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8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7/1807

  马士英心中恻然,他知道,莫长林心中仅存的希望,就自己挤破了。
  可就在马士英再次转身的时候,莫长林怪叫道:“马士英,你帮我问问鲁王,我儿是否还活着。”
  马士英摇头道:“我无法答应。”
  “马士英,帮我办了这事,我再送一份功劳给你。”
  马士英大惊,他敏锐地感觉到莫长林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没交待,霍地回身,马士英瞪着莫长林刚要开口。
  莫长林“咭咭”怪笑道:“马士英,你不妨让这两人来试试,看我还会不会开口。”
  马士英怔住了。
  “马士英,去帮我问问鲁王……办成了这事,我就告诉你。”
  ……
  一场前所未有的清洗由此开始。
  由于事发突然,猝不及防之下,还没有准备好起事的各个势力被迅速瓦解,没有暴露的,也迅速化整为零,进入了难熬的蛰伏期。
  但清洗还刚刚开始,这不代表着所有势力被荡平,露出的恐怕只是冰山一角,如同老鼠拖木锨,大头在后头。
  十一府之地的宗室,七日之内,全部被监禁、隔离起来。
  与外界丧失了联系。
  恶毒的咒骂和歇斯底里地呼号,在全副武装的军队面前,显得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这如同一条慢慢运转的流水线,刹那之间被凝固起来,再无能力动弹分毫。
  冻结,这是吴争付诸实施的第一步。
  ……
  与此同时,大将军府辖下十一府,正式进入了新政的执行阶段。
  绍兴、杭州、嘉兴、松江四府,特别是杭州、松江两府,在吴争四年的经营下,民众的日子确实好了不少。
  虽说不能称富得冒油,可要说家家有余粮,还真不是假的。
  吴争借助后世“地产兴邦”的理念,硬生生地拉起了所谓的第一大产业,造就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
  这些原住民,谁家没块地啊?
  这块地,足以改变他们的一生,值老鼻钱了嘛。
  这是一场财富的再分配,原本穷得只剩下一块宅地、几亩瘦田的贫苦人家,一夜之间发现,他们其实是土豪。
  换句话说,他们若真是穷得过不下去了,只要肯卖了这块地,就完全可以去其它州府过上富户般的日子。
  当然,若非日子真过不去了,民众是绝对不肯卖地的,因为此时两府中的人,就算傻子都知道,杭州府怕是要出个真龙天子了,这新城建了,谁不乐意自己成京城的居民?
  到时活在天子脚下,啧啧,与有荣焉啊。
  吴争当时耍了个心眼,对坊间流言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让有心人自己心里揣测去。
  炒股炒预期,做人其实也是这个理。
  一个希望,往往会改变一生,至于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而且,如今的这四府之地,无数的工坊层出不穷,江南商人一样看准了这个机会,当然,也因为这四府都是沿海,杭州、吴淞两个港口海运的兴旺,让工坊的制品,不愁卖不出去。
  
第1111章
在变化
  当然,就算不是现在,在吴争势力崛起之前,各府的货物也不愁卖不出去。
  因为那时的生产力低下,任何货物都是求大于供,只要手里囤有货,就不愁卖不出去,这也是旧时一个货郎只愁进不到货,不愁卖不出去的原因。
  但眼下有些不一样了,随着官府的刻意引导和人力、物力的合理调配,再加上纺织机械向民间的推广,货物的产量,特别是丝绸、棉布织品的产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工坊得靠近港口,一来进出运输简单、供销方便,二来这边治安、赋税合适。
  所以,这四府的民众,只要不懒,说要饿肚子,那是不可能的,不管男女,上街就能见到无数招工的工坊。
  纺织工坊是最主流的,然后带动了一系列产业,如印染、物流、餐饮等等。
  都在招工,日薪是一天比一天高。
  这就引流了周边各府的人品迅猛涌入。
  这么说吧,当初吴争因新城建设人口不足,还将俘虏往里填,如今,只愁得要将人口往其余各府引导。
  原本卖给江南商会新城周边荒地一百五十两一亩时,吴争夸下海口,三年后会是二百五十两一亩,事实上,如今新城周边地价已经是三百两一亩,还有价无市,如果是城中紧俏处,那就不是以亩论了,得按间计。
  这很反常,大明朝京城房价也没这么高,一处寻常一亩小院,也就百多两。
  可新城不一样,它不仅是住,而且是商,可以生钱。
  而各国番商,一上岸最要紧的事,就是买块地。
  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奸商的哄抬,地价不高才怪呢。
  可面对如此畸形的地价,吴争没有丝毫反应,就更不可能去遏制了。
  吴争心中很明白,新城地价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以后世人的精明,稍作计算就能知道,如今普通民众每月月薪一般在三、四两,年薪就是四十多两,一亩地三百两,也就七、八年光景,可后世如何?这可是一亩,哪怕是小亩,至少也合后世五百平方的土地,折算下来,还是贱得可以,一平方才六钱银子。
  当然,此时的人口,还不及后世的一成,可反过来说,此时新城有限之地,所容纳的人口密度,却绝不亚于后世的一线城市。
  也正是吴争的默认和怂恿,地价还在疯狂上窜。
  但由此这次令人意外的整肃,刹那之间,地价也似乎停止了上涨,甚至开始出现松动、小幅的回落。
  无数人,特别是商人,特别是与宗室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商人,开始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而消息慢慢散开,传向西、南、北,最近的,自然是义兴朝首府——应天府。
  朝廷立时做出反应。
  首先,内廷夜枭正式改名为锦衣卫。
  其次,但凡与南面大将军府亲近的官员,全部被监管,唯一例外的只有二人——钱肃乐和黄道周,二人虽然还被允许上朝,但已经失去了权力。
  第三,新编京卫分设左右都指挥使,廖促平以左都指挥使统左营部署于北面沿江。张同敞,这个与黄道周一同北上应天府,原本隆武朝的翰林学士,万历朝名相张居正的曾孙,一夜之间提拔为右都指挥使,率右营出京,驻囤常州府。
  最后,一个义兴朝天子要下嫁右都指挥使张同敞的小道消息传出。
  山风欲来风满楼,天下态势,就因这次大将军府看似突然的事件,而产生巨大改变。
  ……
  而这时,金山卫以东,数百海里外的陈钱山海域。
  一场规模不大的海战,在这爆发了。
  张名振率吴淞水师主力,共计一百五十余艘炮舰,由北向南,截住了王得仁舰队主力。
  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海战。
  王得仁舰队是在劫掠过往商船后,回程途中,其所率舰队才大小三十余艘舰船。
  所以,在一遭遇上,吴淞水师主力舰舰炮射程尚未够得着时,王得仁就立即下令向北逃窜。
  然而,在半天时间的你追我赶之后。
  王得仁舰队到了落伽山以东大约三百海里水域时,被舟山水师王一林部阻截了。
  王一林部,有六十余艘战船,新式战舰四艘,其余都是舟山水师的旧舰。
  可就算如此,也较王得仁舰队体量大。
  面对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王得仁明智地选择了投降。
  他派了条小船,向王一林请降,被王一林接受。
  当双方靠近之后,王得仁被王一林传唤到旗舰上,然后王一林突然变脸,下令当场斩杀了王得仁。
  可怜王得仁怎么也没想到,纵横这片海域两年,竟会死得如此无声无息。
  估计在黄泉路上,或许后悔不该投降该拼死一搏,亦或许后悔,不该背叛吴争。
  不过,显然是没有后悔药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