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6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7/1807

  吴争毫不迟疑地问道:“哪种可能?”
  “降清!”
  吴争一愣,而后大笑道:“那本王就安心了。”
  黄道周也哈哈大笑道:“如此,老夫也安心了。”
  看着这个已是花甲的老者,吴争有些意外,“没想到幼玄先生还是个有趣之人。”
  黄道周先是一愣,而后意味深长地笑道:“之前见过王爷,也没发觉王爷是个有趣之人哪!”
  吴争只好拱手道:“彼此彼此。”
  走回座位,吴争道:“能得幼玄先生辅佐,本王如虎添翼。”
  “王爷过誉了,老朽不敢当。”黄道周谦逊道。
  可吴争接下来的话,就让黄道周瞠目结舌了。
  “既然主属已定,那本王就直言了,本王对先生的任职,另有安排。”
  “王爷请讲,老朽绝不推辞。”
  “本王离京前,已经向陛下举荐,由先生接任义兴朝首辅之位,陛下已经同意。算算日子,这几天就会有征辟旨意到达杭州府。”
  黄道周大惊,随即怒目相对道:“老夫若要投义兴,还与你纠缠做甚?”
  吴争好言劝道:“先生这又是何故,此一时彼一时,先帝都亡故四年多了,先生还记恨不成?”
  黄道周怒极反笑,“套用王爷之前一句话,人自辱而后人辱之,崇祯朝的灭亡,也是咎由自取。杀袁崇焕也就罢了,反正朝中文武都谏言杀,不管杀对杀错,反正皆大欢喜嘛。可杀了袁崇焕之后,还要牵连无数袁崇焕的故朋旧友,甚至连举荐袁崇焕的钱龙锡钱大学士等人也要牵连,这岂不让朝野动荡不安?老夫数次上书,换来的是削籍为民!”
  吴争是知道这事的,袁崇焕是个忠臣,这在后世已经有了定论。
  袁崇焕的死,却也是咎由自取,原因是,过了!
  过了为人臣的底线,同时直接造成了清军入关。
  他的死,无论于公于私而言,是明朝的巨大损失,若是他不死,清军恐怕还灭不了明。
  但平心而论,死也是他自找的。
  袁崇焕的死,最直接的关联是他“专戮大帅”,这大帅自然就是屈死在袁督师刀下的毛文龙了。
  毛文龙死得确实是屈,倒不是说他是个被冤枉的好人,而是他真不应该死在袁督师的刀下。
  毛文龙开镇东江,在皮岛、双岛等一系列岛屿上驻军,牵制后金军的主力部队,使得后金军队进攻关宁锦防线的时候,颇有所顾忌。
  他的位置非常紧要,其部驻防明、后金、朝鲜三者会合的要冲地带,对三方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至少,有毛文龙在,后金还不能全力吞并朝鲜。因为明朝的关宁军距离太远,无法援朝。
  同时,有有毛文龙在,后金不敢肆无忌惮地南下,需要提防后方遇袭。
  可这样至关重要的大帅,就被崇祯皇帝任命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在崇祯二年矫诏杀了。
  杀毛文龙,朝廷根本不知情,是袁崇焕矫诏擅专。
  原因也不复杂,毛文龙是天启帝的宠臣,而袁崇焕是崇祯帝的宠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嘛。
  但问题是,无论从职务还是律法,袁崇焕都无权斩杀毛文龙,毛文龙也是一品,也有尚方宝剑,虽说袁崇焕是蓟辽督师,官确实比毛文龙大,可问题是没有不经朝廷同意就斩杀一品大臣的先例啊。
  按袁崇焕的说法是“尔不知国法久了,若不杀尔。东江一块土,以非皇上有也。”
  瞧瞧,这是什么逻辑?
  其真实原因是,毛文龙仗着是元勋,天启年的功臣嘛,不服袁崇焕,时有顶撞,且人品不咋滴,手下对百姓的骚扰、劫掠也不是没有,他还拥兵自重不服调遣,私下里还跟后金做生意发家致富。
  
第758章
目标是重塑
  这不奇怪,晋商不也就是靠此发家致富的嘛。
  用后世的话说,毛文龙那就是个“刺头”。
  当然,袁崇焕也不是仅仅因为这些就矫诏杀人。
  原因是,袁崇焕需要杀鸡敬猴,彻底控制毛文龙的军队。
  那时明军已经被清军打得已经无还手之力了,只能采取战略防御。
  袁崇焕袁督师,一生正气、两袖清风,眼中容不得半粒沙子,当然,人非圣贤嘛,他也是有些小瑕疵的,譬如爱吹牛。
  这是有据可查的,譬如,他为了安抚为国事愁得夜不能寐的崇祯帝,竟然直陈“五年复辽”。
  要说开始时,崇祯帝也没太当真,毕竟当时的局势,后金几乎是吊打明军了,这种实力的差距,哪是五年能够扭转的?
  可问题是听的没当真,吹牛的却当真了。
  袁崇焕开始“有理有据”的详细向崇祯皇帝介绍五年复辽的办法。
  如此一来,崇祯帝开始信了,于是,悲剧就从这一时开始了。
  所谓军令状嘛,这种事哪能开玩笑?
  袁崇焕由此成为蓟辽督师,真正接手蓟辽防务,才发现这事还真办不成。
  可牛吹出去了,只能硬着头皮来,所谓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嘛。
  袁督师确实呕心沥血,为了这个牛皮倾注了全身心,急皇帝所急。
  可问题来了,毛文龙不服他啊。
  于是,为了服众,袁督师矫诏一刀砍下了这刺头的脑袋。
  老实说,袁崇焕这么做也没有办法,当时在辽东的明军,就是一盘散沙,相互推诿,根本不是清兵的对手。
  袁崇焕这么做,是杀鸡给猴看。
  可问题是,毛文龙的死,并未给袁督师带来预期的效果。
  杀了毛文龙之后,仅三个月,皇太极就率八旗军,绕开正面的关宁锦防线,借道蒙古直扑北京,造成了震惊大明朝廷的“己巳之变”。
  失去了毛文龙在背后的牵制,皇太极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长驱直入,在京城周边大肆抢掠了一番,才兴尽而返。
  而袁崇焕,虽然在“己巳之变”中奋力退敌,几乎丧命,最后还是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崇祯皇帝的信任,最后被凌迟处死。
  说袁崇焕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未免有些过,但说他有取死之道,却不冤枉。
  原本互为犄角的战略防线,因擅杀了毛文龙,而变得独木难支。
  这直接造成了皇太极可以肆无忌惮地南下。
  所以,黄道周数次直谏崇祯皇帝赦免被袁崇焕牵连的大臣,却从未替袁崇焕有过任何开脱,他还曾直言“袁崇焕以七阅月之精神,仅杀一毛文龙,而欲以五年不动之期,坐收全胜,身卒磔死,为天下笑”。
  可见,当时朝廷中,对袁崇焕是恨到何种地步。
  黄道周是真有怨言,他怨得倒不完全是崇祯皇帝黜落他,而是崇祯皇帝因此而丢了江山。
  如果说袁崇焕使得后金突破了大明宁关锦防线,那么崇祯皇帝抽走了大明最后一根脊梁后,又推倒了朝堂上承重的栋梁。
  看着黄道周的激愤,吴争确实有些无奈。
  劝说黄道周不易,吴争只能转变思路,换一种说法。
  “幼玄先生以为反清复明,最重要的是什么?”
  黄道周冲口而出,“万众一心……”
  说到这,他立马就顿住了,他自然知道吴争的意思。
  吴争道:“没错,是团结。听说隆武帝联合大顺、大西军残部,共同抗清,还是先生谏言的,连往日的贼军都可以联合,何况崇祯帝已逝四年之久?再怎么说,先帝是殉国而死,就凭这一点,先生再大的委屈,是不是也能化解?”
  黄道周沉默下来。
  吴争道:“满清入关至今,八旗军已经战损失近半,现在与我朝交战的,大多是汉人。战力已经远不及八旗军了,奈何人多啊。先生就不想想,为何这些汉人,要为外族与同胞厮杀?同族厮杀,这不是满清带进关来的,而是在清军入关前就存在的,包括大顺、大西两支民军武装,如果不是内讧,区区三十万清军如何入关?而这入关的三十万清军中,近半都是汉八旗。”
  黄道周依旧沉默。
  吴争轻叹道:“先生之前也说过,当今皇帝登基时,本王已经有了自立的实力。可为何本王宁可拥立,而不自立?其实很简单,本王得不到江南士族的拥戴,因为本王与他们的理念不同,我喊出了劫富济贫的口号,虽说没有真地去实施,但对于这个阶层,我是敬而远之的。”
  “可我心里清楚,他们掌握着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更对南北各大商帮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有人得到,便须有人失去,若是按我的性子,那就彻底荡平这个阶层,在得到最广大底层百姓的拥护下,重塑天下。这在太平时期绝对能做到,可现在不行。一加一,无论对方多弱小,也必是大于一的,而一减一,无论我有多强大,也是小于一的。这道理我清楚,对方也清楚。”
  “所以,我默许了他们的存在,他们默许了我势力的野蛮生长,双方相安无事。但维持这个平衡的前提是,我不能砍倒大明这杆旗,这旗一倒,他们就失去了希望,那也是双方撕破脸,不共戴天了。当今皇帝,就是这杆旗。先生能听懂我的意思吗?”
  黄道周长吁一口气,点点头道:“老夫能听明白。”
  吴争自然知道,黄道周能听明白,义兴朝无数人,包括钱肃乐、陈子龙,包括张国维、张煌言,甚至包括钱谦益等,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菁英,随便哪个,都比自己有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