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1807

  吴争起身拱手道:“那卑职先恭贺大人荣升了,日后还得请大人多多照应。”
  “哪里话,你我兄弟自然该相互照应才是。”
  “王大人言重了。”
  “咦(拖音)……,不瞒兄弟,我代理梁湖卫所已经两年,对卫所最知根底,这些人啊,别看他们平日吆五喝六的,可也就是唬唬百姓,真打起来,恐怕连平岗山上的土匪都打不过,就别说与清军交战了。”
  吴争一愣,心中一动,“王大人说得有点过了,再怎么着,这些都是军户,久经训练,怎会如此不堪?”
  王一林嗤声道:“吴兄弟毕竟年少不更事。你道这梁湖卫所有多少人?”
  吴争稍作迟疑道:“卑职来时,监国和我说过,梁湖卫所有六个百户,自然该是六百多少。”
  王一林呵呵一笑道:“六百多人?吴兄弟今日全见到了。”
  吴争听了,心中恍然,陈胜说得没错,有一半人,已经不错了。
  可脸上却做惊骇状,“王大人莫要说笑,今日卑职所见,最多也只能有三百余人。”
  王一林眼中闪过一丝异色,笑道:“吴兄弟,梁湖卫所六个百户不假,可兵员嘛,就这三百余人。”
  吴争震惊道:“这……这如何是好,万一清军南下,凭这么,如何抗击鞑子?”
  王一林道:“那就要看吴兄弟了,过不了多久,这梁湖卫所就是吴兄弟的。”
  吴争默然看着王一林。
  “吴兄弟不必太过担心。”王一林压低声音道,“真要是清军攻来,打不过逃就是了,再说了……还可投降不是?”
  吴争原本对王一林还有些好感,听到这话,瞬间将王一林划归到对立面。
  “王大人,这是兴国公的意思?”吴争的脸色凝重起来,“吴争亲叔死在嘉定城,吴争若投敌,恐怕叔叔在天之灵绝不肯答应!我愿意追随兴国公不假,但兴国公若要吴争投敌,恕吴争不能从命。”
  “啊?!”王一林一愕,立马改口道,“看看,看看,终究是酒量浅,喝一点就说胡话了。兴国公怎会有这等意思?只是我满口胡说罢了,吴兄弟万万不可当真。”
  吴争正容拱手道:“卑职敬王大人也是磊落汉子,其它事,卑职都可从命,唯有投降二字,请大人不要再提。”
  王一林脸色凝结起来,直瞪瞪地盯着吴争。
  吴争平静地回视,不卑不亢。
  过了许久,只见王一林突然“呯”地一声,用力一拍桌案,大声叫道:“好!兴国公果然没有看错人,吴兄弟真是忠臣义士,我可以向吴兄弟保证,我王一林或许会逃,可绝不投清。”
  吴争愕然,这难道是试探吗?
  不过吴争并不在意,因为这就是他的本心,拱手道:“请王大人转告兴国公,只要不投清,其余事吴争唯命是从。”
  王一林起身,举杯道:“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请!”
  “请!”
  ……
  吴争是不知道。
  就在当天晚上,王一林又离开了卫所。
  连夜去了绍兴府,见他大伯王之仁。
  “大伯,侄儿问清楚了。吴争压根就没有投清的意思。”
  王之仁微微点头道:“老夫想来也是,若他真有投清的想法,也不会拖着张国维三人向监国殿下出首了。”
  看了王一林一眼,王之仁道:“将梁湖卫所的真实情况和他讲了吗?”
  王一林道:“按大伯的意思,都和他讲了。”
  “他怎么说?”
  “除了面露惊愕,什么也没说。”
  王之仁道:“此子年纪虽小,但城府极深,且看着吧。你平时留意些,老夫也会关注他会不会将梁湖卫所之事,向监国禀报。”
  王一林犹豫了一下道:“大伯,若他真向监国禀报了,那侄儿怎么办?”
  王之仁不耐地瞪了王一林一眼,“瞧你那点出息,有本公在,你怕什么?安心回去做事,少不了你的好处。”
  “唉,是,是。侄儿听大伯的。”王一林连声应道,“可吴争要是禀报了此事,大伯该如何处置他?”
  “这也是你该问的事吗?”王之仁沉下脸,不过没有真瞒着他的亲侄,说道,“真要禀报了,就表示他心中并没有真正效忠于本公,这样……那就留他不得。”
  王一林应道,“侄儿明白了,大伯尽管放心,侄儿理会得。”
  
第65章
鞑子来袭
  有了王一林的大力支持,吴争和三百多部下迅速在梁湖卫所安顿下来。
  麾下士兵进入了整训。
  王一林没有说谎,在得到吴争的承诺之后。
  足额的军粮、军械配给,按时送来。
  不过,说是足额,在吴争看来,依旧是被克扣的。
  当然这不是兴国公的原因,也不是王一林的原因。
  而是制度如此。
  士兵一天二斤粮食,菜肴就乱了,一人一天就两文钱。
  两文钱能买啥?
  大概半斤鸡蛋、一斤素几、两斤青菜,三块豆腐。
  这不是加起来,而是四中选一。
  两文钱中还包括做菜要用的油盐酱醋。
  士兵们并不觉得委屈,可吴争却明白,这样的伙食练不出强兵。
  作战意志是一回事,体能又是另一回事。
  这世上已经有了红衣大炮,但作战依旧是冷兵器为主。
  好的体能决定了作战的强度和持续性。
  吴争打算改变,要练出一支强军,必须从伙食做起。
  首先,把海边捕捞的海鲜运往军营,卖谁不是卖,肥水不流外人田。
  其次,保证每人每顿有半斤肉。
  最后,鸡蛋。
  由此每人每天的伙食费,涨到了二十文(一两银折四百文)。
  这对于一般中等以上人家,未必是件难事。
  但对于供养三百多号士兵,却是一件非常不易之事。
  三百多号人,一天的菜肴开销就是二十两。
  加上吴争承诺的给每人每月二两饷钱。
  单就这两样合起来,一个月就要一千三百两。
  关键是海边捕捞的百姓,还需要补贴。吴庄种地的百姓还需要养活,因为九月只能种植杂粮,收成也要在两三个月以后。
  只有始宁街的铺子,立竿见影,已经能自给自足了。
  陈秉申家讹来的五千五百石粮和从黄得功处敲榨来的二千四百石粮被吴争封存,另作它用。
  当日在荣禄楼,黄得功应承的万石粮,肯定是无法兑现了。
  因为黄得功在吴争回始宁镇之前,就已经逃了。
  好在已经落入吴争手中的玉佛尚在。
  吴争将玉佛交给了沈致远,让他卖给他爹沈半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