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4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3/1807

  看着地图,王一林指着高邮州道:“向北突围,打下高邮,清军搞不清楚我们的目的,兵力调动必定大乱,我们就可改变方向,调头向东南,然后择机渡海。”
  蒋全义点点头道:“好,就照王副指挥使的意思办。”
  王一林突然道:“你们真以为,那小子会接纳你们?”
  蒋全义皱眉道:“王大人想挑拨离间?若再对镇国公出言不逊,别怪我等不敬。”
  “不。我不是挑拨离间,我与吴争的交情不是一天两天了,从梁湖所开始,我自认对他心性是了解的。我猜想,他不会为你们去与朝廷翻脸。”
  这话让蒋全义等一众将领们脸色凝重起来。
  蒋全义道:“我部原本就是出自镇国公麾下,以镇国公今日之实力,完全可以不用看朝廷颜色……我等诚心投镇国公,镇国公没有理由拒绝我们。”
  “那这次新皇登基,他为何不阻拦,自己坐上那位置?”王一林没好气地说道,“就象你说的,他的实力已经无人可以阻拦,哪怕是我叔。”
  蒋全义沉吟起来,不得不否认,王一林说的有道理,难道镇国公真的只是想驱逐鞑虏,恢复河山,做一个忠臣良将?
  如果真的如此,那这支朝廷“叛军”去投的后果,蒋全义不敢再想下去。
  不敢想,所以愤怒。
  身边所有军官都在愤怒。
  蒋全义指着王一林道:“你再敢诋毁镇国公,休怪兄弟们不留情面。”
  王一林苦笑,他自认是了解吴争心性的,“蒋大人,你看我现在还有必要去诋毁他吗?其实你们仔细想想就能明白,他的心思只在驱逐鞑子、收复失地上,否则,之前他入京时,就该阻拦陛下登基,那时他有那个实力。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无非就是不想引起朝廷内讧。可这次你们以叛军的身份前去投靠,先不说能不能突围出去,就算祖宗保佑,让你们……”
  “看来王大人始终没有视自己与兄弟们同命。”蒋全义阴沉着脸道。
  “呃……好吧,我们,我们就算逃出生天,也未必会被他接纳。他能为着我们,与朝廷对抗?这可是接纳叛军,事关朝廷颜面,双方必将发生内战。况且,他一旦接纳了你……我们,谁会相信我们这次叛乱,不是他所授意的呢,不仅朝廷,甚至我叔都将为避嫌而与他决裂。”
  在场每个人,心里都觉得王一林分析的有道理。
  蒋全义不得不放下姿态,征求王一林的意见道:“那依王大人之见,我们该当如何?”
  王一林眼珠子一转,道:“最好的办法,自然还是将今日之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们放心,只要你们反正,我就当这事没发生,绝不把真实情况向我叔、向朝廷禀报……”
  “呛啷”声接连地响起,王一林赶紧住口,然后迅速改口道:“当然了,生路还是有一条的,就是太过凶险。”
  “说。”蒋全义沉声喝道。
  “就按我之前说的,趁合围江都的清军兵力还没有正式稳固,向北突围,速攻高邮,然后向东南转向,最后的目标在这。”
  蒋全义低头看去,王一林手指所指的是——海门。
  王一林道:“江北虽然被清军所占,可清军主力还暂时到达不了这些沿海地带。只要动作快,十天之内,应该可以到达海门。只是……”
  “只是什么?”
  “要让吴争接纳我等,还得下剂猛药才对。”
  “什么猛药?”
  王一林眼神闪烁了一下,道:“法子我倒是有一个,可成不成难说,按我的估计,也就五成可能。”
  “你说就是,要不要采纳,我等自会决断。”
  “举旗拥立……吴争。”
  这话让所有人为之一怔。
  蒋全义问道:“王大人刚才还说,镇国公就是因为我等为朝廷叛军而不接纳,如今我等举旗拥立,岂不更让镇国公为难?”
  王一林摇头道:“所以,这是一剂猛药,一旦举旗拥立,那么吴争就算没有反意,也只能举旗造反了。这样一来,自然也就顺理成章接纳我们了……我有言在先,这法子成败机率……各占一半,如果照做,后果难料。到时,可不能迁怒于我?”
  蒋全义沉着脸道:“王大人放心,生死天定,赖不到你头上。你先待着,我们出去商议一下,再作决定。”
  看着蒋全义和众将出去,王一林发出一声长叹。
  这法子还真不是他能想出来的。
  不过王一林随机应变的能力还真不赖。
  这步棋,原本是他叔王之仁在水师出兵前,担忧王一林部万一有不测,与王一林私下嘱咐的应变补救之策。
  水师万一出现战况不利,就由这条路撤退,而王之仁将令水师在海门附近水域接应。
  王一林方才说的大部分,只是重复了王之仁临行前的交待罢了。
  但有一点,是王一林临时加上的,那就是拥立。
  王一林无法向叔叔交待,也舍不得放弃这支军队,可蒋全义等煽动了水师将领,局面已经不是他能控制的,王一林只好耍了个心眼,可他也没有料到,这心眼害死了这支原本不该这么死的军队。
  
第595章
是火坑也得跳
  王一林分析吴争的那番话,倒确实是他心里对吴争的真实感受,唯一哄骗蒋全义的,就是最后那几句。
  拥立吴争,这就是个坑,火坑。
  其实蒋全义等人只要稍微冷静一些,就能察觉方案是着烂棋。
  按王一林的分析,他们不拥立,吴争因担心与朝廷决裂都未必会接纳他们,一旦拥立,那就更不可能了,吴争若是不想反,应该上表自证清白,坚决与这支叛军划清界线才对。
  王一林在赌,赌蒋全义等人身在局中,当局者迷。
  只要蒋全义同意这方案实施,那么在海门等他们的将是兴国公王之仁的水师,到时后有清军,前有朝廷水师,山穷水尽之时,以叔叔的本事,自然可以收伏这支军队。
  王一林也就能对叔叔有个交待了。
  没多久,蒋全义进来道,“我等商议过了,就按王大人的方案行事。”
  王一林心中暗暗松了口气。
  一场剧变由此发生了。
  ……
  含凉殿,是华盖殿西侧的一座偏殿。
  原本一直空着,不过现在成了朱慈烺平常接见大臣,君臣私下奏对的地方。
  此时,内阁五臣加上御史大夫,分两侧聚于朱慈烺面前。
  商议的,正是江北那支“抗命不遵”的明军,该如何处置的问题。
  王之仁几乎带着哭音,他已经急了,是真急了,这支军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钱财(原本吴争投入的,王之仁都还清了,等于是他独资的了,这几乎耗尽了他这三四年来所敛之财),焉能不急?
  亲侄子也在这支军队里,焉能不急?
  “陛下、诸公,这支水师可是光复江都功臣哪?至于我侄儿王一林,他绝无抗命的意思,他是臣的亲侄,又怎会连臣的令都不遵呢?虽说江都水师确有抗命不遵之实,可这也是将士不堪鞑虏暴虐,意欲继续为陛下与敌血战所致……军心可用啊。”
  王之仁几句话,将这事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随便将侄子王一林也拽了出来,按他的话,王一林最多也就是失察之罪,也就是负些领导责任罢了。
  其余四人都沉默着。
  但每个人的表情各有不同。
  钱肃乐似乎听了王之仁的话后在微微颌首。
  陈子龙脸色铁青,仿佛有如鲠在喉的感觉。
  徐孚远一脸鄙夷,想藏都藏不住。
  钱谦益看着王之仁,眼睛不经意地眨了眨。
  御史大夫王翊起身道:“陛下,臣以为江北水师王一林部,抗命不遵之罪罪证确凿,不容姑息。不过其部之前确实有功于朝,定罪之时可酌情。如今之计,当先令水师南返,方可论罪。”
  王之仁大松一口气,能得王翊如此开脱,那就有望了。
  钱肃乐起身道:“抗命不遵之罪虽是逆反大罪,可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可是一万大军,不可轻言治罪二字。臣以为,只究首恶即可,如此既全了陛下、朝廷颜面,也为我朝留下了一支善战之军。”
  钱谦益也起身道:“三位大人所言极是。如今山河破碎,建虏在江北虎视眈眈,这一万虎贲,日后当可为陛下御守一方,不可轻言降罪,寒了将士的心哪。”
  王之仁心中大石放下了大半。
  他是真感激钱肃乐和王翊,昨日晚间,他给二人各送去了白银一万两,却被二人拒收。
  王之仁以为二人今日必定会借机弹劾他,不想,二人竟还帮着他说话。
  王之仁也感谢钱谦益,虽说钱谦益收了一万两白银,可拿了钱,确实也办事了。
  此时,徐孚远起身道:“诸公所言,徐某不敢苟同。如此谋逆之罪,竟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搪塞,怕是说不过去吧?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如此一来,岂不让诸军皆可视律法于无物?陛下,臣以为,功是功过是过,当严查、严惩,以儆效尤,为心怀不规者戒。”
  陈子龙霍地起身,对着朱慈烺拱手道:“陛下,徐相所言,方才老成谋国之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本朝有八万大军,日后定会更多,如果人人都可以枉顾朝廷旨意,陛下、朝廷的颜面何存,如何号令天下?臣以为,当颁布诏令,定江北水师为叛军,勒令限期返回南岸,对主犯严惩不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3/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