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5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9/1807

  可眼下,它却是无敌的存在。
  人挡,人死!
  国挡,国亡!
  好在,朱慈烺仅仅是初次得罪。
  好在,它也懂得牺牲,它绝对不会为了几十个或者几百个伪代言人去与一个真代言人对抗。
  它还懂得,分寸。
  ……
  济尔哈朗也犯了个错误。
  他不该动用手中这最后一万机动兵力。
  要知道,此时的江北清军号称十万,但真正能调动参战的不超过六万人。
  突破王之仁水师江防,已经折操作损了近一万。
  正在进攻神策、太平二门的兵力已经达到二万人。
  还有一万被王之仁部署在镇江府方向的水师牵制着。
  谭泰那支进攻钟阜、金川二门的偏师分走了八千人。
  手中仅存的一万机动兵力一旦调动,那么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非胜即败。
  济尔哈朗难道不知道这是一个错误?
  当然不会!
  戎马生涯数十载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怎么可能不知道这是个错误?
  可他还是毅然调动了这一万人,增援神策、太平二门。
  因为济尔哈朗没有时间了,粮草、军械补给跟不上,火炮无法短时间运过河。
  而应天府城墙上的火炮却正在向清军猛烈地开火。
  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多尔衮率十五万大军南下了。
  咦,这不是好事吗?
  难道济尔哈朗会为了与多尔衮的私怨,置国战成败而不顾?
  当然不是!
  那贯着爱新觉罗的姓氏,济尔哈朗还分得清轻重。
  让他不得不动用机动兵力的真正原因不是多尔衮率十五万大军南下,而是多尔衮所率十五万大军至徐州以北(黄河入海口在明朝改道,明弘治八年,为保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畅通,筑断黄陵冈,以淮河受全河之水。所以,当时的黄河河道在徐州附近入海),还没过黄河就停滞不前了。
  为啥?
  难道是多尔衮想借明军之手,彻底铲除济尔哈朗?
  当然不是!
  连济尔哈朗都分得清轻重,摄政王多尔衮又怎会让数万清军为济尔哈朗陪葬?
  真正的原因还是出在这十五万大军身上。
  这十五万大军是新征的,几乎九成半是汉人。
  虽说此时的汉人还不足以拥有后世百姓觉醒的民族大义,但至少还没有铁了心为清廷拼死搏杀的勇气。
  刚征的兵,加上是为异族打仗,可想而知,这支军队的战力能到何种程度。
  多尔衮也是没有办法。
  京城确实还有近三万八旗兵,可敢动吗?
  在入关时,多尔衮所率十二万八旗军,这四年来,已经折损近半,特别是灭弘光朝之战,八旗兵就减员近二万人,这是多铎做下扬州十日惨剧的真正起因。
  史可法虽说在皇位继承人之事上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且军事能力确实堪忧,但他在抵抗清军之事上,足以掩盖他的任何缺失。
  扬州一战打痛了鞑子,打得让多铎失去了理性,也打出了汉人的铮铮铁骨。
  八旗兵的迅速减员,导致了清廷在使用八旗兵上有了畏缩。
  这没办法,满人人口太少,死一个就得十几年才能成人。
  所以,在之后的战斗中,八旗兵主要用来驻囤,这是后人称驻京八旗、协防八旗的由来。
  譬如,在吴争收复杭州府时,清军之中,隶属杭州将军麾下的八旗兵仅四千人,其余都是明军降兵或者招安的盗贼。
  再譬如,光复应天府时,江宁将军麾下八旗兵不中七千人,其余也是明军降兵。
  所以说,明朝,特别是南明,不是灭亡鞑子手里,而是亡人明人手里,这话,绝对是没错的。
  清军入关仅一年,就招降了四十多万各路明军。
  这些军队主要被投入西北、西南方向,围剿大顺、大西义军残部。
  而弘光朝灭亡之后,清廷招降的明军高达二十多万。
  这些军队被投入南下福建和广州。
  令人齿冷的是,这些投降的明军,十有七八铁了心追随鞑子,杀起自己同胞来,甚至比鞑子还狠,嘉定三屠就是李成栋干的。
  吴争原本有机会杀了李成栋,但出于让隆武朝存在牵制多铎的目的,没有下手。
  明末的明军将领,已经有了军阀的雏形。
  他们大多数心中没有了忠诚二字,只想着地盘和银子。
  而屁股决定立场,上面说的那个阶层,才是左右南明灭亡的最大根源。
  试想,假如这个阶层以财力供养南明大军和江南各地义军,那么恐怕福临和多尔衮会主动和谈,划江而治,这还是清廷最理想的情况了。
  多尔衮所率十五万大军滞留黄河岸边,不肯越雷池一步,实在是多尔衮也没有把握,一旦渡河,这支大军会不会一哄而散。
  这在原本清军一路高歌猛进时还好,这些大都因为被官府所迫或被生计所迫的汉人,或许还真就为鞑子上战场了。
  
第689章
北城失守
  可现在,清军在连丢十二府的背景下,想让军心不涣散,太难了。
  特别是一个亲王死在了绍兴府,这对于士气更是雪上加霜。
  多尔衮也深知这一点,所以滞留黄河边,死活不渡河,其用意只有一个,就是威慑。
  济尔哈朗得知这情况之后,就明白自己可能被坑了。
  如今的义兴朝,可不象是弘光朝。
  至少君臣上下都在齐心协力地抵抗。
  突破江防就已经这么困难了,何况是攻一个有三万守军的坚城?
  当然济尔哈朗不是惧战,如果给他两、三个月的从容部署时间,他还是自信能有成算的。
  但现在不同,短时间内,以并无明显优势的兵力,攻一座军心未失的坚城,这几乎是没有达成的可能。
  明知这一点,济尔哈朗也无法罢战。
  兵力都压上去了,总不能撤兵吧?
  这一撤,白白损失了一万多兵力不说,清廷刚捡起来的面子,就被他丢了。
  那么,接下来的事就很清晰了,停战、召回、述职、罢官一条龙。
  赋闲是轻的,搞不好被多尔衮落井下石,那就老命不保了。
  济尔哈朗只能拼一把,压上了这一万八旗兵。
  此时济尔哈朗心中还是有些把握的。
  八旗兵在此时的士气和战力都远胜于明军,况且应天府神策、太平二门外,已经有二万清军攻了三天了,加上谭泰在钟阜、金川二门的助攻。
  济尔哈朗觉得如果运气好,说不定真能攻破神策、太平二门,哪怕是一门,只要攻进去,事就成了,至少这样回京时,能向朝廷交待了。
  一万八旗兵生力军的加入,加上济尔哈朗渡江至龙潭亲自指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9/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