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4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9/1807

  两支残部,顷刻之间在营地内外大打出手。
  其声势绝对不亚于两军交战,便是你死我活!
  如受惊小兔的乡绅百姓,逃出数里地,见后面没有人追来,惊魂初定之后,遂派人分两个方向去报信,一路往沥海,一路往平岗山。
  平岗山,从朝廷北归之后,山寨中已经没有多少兵力了。
  它还继续存在的意义在于,那里已经被修筑成一个军事要塞,舍弃确实可惜。
  至少在绍兴府周边还没有抵定之时,平岗山寨还有存在的必要性。
  此时在平岗山寨的主官,就是吴争的发小,日日悲叹被吴争遗忘的沈致远。
  少年人,血气方刚,特别是江南一带深受戚继光抗倭影响,但凡少年都有“若个书生万户侯”的梦想。
  可沈致远认为,最悲凉凄苦的莫过于,有着副千户之职,却只能领千人无所事事,困守山寨。
  人闲得全身发痒,刀闲得生锈。
  就算是个孬兵,此时也在想着换种日子过过。
  机会来了。
  当受害百姓前来报信时,沈致远立马集结军队,兵发下管。
  吴争当时掩护朝廷北归时,带走了山寨中几乎所有的骑兵。
  但还是留下了一些,为得是平岗山寨偏远,需要是沥海保持消息畅通。
  而现在,沈致远集结的就是这三十六轻骑。
  “血洒疆场、马革裹尸,富贵险中求!”这是沈致远在出发前的动员词。
  古有唐将席君买以百骑破胡兵上万。
  今日明将沈致远三十六骑平乱。绝不諻让古人寸许。
  沈致远有勇,有谋。
  他明白三十六骑想平乱很难,于是他打出了“吴”字将旗。
  整个江南,能打出吴字旗的只有一家,那就是镇国公吴争。
  狐假虎威、兵不厌诈。
  当沈致远三十六骑抵达乱军营地前时,乱军一部分被王得仁部牵制在营地周边,还有一部分散落在营地数里方圆。
  乱军骤见骑兵来袭,可抬头见到的是“吴”字将旗,这下意识中,还没有回过神来。
  因为他们这次并不是反吴争、反朝廷,在他们心中,这也是一场“正义的平乱”,而且是奉金声桓将令行事。
  正是这一迟疑,给了三十六骑迅速突破的时间。
  当骑兵挥刀枭去数十级时,乱兵方才如梦初醒,可这时,反抗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三次贯穿,伏尸百具,乱军纷纷逃窜或弃械投降。
  于是沈致远率军趁势突入营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撞开了金声桓的亲兵营,将刀架在了金声桓的颈上。
  这还不算,沈致远转而硬生生地将王得仁缴了械。
  这场战斗,从开始到结束仅仅一柱香的时间。
  营地内外二部士兵尚未结束火拼之时,沈致远三十六骑,已经制住了两个主将。
  可谓够狠、够准、够大胆。
  金声桓不服。
  王得仁更不服。
  不说别的,沈致远只是一个副千户,他们却是吴争所授总兵、副总兵官。
  这就有些象一个副团长带兵抓了师长、副师长那般荒谬。
  沈致远原本只是想平乱,趁机立下军功,脱离这个除了母兽之外,再无异性的山沟沟。
  可金声桓的反应与王得仁截然不同。
  王得仁自恃今日无过错,他坦然面对沈致远,心觉得就算将事闹到镇国公面前,自己也不会吃瓜落。
  金声桓却想到的是,如果吴争借此事废黜了他的军权,那自己什么都完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金声桓从“一斗粟”盗贼,投左良玉成为明军,再降清成为清军,继而在绍兴府再降明,堪比三姓家奴。
  能活到现在,依靠的只有一个字“狠”,还有一支嫡系人马。
  乱世之中,军队就是命,投到哪,都能安身立命。
  于是,金声桓在沈致远收刀,下令“绑上”的一刹那,动手了。
  金声桓作战经验丰富,他没有冲向沈致远,因为他知道,就算挟制住沈致远,一旁王得仁也绝不会为了一个副千户而放过他。
  金声桓窜入军帐,见主将逃脱,金声桓亲兵纷纷反抗,追随金声桓遁入军帐的不下十人。
  这可不是自己找死。
  金声桓有着非常丰富的对敌作战经验,面对骑兵,他势单力寡,无法正面突破,那么遁入军帐,骑兵下意识中就无法做出有效反应,骑兵如果驱马闯入,那等于自找死路。
  因为篷布会裹住骑兵的人和马,变成睁眼瞎。
  而金声桓则不同,他只须用刀割开后面篷布,然后窜出,再召集散于营中的部下,用不了多时,就可集结起一支可与骑兵对抗的人马来。
  这个逃生方案,确实可行。
  但金声桓却忘记了,他所面对的不只是个普通的副千户。
  沈致远是吴争发小,一起光着腚长大,还一起翘家去投奔吴争叔叔,只是沈致远不幸被他爹抓了回去罢了。
  如果说现在还有下属敢忤逆吴争的话,沈致远定是其中一个,没有之一。
  而且沈致远有着一个将军梦,他喜欢酣畅淋漓、推崇慷慨激烈。
  
第563章
射杀金声桓
  沈致远想军功想疯了,不,不,不对,准确地说,是想吴争他妹,想疯了。
  他要离开平岗山,去应天府(沈致远还不知道吴小妹回了杭州府)。
  可他知道,吴争担心他的安危(其实是担心他是个赵括,怕祸害了他手下的兵),不带他一起玩儿。
  那么就只有显露出才华,立下军功,才有这种可能。
  用沈致远的话说,“那就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于是,沈致远悍然下令,“射!”
  从事盗匪这个“光荣”职业三十年的金声桓,死了。
  阴沟里翻船,打了一辈子鹰,却死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手里。
  他死在帐篷后面,后背插着五支羽箭。
  其实他已经割开帐篷,并钻了出去,奈何,篷布终究无法挡住锋利的箭头,怪也怪他自己,你说窜入帐篷之后,就不能换个方向吗?
  直愣愣的冲向后面,好嘛,骑兵箭矢从帐门处射入,覆盖最密集之处就是金声桓的方向。
  王得仁怔怔地看着这一幕,他惊呆了。
  疯子!
  也正因为这种震惊,王得仁下意识地放弃了反抗,不再想与沈致远理论,打算见到镇国公时,再作分辨。
  直到平岗山六百步兵赶到,控制住整个营地。
  沈致远才押着王得仁,带着金声桓的尸首,去往沥海。
  路上,正好遇到陈胜派出的信使,这才知道,吴争已经到了沥海。
  ……
  听了沈致远的汇报和王得仁的辩解。
  吴争目瞪口呆地看着一脸兴奋的沈致远,还有被沈致远捆成棕子的王得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9/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