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9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7/1807

  将士们纷纷揣测着,施琅应该是见主力舰撤退,将他当作一枚弃子之后,激愤之下做出了投降的举动。
  于是,人心乱了,许多有施琅有旧的,都在心里责怪着郑成功,无情!
  郑成功脸色铁青,他知道,这仗不能打了。
  如果施琅所率船队,全军覆没,反倒对士气是种激励。
  可未发一矢,降了。
  刚刚鼓起的士气,瞬间跌回谷底。
  试问还有谁愿意效仿,甘心做送死第二人?
  ……
  张名振震惊地看向吴争,“王爷,不会是敌军有阴谋吧?”
  吴争心中同样也有这想法。
  可看着战场态势,吴争又觉得不象。
  指着施琅方向,吴争摇摇头道:“应该不会,如果是诈降,一旦我军快船上的士兵登船,控制住了敌方船只,诈降何用?”
  这话有道理,张名振思忖着点点头。
  如果对方施诈,想以诈降接近自己主力船,进行火攻,那么必然不会允许自己水师士兵登船,因为一上船,船就被控制了,怎么施行火攻?
  吴争道:“看看吧,如果我军登船控制住了,就接受对方投降,反之,灭之!”
  张名振点头赞同,旗舰上迅速挂出旗令。
  于是,吴淞水师的快船迅速将施琅围了起来,士兵开始登船控制。
  一切担心的情况都没有发生,施琅是主动配合着安抚手下士兵。
  仅仅一柱香的功夫,吴淞水师的快船船队,就押解着施琅部返回了本阵了。
  ……
  这边是兵不血刃,不发一矢得了支主动归降的小型船队。
  那边郑家水师,空兴奋了一场。
  这种心理落差,怕是能让郑成功暗地里抽自己几嘴巴子。
  可问题是,形势是人强,连反击的余地都没有,更何况,吴淞水师随时能逼近。
  进,进不得,退,不甘心。
  就在郑成功左右为难之即,陈永华(就是那个不认识他,就没办法做人的陈近南)乘快舟赶来了。
  陈永华来,是为两件事,一是海阳郝尚久闻知郑成功离开,再次集结兵力进犯揭阳,二是听闻从东番方向退回东沙的水师残部传言,从七星岛向东北方向遁逃的那支水师已经归降吴争。
  “王爷万万不可再打下去了。”陈永华是真急了,他连夜乘快船赶来阻止郑成功,不想,还是没赶上,已经打起来了,“揭阳若失,普宁必不能保,如此潮阳便成了一座孤城,如今水师又遭遇重创,如果再打下去,与吴王结仇,潮阳一失,我等怕是想退至海上,也不可能了。”
  郑成功的脸色阴晴不定起来,看着陈永华,久久不能言语。
  旗舰船舱里一片死寂。
  陈永华见郑成功脸色非常难看,于是小心翼翼地到边上,向将领们询问了战况,这战况使得陈永华震惊万分。
  陈永华与郑成功想得一样,本以为就算不胜,打个平手已经是不利情况了。
  可绝没有想到,战局会如此被动。
  关键是陈永华听到施琅阵前投降,这更让陈永华捶胸顿足,心中是惋惜万分。
  在陈永华看来,施琅确实是个打仗好手,虽说脾气不好,野心也大,可有本事的人,不往往都是如此吗?
  为上者,酌情使用便可,哪能视为寇仇呢?
  这不逼着人改投吗?
  可这话陈永华是万万不敢说的。
  陈永华更加坚定了劝说郑成功休战的决心。
  四下一打量,看着将领木然的表情,这让陈永华随即明白过来,延平王怕是已经不想打了。
  于是聪明的陈永华,主动为郑成功送上一个台阶,道:“此战起因,本是厦门守备郑芝莞擅自出兵,劫掠北伐军旗下商船舰队所引发,王爷和吴王皆是反清阵营,素来交好,这只是个误会,派人解释清楚也就是了。”
  郑成功听了这话,心里是翻涌着百般滋味。
  他非常清楚,郑芝莞是经自己首肯,才派水师出海行劫掠之事的。
  用意有二,一是报复吴争突然剿灭王得仁海盗水师,致使郑军断了二成粮钱的来源,二是反制吴争封锁陈钱山海域,使得郑家水师不能北贸,致使郑军断了三成粮钱的来源。
  
第1172章
硝烟散去
  当然,郑成功确实不知,郑芝莞背着他,趁着向北通商之便,与多尔衮有了暗中联系,并奉多尔衮的命令,想趁此次劫掠,挑起双方在海上火拼,由此结下深仇,再无联合的可能,最终达到,化解闽粤清军眼下所面临的,郑军和北伐军南北夹击的风险。
  事实上,清廷确实是非常担忧闽粤清军的境况,空有十多万大军,奈何夹在吴争和郑成功势力之间,不管是向南还是向北,都怕背后被捅一刀。
  于是,清军就陷入极度尴尬的境地,因为固守需要民心,这是鞑子最缺的。
  之前的放纵和屠杀,让民众已经视清军如蛇蝎。
  清军就这么待着,士气是一日不如一日,这也就是之前郑成功和陈永华商议,如何应对清廷将尚可喜、耿继茂二部再次调入广东的原因。
  清廷只有向广东增兵,在维持和巩固对闽粤的实际掌控。
  这种局势,如果多尔衮身子骨好,必定亲自南下指挥,以分解窘况。
  可身子骨不行了,朝廷里可用的将才不少,能为帅的多铎,却被吴争砍下了脑袋。
  本来济尔哈朗也可挂帅,但人老了,也油滑了,与多尔衮站在了对立面,多尔衮自然不能主动将屠刀塞进济尔哈朗手里,来砍自己的脑袋。
  所以,多尔衮只能布局,挑起吴争与郑成功的矛盾,这样,足可抵十万军。
  郑成功明白陈永华说的是对的,与其在这与吴争拼消耗,使得揭阳失守,不如率水师回师潮阳。
  所以,听了陈永华的劝言,郑成功一言不发。
  这是在甩锅啊。
  如果郑成功自己下令休战和谈,那么,这面子就是自己扔在地上,供人踩踏了。
  只有捧哏者搭个台阶,自己沉默不反对,这事就是捧哏者背锅了。
  陈永华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做为幕僚,本来就是替主上背锅的。
  有了这份自觉,陈永华躬身道:“若王爷不反对,永华愿前往吴王水师解释误会,使得双方重修于好,共同应对闽粤清军。”
  郑成功依旧沉默,但看着陈永华的目光,温和起来。
  陈永华见郑成功不又对,于是缓缓后退至舱门外,随即调了一条快船,插上一竿白旗,向吴淞水师方向急驶而去。
  ……
  倒梯形的脸孔,一脸络腮。
  忐忑的眼神,依旧流露着一丝倔强。
  这是个不服输的人。
  吴争看着眼前的施琅,心中感慨万分。
  当知道降将是施琅时,吴争是真惊讶了,历史上施琅是杀了郑氏旧将曾德,而被郑成功定为叛逆,由此而屠杀了施琅全家。
  施琅一怒之下降了清,成为了郑氏有掘墓者。
  史上为其盖棺定论,评价施琅为“粗鲁武夫,未尝学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这十六字。
  可吴争的认知却不一样,史上是因为施琅最终降清,攻破了东番,成了心怀故明者最后一块世外桃源的终结者,而郑成功居大义,由此但凡与郑成功做对的,就是罪人。
  事实上,在降清之前,施琅不过是个热血青年,他与清军的作战,战例也是可圈可点。
  郑成功胸襟不够大,无法提供给施琅施展才能的平台,这造成了施琅心理上的压抑,于是就有了擅杀曾德之事,这是一种渲泻,对郑成功一直刻意压制他的报复。
  历史中,曾德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曾德是郑芝龙的部将,郑劳神龙降清后,就投了郑成功,结果运气不好,正好受施琅节制。
  而施琅因为数次顶撞郑成功,郑成功厌烦了施琅,就令施琅另行募兵组建前锋营,实际上,就是黜落和变相流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