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5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2/1807

  在三人惊愕的目光中,沈致远自得地一笑道:“淮安周边,驻防清军不多,眼下包围我们的,只是济尔哈朗所部,可他们不可能长期待在这,只要南岸稍有风吹草动,济尔哈朗肯定得调兵回去。我们待在这,大有可为。若是吴争北伐,我们突然率军倒戈……啧啧,诸位想想,多大的功劳哇?”
  三人面面相觑,钱翘恭想了想问道:“你如何取信清廷,鞑子不傻,怎会相信我部突然有了降意?”
  沈致远惊讶状,“怎么能说是突然呢?从江都时起,一万余大军,到如今不足三千人,这种损失,无论对哪方军队都是不可承受的重创。眼下济尔哈朗决意围剿,我等不想做无谓的牺牲,无奈投降,不在常理之中吗?”
  说到这,沈致远诡异一笑道,“诸位莫非是忘记了,我部可是朝廷已经定为“叛军”的军队。面临死亡,山穷水尽,不投降还要真送死啊?再说了,在清廷眼中,我们是不是真心投降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部的投降,可以作为打击义兴朝的最佳方式,也就是说,清廷会以此大肆宣扬义兴朝不被百姓拥护。所以,只要我们答应,清廷绝不会生疑,至少在明面上,清廷会深信不疑。”
  这话让三人沉思起来。
  过了一会,王一林突然道:“万一清廷令我部与南岸我军相互厮杀,怎么办?”
  沈致远胸有成竹地随口道,“投降谈判时,这可以做为必要条件提出来……你们放心,现在提什么,只要不是让小皇帝福临主动退位,清廷不会拒绝我们任何合理的条件。”
  
第679章
义兴朝两国公战前会晤
  蒋全义嘶声道:“可我与兄弟们力战而亡,也不愿意背负投降的污名。”
  沈致远哼了一声,“请便。你若不愿意,可以带着你那几百人撤退,我绝不拦你。不过话说回来了,你撤往何处?应天府?怕是不能容你。杭州府?吴争不会收留你。还有,我们如果由此立下滔天军功,也与你无关,到时你后悔就成。”
  还真别说,被沈致远这么一说,蒋全义一时还真沉默了。
  仗打到这份上,二万人死了,他们几百幸存者就这么撤退,确实无法甘心。
  没有希望也就罢了,可恨的是,沈致远给了他们建功的希望,哪怕可能是个火坑,但不得不说,沈致远的方案还是有几分可行的。
  这十来天的占领,蒋全义他们也对淮安清军的兵力有了些了解,正如沈致远说的,留下确有可为。如果到了吴争北伐之日,反戈响应……想到这,怎么可能不心动起来?
  钱翘恭突然开口往三人头上洒了瓢冷水。
  “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钱翘恭沉声道,“朝廷虽然定我部为叛军,可朝堂之上,所有人都知道,我们依旧在杀敌。所以,我部将士的家人,并没有因此而受到牵连。但此次不同,一旦投降,正如你所说,清廷必定大肆宣扬,如此一来,我部将士的家人,定会被朝廷追究,更悲惨的是,会被不明实情的乡邻声讨和泄愤。沈致远,你家人在绍兴,可将士们的家人在京城、镇江、苏州等地……你会害死他们的。”
  这话瞬间让蒋全义暴怒,他瞪起眼来,厉声喝道:“沈致远,你这狗贼……!”
  一边骂,一边“呛啷”一声抽出刀来。
  王一林见势不对,赶紧起身扑上,挡在二人中间,拦住了蒋全义,“蒋大人,这不是在一起商议吗?有不妥之处,说出来才能寻得解决之法不是?”
  沈致远恼怒地狠狠瞪了钱翘恭一眼。
  以沈致远的聪明,怎么可能没有想到这一点?
  只是,正如沈致远当初劝吴争时说的,“你得学学我,就象我想要做个统率大军、驰骋沙场的大将军,虽然渺茫,但认准一件事,做下去,不管别人怎么评说,做到极致,便可无愧于心。”
  这话就如同刻在沈致远心里一般,现在,他依然是这么想,“吴争,若有一日需要我去死,我定不会皱一皱眉头”。
  沈致远想到了,可他不说。
  只要达到目的,手段可以不计,胜利需要牺牲,哪怕是牺牲来得过于惨痛和难以承受。
  沈致远转头面对愤怒的蒋全义时,脸色已经平静,“蒋大人,我之前说过了,你可以选择不参与,你可以撤退。但如果你想留下,就得忍受这种痛楚。没有胜利是不用付出代价的,我们也在牺牲,牺牲声誉、牺牲性命,就象在仪真阵亡的那二万将士。与驱逐鞑虏的大业相比,任何人都可以牺牲……包括我在内。你……自己做选择吧!”
  被王一林死死抱住的蒋全义不再挣扎,他持刀的手剧烈地颤抖着,他不再怒目瞪向沈致远,他在哭,嚎哭,歇斯底里的嚎哭。
  嚎哭让蒋全义精疲力竭,他慢慢依着王一林的身体瘫倒在地,手中的刀脱手落下发出一声“咣啷”的脆响。
  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
  这汉子就算是自己死,也不会如此嚎哭。
  可现在,他明白这次需要的不是他去死,也不是他麾下同生共死的兄弟去死,而是他们的家人。
  他怎能不哭?
  亲手将自己的家人送入死亡的痛苦,没有人能忍受这种肝肠寸断的痛苦。
  钱翘恭后悔了,真真的后悔了,他用力地抽了自己两记耳光,他也在流泪。
  他知道沈致远能想到,但他不赞成沈致远故意隐瞒。
  所以,他说了出来。
  在钱翘恭心里,他认为什么事都应该放在明处,尤其是对这些同生共死的兄弟而言。
  可现在,钱翘恭后悔了,他发觉沈致远似乎是对的。
  有时候,隐瞒反而是种爱护,有时欺骗……也是一种善意。
  当一切悲剧注定要发生时,当事人不知道,是一种,幸福。
  当蒋全义停止哭泣,当钱翘恭不再流泪,当王一林冲着沈致远坚定地点头,当沈致远紧抿着嘴唇,坚定地伸出右手,当四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
  远处传来一声响雷,暴雨倾盆而下。
  豆大的雨点让屋檐下形成了水帘,打得屋外地上溅起一朵朵水花。
  似乎要洗涤这个龌龊的天下,还世间生灵一个清平世道一般。
  ……
  王之仁接到吴争的邀约,他是真的不想去。
  人嘛,总得顾及自己的这张颜面。
  选择朱慈烺,抛弃吴争,这是自己的选择,虽然现在知道错了,可这时后悔也已经晚了。
  所以,王之仁不想面对吴争。
  王之仁不能去。
  在这种尖锐的对立下,去私下与吴争会晤,一呈被皇帝知道,后果会非常严重。
  可王之仁不得不去。
  大战迫在眉睫,就算王之仁是个新兵,也明白以现在这二万水师,是防不住如此长的江岸的,况且这集中还有一万新兵,才训练不足十天的新兵。
  原本只要吴争能率军北上,那挡住清军的胜算就会大增。
  可问题是皇帝死活不肯下诏求助于吴争,这似乎关乎寻常人无法理解的颜面。
  所以,唯一的希望,就是舟山水师。
  王之仁为了麾下这二万水师,不得不去见吴争,以求得舟山水师协防江面。
  吴淞口外的水面上。
  吴争在船上与远来的王之仁秘密会面。
  二人默默地对视,许久都不开口。
  终于吴争开口了,“兴国公啊,你着实不该如此。”
  王之仁顿时如点燃地爆竹,一连串地倾泻着心中的怨言,“我为什么不能如此?太子自然比你一个不知真假的惠宗后裔来得名正言顺。我效忠于朝廷,忠于明室正朔,难道有错吗?吴争,老夫不欠你的,我也没有错,我问心无愧……!”
  
第680章
老夫不如你
  吴争静静地听着,一直等王之仁把想要说的都说完。
  然后开口道,“兴国公误会了。不该如此,我说的是,国公不该任由朝廷将江北那支水师定为叛军。你是国公,更是阁臣,你有一票的权力。说到底,国公终究是弃了这支水师,如果这支水师能在之前返回南岸,今日将清军阻挡在江北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王之仁有些惊愕,他突然厉声道:“你为什么不反对?你也是国公,你比我更有实力去否决内阁决议,你不也一样选择了放弃?”
  说到这王之仁已经很激动了,“是,我承认,我确实有私心,我确实垂涎朝廷许诺的王爵,我……”
  王之仁突然象老了许多,他突然喟叹道:“我老了,一年间我发觉自己老到了已经无力、无心再去训练一支水师,老到了只想让自己的风烛残年安生一些……可你呢?你也老了吗?你不仅是国公,你还是庆泰朝的大将军,虽说义兴朝没有确认,但也没有旨意罢免你,这支水师是你求我训练的,以你大将军的官职,这支水师至少在名义上也是你的麾下,可你不也一样放弃了他们吗?”
  这话是有些道理的,不管是崇祯朝、义兴朝还是清朝,大将军的封号相当于天下兵马大元帅。
  名义上是掌控天下兵马的,包括王之仁的水师,这也是吴争能让王之仁代为训练水师的主要原因。
  当然,在实际上大将军是不可能真正掌控天下兵马的,先不说大将军以下的各封号将军不乐意,皇帝也不会允许啊。
  吴争依旧静静地听着,听着王之仁语无伦次的牢骚。
  走到王之仁说完,吴争苦笑道:“我真得能象你所言去阻止吗?你应该知道的,只要我阻止,那就是武臣干政,不,应该还得加上权臣欺君的罪名。以当时首辅陈子龙的脾气和这位矢志不屈的天子脾性,一场内战不可避免。兴国公啊,一加一再怎么样也能大于一,可一减一,却一定是小于一的道理,我还是懂的。当时那种情况下,也只有你可以阻止,毕竟这支水师是你的直属。”
  王之仁愣了许久,终于喟叹道:“晚了。这时候说什么都晚了。据最新传来的消息,该部仅存二千余人,在海门被清军的围攻下逃脱,如今下落不明……这过去好几天了,再无消息传来,想来已经全军覆没,就算有幸存的,怕是对眼下战局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可怜我那侄儿一林,怕也是凶多吉少了。我大哥过世早,就他一个儿子,家中寡嫂、侄媳妇还有一个才七岁的孩子……哎,这往后的日子让他们怎么过啊!”
  王之仁说着说着就有了泪,这个时候,王之仁不再是执掌水师的主帅,也不是一朝国公,更不是看透世事的政客,他只是个老头,为亲人吁叹的老头。
  吴争轻轻一叹道:“全军覆没,倒也未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2/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