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1807

  横算竖算,吴争得出的结论,同样是明军会赢,无非是伤亡多少而已。
  对于厉如海、钱翘恭的建议,吴争选择了左耳进,右耳出。
  未战先虑败没错,可杞人忧天,就太过了。
  吴争下令,卫所各营,继续按原定计划进行训练。
  五营百户执行命令转回,只有钱翘恭不走。
  “吴大人,属下以为,还是派兵前往为好,哪怕赶上百里路,看个热闹,也就是损失一天的训练时间。”
  吴争皱眉道:“钱百户,你真以为本官是小肚鸡肠,与朝廷闹别扭?你可知道,监国殿下为何宁肯派出廖千户所部,也不想向本官下令的原因?本官窜得太快了,碍了有些人的眼,若连这点都不自知,本官就会成为所有人的眼中钉。这次既然明军胜券在握,本官何必再去凑这份热闹,瓜田李下,无故惹一身骚?”
  钱翘恭微笑道:“吴大人今年贵庚?”
  “过年后就十八了。”
  “那属下比大人要虚度一年光阴。”
  “唔。”
  “可属下感觉,大人就象比属下大上了许多。”
  吴争随口应道:“哦?”
  “大人就象家父一般。”
  “呃……,钱百户言重了,本官怎敢与钱大人相提并论?”
  钱翘恭有些怒意,“属下的意思是说,大人与家父一般地有城府。”
  吴争的脸色变得不虞起来。
  “钱百户究竟想要说些什么?”
  “想请大人下令,拔营前往三界。”
  “不准。”
  “那属下率骑兵营前往,若无事,也就半天时间,可返回卫所。”
  “本官白说了对吗?不是本官不愿去,而去要避嫌!你的骑兵营前往,一来战马之事就会暴露,不单本官受责罚,张尚书、令尊都会受连累。不准。”
  “大人答应过,骑兵营不受大人指挥。”
  “呃……?可你受本官辖制,难道你敢抗命?”
  这话没错,钱翘恭是吴争麾下百户,自然受吴争节制。
  钱翘恭沉默了。
  吴争有些尴尬,也不打招呼,转身离去。
  ……
  魏文远的军龄已经有十几年了。
  能爬到镇抚之位,不仅是靠王之仁的提携。
  更靠着他拼杀出来。
  无论是大顺叛军,还是鞑子。
  魏文远都面对过。
  只是二者的战果不同,对叛军魏文远胜了,对鞑子,输了。
  可魏文远并不认为自己是孬种,他认为失败的原因,还是来自于朝廷。
  朝廷意志不坚,武臣不肯用命,导致了弘文朝的崩溃。
  如今,自己率三千人迎战鞑子千骑。
  魏文远有十足的把握。
  但魏文远并不自大。
  他一到三界,便下令征召三界百姓,在沿山官道上设置栅栏,抛洒铁钉,安放拒马。
  并在山上设置弓弩手和擂石、滚木。
  做得是有板有点,中规中矩。
  几无可挑剔之处。
  
第91章
天意如此,非战之罪!
  三界是个古镇,西边沿山,山无名。
  东边沿江,曹娥江,只是曹娥江到了此次,水已经不深,象现在浅滩期,可涉水而过。
  三界古镇人口不多,数千人而已。
  得知鞑子又要经过,明军要在此迎战,这次三界百姓不再奔逃,而是主动留下,为明军帮忙。
  这种军民合力的现象,确实很少见了。
  由此明军士气大盛。
  士兵们心中盼着,鞑子快点而来,让自己多杀几个,建功立业。
  ……
  绍兴府,朱以海的王府后院内。
  朱媺娖在责问朱以海。
  “鲁王为何不派梁湖卫所吴争参与此战?就算由魏镇抚主攻,想来引吴争部襄助,应该不会有差。”
  朱以海道:“吴争部经历始宁街之战,损伤过半、士气低落。此时正在整训,无力迎战强敌。公主殿下一介女流,这军国之事,还望不要赘言才好。”
  朱媺娖有些生气,“鲁王,本宫并无插手政务之意,只是担心,放着梁湖卫所那支虎贲不用,殿下究竟是何意?”
  朱以海道:“公主殿下如此维护吴争,莫非是有不可言之隐么?”
  朱媺娖生气了,“本宫只是心忧江山社稷,何来难言之隐?”
  朱以海也是一时口不择言,说了也后悔了,“公主殿下放心就是,魏镇抚是久经沙场之人,况且三界一战,更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岂能不胜?再说了,吴争虽是能征之将,可为江山社稷计,朝廷不能依赖于某一人。”
  这话确实没错,朱媺娖无言以对。
  朱以海道:“此战三千对一千,又有廖仲平部压阵,不至于有失。公主放宽心就是,孤还有公务在身,告辞。”
  ……
  世间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战场之上更是如此。
  曾经有人说,战场是世间一切的浓缩。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就在魏文远准备好一切应战部署,廖仲平将军队囤于魏文远部以东五里外压阵,万事俱备,只等鞑子入瓮之时。
  古怪的事,就这么发生了。
  本来根据情报,鞑子由新昌至嵊县,往三界而来。
  那么魏文远所部署的官道,就是唯一的必经之路。
  除非鞑子转道,由诸暨撤退回去,否则想要到上虞,就必须经过三界。
  可偏偏鞑子就这么突然出现在了魏文远部的身后。
  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
  二千鞑子当初在嵊县分兵,一路攻上虞,一路去新昌。
  去新昌一路突然消声匿迹,这不是因为鞑子长了翅膀,或者鞑子有隐身术。
  而是鞑子有当地人做向导引领避过人烟稠密处。
  嵊县至三界,确实只有这条官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