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3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5/1807

  今时不同往日。
  如果在太平盛世,那这事就得看皇帝的意思,或封赏个王爵贻养天年,或软禁起来,当然也不排除抽冷子暴病而亡。
  可眼下,宗室凋敝,二百多年过去,原本惠宗的支持者也早已被镇压,就算要反攻倒算,也找不到人了,不管是谁为帝,臣子就眼前这帮臣子,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话就眼前形势不太适用。
  所以,对于陈子龙这些保明室的先锋来说,吴争确实是可以成为候选者之一的。
  而且,如果拥立吴争,就不存在吴争谋朝篡位的可能了,总没有自己篡自己的吧?
  加上庆泰朝,吴争的实力太强大了。
  如果真拥立他为帝,或许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广州三帝同存的消息,极大地刺激了庆泰朝臣,他们渴望有一个皇帝。
  但这些人中,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譬如河南道御史(天知道他怎么去上任)、副都御史王翊、兵科给事中董志宁为代表文臣,他们倒不是不赞同拥立吴争,可他们认为必须核准、比对传国玉玺的真伪,从而来确认吴争身份的真实性,否则,一旦搞错了,那明室就彻底沦丧了。
  对于这种不同意见,没有敢去反驳。
  就象对于吴争的身份,没有人敢公开质疑一样。
  因为吴争只要认下宗室身份,那么除非吴争赋闲卸去身上权力,否则要提出质疑,就得先问自己够不够格。
  可要印证传国玉玺的真伪,就得比对二百多年前的文书,这显然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做不到的。
  也正因为如此,包括陈子龙在内的文人都在犹豫。
  但这不妨碍他们以实际行动,来襄助吴争收复镇江之举,毕竟这事于公于私都有益。
  可钱家叔侄两支禁军的离开,应天府唯有廖仲平一支禁军,独木难支啊。
  此战开始至今,应天府还没有过战事,可毕竟是京城嘛,真到了发生战事时,离亡也就不远了。
  所以,陈子龙提议再征三万新军,一来防备清军突破兴国公水师的封锁,攻上岸来,二是所有人都明白,江北仪真的那支明军,怕是回不来了,那就需要有填补空隙的新军。
  这关系到每个人的安然,自然没有一人反对。
  可问题是,朝廷养得起吗?
  陈子龙在江南的声望确实强大,五日之内,招募新兵三万,让人惊讶的是,这三万新兵征召,竟是不付饷银的,也就是说只要给他们一口饭吃就行。
  由此可见陈子龙等人的号召力,何等强大。
  这还不算完,兵员有了,可军服装备也需要花钱啊。
  好嘛,陈子龙等数十人连续两天去玄武湖开了两次“讲座”,生生筹出了三十多万两银子,这下不单三万新军的装备解决了,还积余出了不少,可见其声名之盛,令人叹为观之。
  这个时候,镇江城光复的消息传到了应天府。
  背插三道三角旗的传信兵,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入奉天殿,喘着粗气将这个消息说出来时,
  整个大殿一片寂静。
  半晌才暴发出满殿欢呼声,这是所有人的功绩,这场战役,几乎每个人都在为此付出。
  大军粮草、军备、百姓动员、民夫征召等等。
  这是个大工程,与吴争在杭州、绍兴发动战争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简单地说,吴争在杭州施行的近乎是军政府,可应天府不同,它是一个衙门齐全的朝廷。
  吴争可以随时下令发动一场规模不大的战争,当然,如果没有莫家根深蒂固的势力,为吴争做后勤,吴争也没有那么容易想收复绍兴就收复绍兴。
  所以,一听到镇江府光复,所有人都觉得与有荣焉。
  这阵的欢呼声整整持续了一柱香的时间,许多激动的老头们都击掌相贺。
  殿阶上,监国朱媺娖凤目盈泪,在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失态了。
  也没有人会去指责谁失仪。
  朱媺娖的目光聚焦于奉天殿殿门之外的虚空,朱唇在动,“父皇,您听到了吗?我们终于重新在江南立稳脚跟了。您在天之灵,一定要保佑大明复兴……!”
  可很多时候,事情都会出乎人的意料。
  谁也没有想到,或许陈子龙自己事前也没有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当着监国和满朝文武的面,说出拥立吴争为帝的倡议。
  陈子龙慨然地声音回落在奉天殿的上空,满殿如死一般地寂静、哑雀无声。
  太突然了,突然到没有一个人能预料到,哪怕是原本在私下集会时,提出过这个倡议的文臣们。
  或许是因为广州三帝给陈子龙的一种急迫感。
  亦或许是因为这场人人盼望已久的胜利吧。
  与应天府光复相比,这场胜利更让他们激动。
  因为他们,共同参与了。
  陈子龙的倡议非同小可,他可是内阁首辅。
  许久的冷场之后,阁臣都御史张煌言、马士英、刑部尚书徐孚远、工部尚书宋征舆还有无数的官员都纷纷站出来附议。
  
第469章
战争尾声
  只有钱肃乐沉默着,百官猜测钱肃乐这是在避嫌,毕竟他是吴争的泰山嘛。
  面对文武群臣异口同声的拥立,殿阶上的朱媺娖从短暂的震惊上回过神来,她突然有了一种惆怅和失落。
  这事的始作俑者是她自己,可真正成功了,她却觉得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整个天下,知道吴争真正身份的人不多,可她知道,还是她亲自策划了这一切。
  可眼下,她却似乎有些后悔了,吴争不是明室,这个事实困扰着她的心。
  更重要的是,她已经醒悟到了这件事的直接后果,那就是吴争将成为她的皇兄,此生……再也无缘!
  这对朱媺娖是一种割舍不去的疼痛,她太需要依靠了。
  怀着复杂的心情,朱媺娖木然开口道:“兹事体大,须镇国公回京商议之后,再作定夺……马相留下,本宫有事相商。”
  郑叔适时尖声呼喊,“退朝!”
  在满殿众臣的愕然目光中,朱媺娖离开奉天殿。
  群臣确实不解,长平公主原本就时常流露出退位让贤之意,况且她是个女子,哪怕身份尊贵,可毕竟不能传承宗庙社稷,新帝登基,她如果从容相就,那会对她的将来地位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点,傻子都知道,可为何她在百官一片拥护声中,不表态呢?
  ……
  相对于庆泰朝的纠结,满清朝廷都只有“震荡”二字能形容了。
  同样的奉天殿中,所有人哑雀无声。
  仪真、丹徒被明军所占,镇江失守,数万清军覆没,其中至少有一万多是八旗精锐,这还不算,八固山额真之一的李国翰竟葬送于此役,另一个固山额真叶臣狼狈逃至江心岛。
  八万大军围攻一个小县城,打了八天损兵折将不说,至今未能攻下。
  这种劣势,清军在入关之后就从未遇到过,恐怕连想都未曾想过。
  可这确确实实地发生了,最重要的是局势依旧在糜烂开来。
  此消彼涨嘛,江北十万大军,至今折损已经超过三成,原驻镇江府的清军覆没,这就代表着清廷对江东整片土地失去控制,清军将无法踏上这片土地。
  而仪真的明军若继续存在,那么将成为明军北伐的跳板,这就是根钻在心中的刺,如同原本镇江城对于明人同感。
  朝臣的意见分为两种,一种是洪承畴为首的怀柔,他刚出顺天府就被急召了回来,这才知道清军在长江两岸皆大败的消息。于是他建议立即结束这原本就不该发生的战争,而仪真、丹徒两役更是需要有人为此负责,矛头直指摄政王多尔衮。
  另外一种自然是多尔衮为首的主战派了,仗要到这份上,该丢的脸丢光了,既然如此,那就战到底。多尔衮认为,江心岛还在清军控制之下,朝廷应该迅速向江心岛增兵,从明军手中夺回镇江,并勒令吴三桂迅速歼灭仪真明军。
  奇怪的是,这两种声音的附和者都非常多,而且每种声音后面附和的人,满、汉皆有。
  这就难办了,声嘶力竭地争论,差点就上演全武行了。
  顺天府确实有十多万大军,可这军队能调往江南吗?
  这可是维持清廷统治江北的最后依靠,先不说能否压服北方已有异动蒙古各族,就说这十万大军南下,万一再失利呢?
  清廷的统治根基就会动摇,这个险冒得不值得。
  而与庆泰朝停战,或许损失了些颜面和土地,但至少以长江为界,明军还无力北伐。
  只要福建、广州还有西北平定,到时大军班师,再图江东不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5/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