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6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2/1807

  因为对于双方同是骑兵,正面对冲而言,这个阵形反容易遭受到对方骑兵的骑射攻击。
  面对一轮弓箭齐射,密集阵型和松散阵形的区别就产生了。
  如果在兵力相等情况下,一方被弓箭打击之后,伤亡了一、二成,这对于两军的第一轮正面接触,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试想,骑弓的射程在五十步左右,这个距离,骑手快得话,勉强两轮,慢的话也就一轮。
  可如果被射中,那么这个距离之内,对方想要调整阵形,以弥补阵形中的空缺,是非常难的,也就是说,很有可能出现一条纵向的兵力空虚,被对方骑兵形成局部优势夹击,从而,就会牵连到整个战场。
  而多尔衮的亲卫骑兵,则是游刃有余。
  对付这么一支三脚猫的骑兵,他们还真打不起什么精神。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从对方的上马和策马动作,亲卫骑兵就看出对方的实力,不禁嗤之以鼻。
  当然,他们不会因此而故意去让对方,在多尔衮的面前,他们哪个都不会想失去这个露面的机会。
  亲卫骑兵的阵形是圆弧形的,这正是骑兵对阵的典型战法。
  两侧靠前,中间滞后。
  这样一旦发起冲锋,两侧先一步对敌人进行弓箭打击,从而掩护中路突破。
  同时,这个阵形有效降低了来自敌人骑射伤害,因为两侧先接敌,那么敌人的弓箭就需要分为两个方向射击,从而降低了弓箭的密度,自然射中的概率就小了。
  从高台上望去,这两支军队阵形的优劣、相克,一目了然。
  亲卫骑兵就象是张开双臂,去拥抱枪骑兵的三角一样。
  胜负其实此时就可以预测到了。
  可就在双方接近到大概六十步的时候,枪骑兵突然变阵。
  这个距离,亲卫骑兵已经射出了第一轮箭。
  前面说过,骑弓的射程也就五十步左右,那么为何要在六十步左右就射箭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让箭矢飞一会,加上对方在飞速接近,两两相抵,六十步距离差不多就是有效距离。
  可就在这一瞬间,枪骑兵突然变阵了。
  钱翘恭、沈致远二人左右分开,随之身后枪骑一分为二。
  一个三角冲锋阵形,变成两个三角,向亲卫骑兵的两翼冲锋。
  这绝对不可能是临时起意的,因为这种急速冲锋中,要临时起意变阵,等于是自杀,不用敌人攻击,自己就能击溃自己。
  显然这种变阵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也就是说,在战斗发生之前,将士就已经决定了这个战法。
  这也是台上群臣看到后,一起发出“咦”声的原因。
  亲卫骑兵的第一轮骑射,显然是落空了!
  三十二枝箭,整齐地插在枪骑兵变阵前二尺见方的位置,可想而知,清军的骑射本领。
  枪骑的突然变阵,不仅让台上吃瓜观众惊讶,亲卫骑兵也惊讶。
  因为战场上,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
  上过战场的人都知道,两军对垒,身后就是主阵,就算没有步兵、后勤,总该有中军帐吧,哪个人敢露出肚腹给敌人,让敌人端了自己的老巢?
  所以,亲卫骑兵有那么一阵的惊愕。
  六十步的距离,一、二秒的惊愕,足以改变战场。
  因为双方的战马不会惊愕,它们依旧以飞快的速度在靠近。
  这一眨眼的功夫,就是三十步。
  三十步,就是短火铳的射击距离,之前说过,这些短火铳是火绳枪,骑兵也没有掌握左右开弓的本领。
  所以,枪骑兵的火折子,是出发前就咬在嘴里的。
  颠簸的战马上,什么都不保险,保险的只有自己,自己的嘴巴。
  匍匐在马背上的身子直起,左手持缰,右手从右腿侧的皮套筒中取出短铳,将引线凑向自己的嘴巴,引燃之后,迅速对准对面的敌人,冒出的白烟,甚至都不会影响到自己的视线。
  “嗵”,枪响了。
  恐怕这世上最好的骑手,也无法在不到二十步的距离,并正在不断接近,几乎是面对面的情况下,对火枪射击做出有效的闪避。
  恐怕这世上最烂的火绳枪,也不可能射偏离枪口无限接近的目标吧?
  就是这么差不多拿枪顶着敌人的距离,枪响了。
  两侧皆是如此。
  战场局势迅速改变。
  三十二亲卫骑兵,经此变故,两翼几近覆没,至少有不下于二十人中枪落马。
  剩下十几人就是阵形中间部分。
  而一晃眼的功夫,两军交叉而过。
  仅仅一个回合,一方毫发无伤,一方伤亡过半。
  这种情况,做为一场比试,原本该喊结束了。
  洪承畴强忍着心中的愉悦,向福临奏道:“皇上,胜负已分,不用再比了。”
  范文程附和道:“都是我大清的将士,既然胜负已分,不可再令士兵枉死。”
  济尔哈朗落井下石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再添一员战将、一支虎贲,枪骑兵的战力显而易见,由此说明钱翘恭练兵有方,以臣之见,当扩编钱翘恭的枪骑兵,于火枪新军之外单独成军。”
  
第879章
恼羞成怒?
  有道是鼓破万人捶,一个个落井下石,不亦乐乎。
  可一旦风向转了,那就是人人锦上添花。
  枪骑兵完胜,风向随即调过来了。
  没有人去关心,枪骑兵为何能胜,多尔衮的亲卫骑兵为何会败。
  在他们心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势!
  也就是风向。
  福临终究是个孩子,虽说有顽劣之心,可他见产生如此伤亡,心中也不忍,于是点点头道:“诸爱卿既然都这么说,朕也不反对,那今日就……”
  “不!”多尔衮脸色铁青,他已经迅速反应过来,不是他的亲卫骑兵无用,而是被枪骑兵钻了个空子,加上亲卫骑兵显然不适应应对火枪骑兵作战,这才有了这场惨败。
  “皇上,本王的亲卫骑兵尚在,就算拼得仅剩一人,本王也相信,他们能反败为胜。”
  福临愣住了。
  所有人都愣住了,这是要哪样?不死不休?
  说好的比试。
  说好的,只要枪骑兵胜,就不追究。
  都是放屁啊?
  不过人人心里都明白,多尔衮说得在理,这场惨败的原因不在于双方的战力,可比试比到伤亡超过五成,这再比下去,那就不是比试了,而是战斗,不,决战!
  没有人反对,因为不敢。
  这个时候,哪怕是济尔哈朗、洪承畴、范文程等人,也不敢反对了。
  这时反对,等于引火烧身,多尔衮的情绪,显然已经失控。
  当高台上的传令兵,挥动传令旗,令已经在一个回合交换了场地比试双方继续的时候。
  这场比试,彻彻底底地变成了你死我活之争。
  亲卫骑兵终究是战场老兵,他们迅速调整了策略,那就是改变阵形,以左右两队,形成纵列,对枪骑兵发起悍然冲击。
  对,这个方法非常有效。
  人伏在马背上,战马的正面非常小,就算射中,也就损失一、二骑,这样三十步内,枪骑就没有办法射击第二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2/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