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3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3/1807

  如今陈子龙等文人一击就朝着吴争的致命处,显然欲置吴争于死地。
  政斗,绝不是想象中那般云淡风清,不是吴争此时让一步,你好我好大家好。
  一旦朱媺娖失去监国之位,这等于让吴争在朝堂上失去了最大的支柱。
  往后,吴争就会被慢慢边缘化,直至从朝堂中消声匿迹,然后在一个不知道时间的日子里,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成为叛臣、奸臣,被人人诛之而后快。
  这就是政斗的狠毒之处。
  马士英是真急了,他劝道:“主公,陈子龙之清名,受世人称颂,他的号召力不是寻常人能比的,他既然在应天府发动,必然已经与监国一行中重臣有所勾连……此事紧急,一旦内外串连,监国危矣!主公危矣!”
  吴争怒哼一声,“他们敢?若把我逼急了,老子端了他妈的这名不正言不顺的破朝廷。”
  马士英苦笑着,跺脚道:“主公这不是说气话的时候,真要是那样,主公之前倾力打造的名声,就会逆转,百姓是愚民,他们无法分辨事情的黑白,只要陈子龙等人以朝廷之名宣扬,把主公说成一个权臣、逆臣、叛臣,那时就算主公有数百张嘴,倾黄河之水恐怕也难洗清。莫不是主公真权此大开杀戒……那就真中了这帮文人的圈套了。”
  吴争深吸一口气,冷静了些,问道:“那依你的意思,该如何应对这乱局?”
  马士英下车来回踱了几步,抬头看着吴争道:“将监国和鲁王控制在手中,只有这样,哪怕陈子龙等人控制了整个应天府,也无法奈何得了主公。”
  马士英此策不过是“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变种。
  但吴争认为此计是目前最有效的,于是迅速下令,骑兵急行军,步兵紧随。
  此时吴争一行大军,刚过镇海卫,前往应天府,那是上千百的距离。
  大军肯定是赶不上了,所以,吴争上马,率数千骑兵急驰而去。
  可怜马士英五十多岁的人了,虽说骑马他少年时就会,可岁月不饶人,这样的急行军,差点就要了他的老命。
  但马士英不得不追随吴争身边,因为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拼命的行军,更是他走进吴争心里,占据一席之地的良机。
  可谁也没有料到,变局再生。
  一天一夜的急行军,吴争率部风驰电掣,赶到丹阳时,就遇上了张煌言、熊汝霖、孙嘉绩三人,还有追随他们的十数个官员。
  张煌言在看到吴争时,一声悲呼“吴争兄弟,天塌了!”
  饶是吴争有了思想准备,也不禁心突地往下一沉。
  跃下马来,吴争看着没了冠帽的这群官员,厉声问道:“玄著兄,发生了什么事,你们为何这般模样?”
  张煌言已经泣不成声。
  孙嘉绩代答,他将在淳化镇所发生的一切,简单的述说了一遍,不过怕吴争急怒,没有说出周思敏受伤之事,“靖海候,公主殿下已经退位,鲁王已经监国,正出发前往应天府,想来应天府中已经准备拥立鲁王为帝了。”
  那边马士英几乎是摔下马的,若不是有士兵搀扶,恐怕这一摔,就能要了他的半条老命。
  他连滚带爬地上前来,拽着孙嘉绩问道,“鲁王一行,从淳化出发多久了?”
  孙嘉绩答道:“我等先离开淳化,但想必鲁王一行,随后也离开了。”
  马士英焦急地追问道:“你们是一路步行至此?”
  “不,我等是坐马车来的。”
  马士英扳着手指算了算,突然嚎哭起来,“晚了……完了……来不及了。”
  吴争听得心中火起,喝斥道:“你嚎什么,管屁用?!”
  马士英这才稍稍收声,答道:“主公啊,当断不断,反受其难,当日在钱塘江上,就该当机立断,哪有今日之被动?”
  吴争懊恼道:“现在说这还有什么用,你若是有计,快些讲。”
  马士英又开始嚎哭,“我哪还有什么计策?鲁王一旦进城,登基为帝,我等就是乱臣贼子……吴争!你也不会例外!废黜长平,拥立鲁王,这便是断了你的后路,让你进不能进,退不能退,至此人为刀殂,我为鱼肉,还能有什么计策?除非现在鲁王还未入应天府,但这可能吗?淳化至此一百多里,而去应天府,不足百里……”
  吴争听到这,不再理会马士英,急问张煌言道:“公主殿下和舍妹、拙荆可有随行?”
  张煌言此时已经停止抽泣,听吴争问,也不忍心说出周思敏被推倒受伤的事,只是答道:“想来应该与鲁王同行。”
  吴争点头,一咬牙道:“鲁王一行,随同之官员家眷数百人之众,虽配备马车、牛车,可速度绝不会快于你等,我们还有机会!”
  张煌言愕然道:“你的意思是说,现在去应天府,还能赶上鲁王一行进城?”
  吴争目光坚定地说道:“大不了追不上,事情还能坏到哪去?死马当作活马医,碰碰运气,看看天意。来人,传本候令,人不下马,马不卸鞍,目标应天府。”
  
第359章
应天府之变(一)
  吴争向应天府进军的命令,被立即执行下去,吴争翻身上马,冲着张煌言道:“玄著兄,你且至淳化镇静候我的消息,若事成你再进应天府,若事不成,我便率军与你等在淳化镇会合,咱们一起回杭州。”
  说完,策马飞驰而去。
  看着骑兵扬起的烟尘,孙嘉绩叹息道:“我大明,就是亡在了这等事上了。”
  熊汝霖也叹息道:“明知事不可为,奈何心中还有一丝绮念,如今才明白,这便是妄念啊。若靖海候能起得及阻止,我等或许还可重回朝堂……否则,你我等人,也将是被世人唾弃的逆臣。”
  孙嘉绩苦笑道:“可如果顺从了他们废黜长平公主殿下,拥立鲁王,你我虽居朝堂之上,良心何安?既然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如早些回家种田,当个田舍翁,或许也能了此残生。”
  熊汝霖道:“不,我不甘心。就算靖海候阻止不及,我也将与靖海候回杭州,以他三府之地,或许也能干出一翻大事,要知道,靖海候北伐应天府时,麾下仅五千人。”
  孙嘉绩愕然道:“你的意思……是与朝廷对着干?”
  熊汝霖慨然道:“有何不可,这样的朝廷,还是我大明朝廷吗?公主殿下身份何等尊贵,止亭听从卧子先生之言,说废黜就废黜,这哪还是君臣纲常,就算乱臣贼子,怕也不至于如此。”
  孙嘉绩喟叹道:“如果真随靖海候去杭州,怕是此生真坐实了乱臣贼子之名了。”
  说到此处,孙嘉绩转头问一直沉默的张煌言,“苍水如何选择?”
  熊汝霖也看向张煌言,他们身边十余人,也紧张地看向张煌言。
  张煌言左右打量了一下,说道:“我等抛家舍业、毁家杼难,究竟为了何事?”
  “自然是为了抗清复明大业。”
  “对。那么只要靖海候能坚持抗清复明,我等追随于他,又有何不可?”
  孙嘉绩突然道:“可如果真象钱大人所言,吴争篡夺宗庙、谋取天下,我等岂不成了助纣为虐了吗?”
  张煌言轻叹道:“当初在绍兴府初见吴争,在张国维张公府上,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思忖至今,他说他要复得不是朱明,而是汉明,汉人之大明。既然是汉人之明,何必纠结于姓氏?这仅是煌言一家之言,各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各有选择。煌言不强求,若是可以同心,那就一路相伴,同心同德,若是所见不同,那便就此拜别,只要还是抗清之士,来日总会相见,聚首时慨然一笑,也不枉你我相携,从淳化一同行至丹阳之情。”
  这话让随行十余名官员有些踌躇起来,包括孙嘉绩在内。
  他们心里都明白,如果随吴争去了杭州府,那就等于奉吴争为主公,将身家性命相托了。
  可问题是,他们自恃是明人、明臣,可以因政见不同,辍仕下野,这无可指责,但如果“附逆”,那性质就不同了,会被世人唾弃,被史书记为乱臣贼子。
  十余人,竟有大部分人,朝张煌言拱手而别。
  孙嘉绩不舍地看看张煌言,又看看熊汝霖,牙齿一咬,拱手道:“二位仁兄保重,弟虽无法与二位同路,但就算做个田舍翁,也不忘当日抗清复明之誓言。如果还能相见,期待与二位仁兄痛饮。如果二位仁兄真能随靖海候驱逐鞑虏,弟定召集家乡父老,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张煌言、熊汝霖齐齐长揖倒地。
  三人流泪,掩面而别。
  人到了每个分岔路口,就会有不同的选择。
  可惜的是,这个选择,原本可以不做的。
  世道如此,徒叹奈何?
  ……
  鲁王朱以海一行,此时还真没有进应天府。
  原因是,转进离京的君王复归京城,礼法上是有讲究的。
  逃的时候,命不保夕,自然慌不择路,哪个门都能逃。
  可回来嘛,那就得进正门。
  何况朱以海一向自恃是正朔,如今又将被拥立称帝,又怎能不顾及到这事关颜面的一点呢?
  应天府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十三个城门,哪个是正门呢?
  自然是正阳门。
  它正对洪武门,可以直达大明皇城。
  但问题是,鲁王一行,从淳化至应天府后,所到的是聚宝门,也就是世人传言,沈万三捐助修建的那个城门。
  聚宝门外不远是越城,也就是钱家叔侄编练新军的地方。
  而选在从聚宝门进城,也是钱肃乐特地思忖过的,毕竟是弟弟、儿子统率的大军,安全些不是?
  在钱肃乐看来,只要安全进了应天府,然后与陈子龙一众汇合,拥立朱以海,去太庙祭过之后,往龙椅上一坐,这事就算是成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3/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