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3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7/1807

  ……
  收复绍兴之心,吴争一直都有。
  前世今生,都是绍兴籍人,眼看着绍兴沦陷敌手,这是一种煎熬。
  况且父亲还滞留平岗山,吴争更是心中不安。
  数月过去,已近年关。
  吴争很想一家团聚,可这,需要一个契机。
  以应对朝野的口诛笔伐。
  人啊,就是喜欢安逸,那些回到南京的文人们,又开始了他们吟诗填词、纸醉金迷的生活。
  吴争是真不明白,说好的北伐呢,说好的光复呢?
  敢情整个庆泰朝就自己一人想要北伐不成?
  吴争绝对有理由相信,如果自己在杭州对绍兴动兵,应天府必定有文臣聚集起来弹劾自己擅动刀兵,引发战争。
  吴争知道,这个时候,自己还需要依仗着这些人去治理各地,哪怕整个朝堂的人全换个遍,新任官员,无非也是这个德性,这是这个时代的通病,根深蒂固,没法治。
  吴争只有在杭州打造出一片新的景象,才能去吸引他们,慢慢潜移默化他们、改变他们。
  可这需要时间,吴争等不及了。
  战争来得非常突然,就象是老天知道了吴争的心思,清军率先发动了进攻,这给了吴争出兵收复绍兴的契机。
  可是,让吴争发愁的是,清军的骤然发动,竟然是三面同时进攻。
  清廷以济尔哈朗为帅,谭泰、何洛会辅之,以江北集结的三万八旗军,八万明军降军,沿靖江、泰兴、仪真、江浦四地全线发起进攻,整条长江水域上,处处是战场。
  王之仁派人向吴争紧急求援,希望吴争调水师第三营(原舟山水师)增援,朝廷同时诏令吴争调有力之一部北上增援。
  可吴争能调吗?
  在接到军情的同时,沥海陈胜传来急讯,绍兴府清军向沥海和平岗山异动,双方已经发生小规模战斗。
  南北受敌,吴争有些手足无措施了。
  新兵还在训练,而这支新军,吴争从招募时就没打算将他们作为步兵投入战场,他是在等待卫匡国的火枪。
  而除去这支新军,吴争麾下三万多军队,分散在杭州、嘉兴、松江三地。
  此时,马士英向吴争谏言,不管应天府,那里有着王之仁的两支水师和钱家兄弟的禁卫军,真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抽调建阳卫夏完淳部增援,也比从杭州调兵速度快。
  马士英向吴争指出,沥海、平岗山或许才是清军进攻的重点,因为清廷非常清楚,庆泰朝以南京为都城,必定是严防死守,仓促发动战争,仅以十一万大军想迅速突破兴国公两支水师的拦截,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吴争深以为然,当然,马士英的话,正好破例了吴争的意愿。
  于是令麾下将领制订渡江收复绍兴府的战术部署,然后亲自提笔,写了两封信,一封送至王之仁,一封送去建阳交给夏完淳。
  同时,吴争咬牙调出水师第三营,令其立即北上,归入王之仁辖下,仅留下运载军队的船只,以供渡钱塘江之用。
  战争已至,杭州府瞬间忙乱起来。
  外商纷纷离开杭州港出海躲避战乱,百姓开始向北面嘉兴、苏州府逃难。
  在莫执念的建议下,吴争立即下令封闭城门,除外商之外,百姓不得离开杭州府。
  这道命令,让杭州城顿时安静下来,没有了逃出去的希望,百姓们反而平静了。
  人心嘛,都是这样,没有希望,就没有绮念。
  而莫执念建议封城的意图,却是怕细作捣乱、破坏,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好在杭州府在之前,被吴争的“肃反运动”清理得差不多了,户籍的更新和曾经降过清的人员清理,极大地遏制了细作进入杭州城的可能性。
  
第431章
战争暴发
  次日凌晨,杭州驻军开始渡江,攻击萧山,然后进逼绍兴府。
  嘉兴、松江驻军会在金山卫渡海南下,他们将至沥海港口,与陈胜部会师,然后以沥海为中心,向西、北两个方向发起反击。
  杭州府的防御由新军调防驻守。
  在吴争看来,以二万军队,加上沥海、平岗山驻军,攻击方国安二万多人,应该不是难事,只要收复绍兴,那么再调头北上增援应天府,想必是来得及的。
  按吴争的估算,收复绍兴之战,应该不会拖太久,而吴争也相信,应天府可以坚持到自己收复绍兴、平定后方。
  这场战争暴发的起因,其实就是多铎的奏疏引发的。
  多尔衮得到多铎折子时,其实也很为难。
  清廷看似气势宏大,多路出击,可面临的兵力、财力捉襟见肘,也是清廷眼下最头痛的事。
  关键是,清廷后院还起火,蒙古诸部,似乎有叛乱的征兆。
  多尔衮正在为无兵可调犯愁。
  可多铎的奏折,引起了多尔衮的重视。
  原本,多尔衮就不同意与庆泰朝停战,是洪承畴一力主张停战,先集中灭亡南边隆武朝,以避免兵力分散,最后形成两头僵持的困境。
  洪承畴深受皇帝宠信,多尔衮最后也就勉强同意了。
  可现在,庆泰朝明为停战,暗中却派水师南下,让清军吃了这么大的哑巴亏,很显然,不能再养虎为患了。
  所以,多尔衮急调原本要去四川与大西军残部作战的济尔哈朗、谭泰、何洛会等人,临时至江北统率集结的清军,仓促发动了这场战争。
  清廷朝堂对此是有争议的。
  以洪承畴为首的主和派,认为就算庆泰朝派遣水师至福州参战,可毕竟查无实据,就算要报复,那也得暗中进行,如此大张旗鼓的进攻,等于撕碎了之前的停战协议,而如今多铎及勒克德浑部被拖滞在福州,无法进攻广州,开辟新的战场,无疑增大了国库的压力,同时会引发庆泰朝的反噬。
  这就是南蛮子文人惯有的腔调,明知道庆泰朝已经出手了,他们还想着要以其人以道还制其人之身,打就是了,何必遮遮掩掩的?多尔衮私下就是这么评价的。
  多尔衮与多铎感情非浅,面对多铎千里之外的请求,多尔衮下意识地选择信任多铎的判断。
  无法左右多尔衮决定的洪承畴,因此进宫向皇帝告了多尔衮一状,可问题是清帝能乃多尔衮何?
  洪承畴的告状,更加增加了多尔衮对洪承畴的厌恶,这二人的间隙从皇太极时就已经形成了。
  不过多尔衮虽然决定采纳多铎的建议打这一仗,但心里也知道,仅凭十一万大军,在没有水师控制河道的情况下,想要突破长江防线很难。
  所以,他的作战意图正如马士英所猜测的,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渡江是假,攻击沥海、平岗山是顺带,真正的目标,却是镇江。
  镇江城还在清军手里,可只是被明军团团包围的一座孤城,无法达到钉入庆泰朝内部掣肘的作用,多尔衮想以此战,扩大对镇江府的占领,然后让镇江府成为清军日后总攻的跳板,同时报庆泰朝此次增援福建,致使清军遭受重大损失的一箭之仇。
  可这些,庆泰朝臣,包括吴争都没有预料到。
  ……
  已是千户的周大虎率一部,猛烈地攻击萧山。
  周大虎地痞出身,但为人义气。
  从始宁镇襄助吴争浴血一战之后,他基本已经认定了吴争。
  而吴争也没有令他失望,短短一年多时间,从一个地痞完成了堂堂正五品千户的华丽转身。
  周大虎还有一点好,那就是讲义气之外,他还有自知之明。
  他知道,在吴争的嫡系心腹之中,他的地位远不如厉如海、池二憨、宋安等人。
  加上他的出身,恐怕前程也就止步于千户了,再想往上,难了。
  眼见着其余一起从始宁镇出来的人,都已经混上了指挥使、副指挥使,要是心中不郁闷,那是假话,再豁达之人,都会拿自己与周围人对比。
  所以,难得有这次独自领兵的机会,周大虎自然要为自己和手下从始宁镇带出来的一干子弟兄,打出个前程来。
  明军渡江,吸引了绍兴府清军江防的主力。
  不过绍兴府清军没有配备火炮,所有火炮被多铎带走,当时与庆泰朝的停战协议,让清军没有意识到,短时间内会突然暴发这一场仗。
  而多尔衮显然也没有把绍兴府作为此战的战略目标。
  所以,绍兴府的战争准备是不完全的。
  明军的渡江登陆,遭到的是有限的抵抗,箭弩矢无法封锁如此漫长的钱塘江岸。
  仅仅一个时辰,眼见无法阻挡的清军,开始有序的撤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