的命运。
  “靖海候劳苦功高,但人力终有穷尽,将应天府防务重任卸去,也是朝廷体恤靖海候。况且,朝廷对靖海候另有赏赐和重用,靖海候一人兼数职,恐怕会力有不逮。所以,本宫细想来,鲁王和钱大人等所言在理,还望靖海候能体恤本宫和诸公的心意。”
  吴争听了张口结舌,这女子果然变了,变得深谙为君之道,变得老练,对政事游刃有余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4/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