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6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0/1807

  “放肆!”张煌言大喝一声,“王爷的话也是你能置喙的?”
  吴争恼道:“张煌言,你故意的吧,是不是非得在本王面前显摆你的为父之道?得,从现在起,你给我闭嘴……”
  说到这,吴争还加了句,“这是本王命令!”
  张煌言自然是知道吴争不是真的下令让他闭嘴,可他心里也郁闷,自己可是已经辞了官的,不想吴争跑到自己家里来给自己下命令,这哪处说理去?
  吴争温和地问张万祺道:“祺儿为何会认为干爹是以偏概全呢?”
  张万祺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张煌言。
  吴争一把将他拉过来,让他背对着张煌言,“大胆说,你爹要是再凶你,干爹治他。”
  张万祺这才道:“干爹所说,人有七情六欲、执法不公,还有律法天生就不公平,这些都是事实。可干爹说得只是人性之恶,却没有说到人性之光辉。譬如父亲和干爹若是有罪,孩儿自然是帮父亲和干爹的,因为你们是孩儿的亲人和长辈,可这不妨碍孩儿去认定对错、善恶和是非啊,也不妨碍孩儿去帮助别人啊。世上总有好人的,古今圣贤何其多,正是因他们的人性光辉,也正是有他们孜孜不倦地矫枉纠错,才有了我华夏数千年。其实,就象父亲和干爹,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就算没有律法约束,孩儿也能肯定,象父亲和干爹都不可能去危害他人……”
  吴争是真愣了,他完全没有预料到一个十岁的孩子能说出这等话来。
  耳边响起“嘿嘿”两声张煌言的干笑,笑声中很明显地流露着得意和幸灾乐祸。
  这让吴争怒目瞪去。
  张煌言一见,忙摇摇手,又指指他的嘴,示意自己没有说话。
  
第803章
张苍水,你不如你儿子
  吴争再低头问道:“祺儿说得好,那干爹再问你,如何才能让天下人心,都变得象你说的那样……或者是象你爹那样呢?”
  张万祺摇摇头道:“孩儿不知。不过孩儿以为,这世上的规矩除了法之外,还可以礼来约束,如果十人之中,有七八人都知其不可为,那么剩下二、三人便不可为。”
  吴争问道:“千百年来圣人、贤达不都是以礼法、道德约束、教化世人吗,可往往在朝代更替之时,礼乐崩坏,由此可见,礼法、道德无法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人行为的作用。盛世时可锦上添花,可乱世时,却不能雪中送炭。”
  张万祺不同意道:“孩儿以为礼与法共存,只要持之以恒,定可见奇效。孩儿在明社之中,学到了很多道理……”
  吴争惊讶地问道:“你已入明社?”
  “是呀。”张万祺掀开外衣,露出一颗明社徽章,“干爹知道吗,在明社里,干爹的汉明之说已经深入人心,社人每言必先讲忠于国家、忠于民族,而往日忠君之言,很少有人提及……”
  吴争长长叹息一声,对张煌言道:“我以为夏完淳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十三岁便能领兵抗清,已是不世之才。没想到今日才发觉祺儿竟不稍逊于他。”
  张煌言不无得意地笑了笑,指了指自己的嘴。
  吴争没搭理他,伸手摸了摸张万祺的头道:“祺儿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到时位列朝堂或主牧一方,好为国出力。”
  张万祺仰头道:“干爹,孩儿要从军,象干爹那样成为一个大英雄、大将军。”
  吴争一愣,看向张煌言。
  张煌言也默默摇摇头。
  吴争道:“祺儿,你怎么会想到从军呢?要知道不仅仅是上阵杀敌,才是为国效力啊,以你的学识,等长大了治理一县一府,使得一方稳定,百姓的生活富足,这也是更好的为国效力啊。”
  “那干爹为何要从军?父亲也是读书人,不也毁家纾难、举兵抗清了吗?”
  吴争眼珠一转,沉声道:“可你爹现在不也一样改任文如何了吗?祺儿,干爹和你说啊,读书人金贵,你想啊,一个人要读十年,甚至二十年书才能成才,可士兵呢,训练一年半载就能上战场,不是说谁的命不值钱,而是培养所需的花费不同,对朝廷而言,自然用途就不同,这帐你应该算得清吧?再有啊,等你及冠之时,这天下想来已经太平了,百姓需要休养生息,需要过好日子,朝廷需要的人才,也会从军人转为文人。所以,这打仗的事,就交给干爹这样的人去做,你就好好念书,知道没?”
  张万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吴争道:“咦……干爹饿了,你去瞧瞧你娘做好饭了没?”
  看着张万祺跑出去,吴争长吁了一口气,这孩子的脑子真不太好对付。
  “祺儿想从军,就由着他去。王爷太溺爱祺儿了,这反而对他不好。”张煌言总算开口了。
  吴争摇摇头道:“这十几年,人死得太多了,我族已经元气大伤,未来几年,人得人还会更多,趁着眼下这一年半载的光景,为以后留些读书人的种子吧,毕竟,光复之后,需要太多的文职人才了。”
  张煌言略带讥讽地笑道:“王爷不是一直对文人有偏见吗,甚至连科举都不赞同。”
  吴争皱眉道:“我这是对文人有偏见吗?如果有偏见,玄著兄、张公、熊大人等等,我怎会依为肱股?我只是已经不信任一部分文人了,因为他们心里,早已没有了廉耻,忘记了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张煌言沉默了一下,道:“王爷不必介意,我只是随口一说。”
  吴争轻叹道:“祺儿是个人才,玄著兄要好好打磨,我敢肯定,他日后的成就绝不下于你。”
  张煌言呵呵一笑道:“王爷不要再夸他了,再夸就夸坏了。”
  吴争点点头道:“此子悟性确实让人惊讶,他说得很好,立场不同,对法的理解就不同,而屁股决定了立场。”
  张煌言叹道:“我也没想到,这孩子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听他这么一说,还真有一种拨云见日的畅快。不过,也没有王爷说得那般优秀,理是在理,但不具可行性。如今我朝与清廷隔江而治,时隔四年,江北民心怕是大部分已经散了吧?”
  “不。这话太过消极。”吴争道,“要降的,早已降了,不想降的大都蛰伏,而反抗也不断在上演,局势还没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至少,我这次攻入泰州,那里的百姓还在翘首以盼王师北伐。”
  张煌言拱手道:“煌言失言了,望王爷恕罪。”
  吴争点头道:“发发牢骚,情理中事,可如果连我们都失去信心,都北伐大业就真完了。”
  张煌言道:“可我真想不通,一个穷凶极恶之人,真值得王爷以清誉为代价去赦免他吗?”
  吴争突然大笑起来,指着张煌言道:“我有清誉吗?从绍兴府起,我恐怕就没少过奸臣、权臣这些的恶名吧,张苍水,你老实说……这些骂我的人里,有没有你?”
  张煌言正容道:“煌言对天起誓,若有半句诋毁王爷的话……”
  吴争连忙打断道:“瞧瞧,你这人啊,就不识逗,还不如你儿子呢?”
  张煌言还待继续,吴争已经叉开话题道:“延续前朝律法,是不得已。但我们也已经在修改,只是显然不够快。玄著兄啊,这事,可是你的本职啊,莫让六府百姓等太久了?”
  张煌言应道:“属下遵命。”
  吴争道:“法这东西,说它是神圣的也对,可说它是一坨屎,也没错。执政者,就不能说皇帝和手执权柄的重臣了,就连一县官或是现管,都能以一己之言取代法律。这样的事,历朝历代都屡见不鲜,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法不被民众所熟悉,民众甚至根本不知道法,他们所奉行的只是要做个好人,可往往是好人不长命,坏人遗千年。”
  
第804章
长林暗卫
  张煌言思忖道:“那按王爷的意思,有何妙策?”
  吴争道:“这是你的本职,别来问我。但我可以给你一个建议,善法往往简单,能让百姓一听就明白,不须骈文般华丽繁琐,就如同做个好人一样。眼下的问题是,百姓不知道,怎样才算是个好人,这就出现了汉人见清军入城,竟自发地去夹道欢迎的奇葩景象,虽说百姓苦明军劫掠久矣,可在这等大是大非面前,却失了分寸,这就是法不入人心的缘故……玄著兄,你任重而道远啊。”
  张煌言面色凝重道:“王爷一席话,让煌言茅塞顿开。王爷放心,煌言绝不辱王爷所托。”
  吴争道:“说回黄驼子这桩案子,黄驼子本身只是回乡探亲,他没有行凶的动机,只是因为家破人亡的惨变,这才起了报仇之念,这与那些久行不义之徒,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是在太平盛世,按玄著兄所言,杀了平民愤亦无不可。可眼下不一样啊,一个如同英雄般的士兵,在敌占区与敌浴血奋战,辗转数千里地,没有死于敌手,不想回家却死在自己人手里……玄著兄,你让他的同袍作何想,让百姓作何想,让北面鞑子作何想……你,你这是在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啊。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不善待英雄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张煌言面色赤红起来,他突然屈膝跪下道:“煌言所虑不周,望王爷降罪责罚。”
  吴争反倒是一愣,连忙起身搀扶道:“玄著兄这是做什么,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没那么严重,人还没死,一切都来得及。”
  张煌言被搀扶起之后道:“煌言崇祯十五年中举,弘光二年才入仕,为官不久,所虑欠缺,只想着依法牧民,却没有虑到王爷所言的这一层,……是煌言的错。”
  吴争道:“玄著兄所言有些过了,谁也不是生来就知晓一切的,人的品格最重要,阅历会随着年龄和所经之事而自然增长,勿须强求。吴争也是从一个懵懂少年,走到今天。犯错不可怕,可怕得是用心、努力地去做一件事,到最后发现,结果是错的。好心办坏事,这才是真正可悲的事。”
  “譬如我们的目标是北伐,但北伐的目的只是驱逐鞑虏,而不是要与江北全部汉人为敌。可按照律法,对面汉人百姓都降清了,也就是说都有罪,就更不用说那些降清的文臣武将了。可真打过江去,咱们能杀尽这些人吗?恐怕是不能,如果真这么做了,还不如不过江呢!北伐、反清是手段,而我们的真正目的,是延续前朝好的地方,改变前朝不好的地方,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不是打过江去,然后重演前朝悲剧。”
  张煌言点点头道:“是。煌言明白了。”
  “好了。”吴争满意地起身,“我得回去了,明日你随我去嘉兴府,看看案情究竟有没有你我不知道之处。”
  “是。”张煌言挽留道,“都已经是进食的时辰了,王爷不如留下,吃过饭再走?”
  “算了,下次吧。代我向嫂嫂致歉!”
  ……
  大将军府的后院外,贴着墙根,不知不觉地建起了一楼二层小楼。
  甚至连大将军府内的大部分府卫,都不知道有了这个小楼。
  黑瓦灰墙,无一丝显眼之处。
  而与它相连的,大将军府的后院墙上,被凿出了一门洞,仅可供一人进出。
  吴争在楼里见到了莫亦清。
  这个少女,依旧如三年前见到的一样,通剔透彻,让人想触及,又生怕碰坏了她。
  吴争以打量小楼的布置,来掩饰他此时的局促和尴尬。
  他甚至在想,这算不算“金屋藏娇”?
  不过吴争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这楼最多只能是个小灰楼。
  而用途在绝对不一样,汉武帝为得是纳妾和美色,而他吴争为的是,天下!
  莫亦清静静地等着吴争开口,她幻想过无数种与吴争再次会面的样子,她甚至想过,自己在看到吴争的第一眼时,会扑向他,然后依偎在他的胸口,倾诉着这一年的相思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0/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