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9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2/1807

  柳如是脸色惨然,她突然跪下道:“王爷法外容情……若是罪夫立下大功呢?可否能将功折罪?”
  吴争有些感动,想起史上,钱谦益降清后,暗中与南面往来,之后因黄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狱,柳如是也是四处奔走,最后还真救出了钱谦益。
  一个烟花女子,嫁了个六十多岁的老头,竟还是真爱,让人唏嘘。
  要将如此罪孽,将功折罪,那得是什么样的功劳?
  以钱谦益的年纪和能为,怕是这辈子也没可能了。
  汉贼不两立,这是原则,吴争无法为柳如是破例,果断地摇摇头道:“你不必再求,如果连这样的人,都可以堂皇活在世上,本王还如何要求治下子民可以同仇敌忾,决然反清?”
  柳如是闻听,知道已经难以挽回,潸然泪下。
  张煌言脸色不忍,正要开口。
  这时,马士英突然道:“王爷,属下有下情禀报,还望王爷先摒退钱柳氏。”
  吴争一愣,敢情,这马瑶草也与柳如是老相识,也想替柳如是说项?
  不过吴争没有当着柳如是的面,拂马士英面子的意思。
  于是挥挥手道:“钱柳氏且在外稍等片刻。”
  柳如是心思玲珑,见事情还有转机,哪有不应的道理?
  赶紧行礼退出门外。
  ……
  吴争看着马士英道:“老马,想替柳如是说项,就别开口……你要知道,她的身后还牵着一个钱谦益。虽说这世上多钱谦益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但此例一破,民众会如此看待本王?所以,想清楚了再开口不迟。”
  这就等于将马士英想说的,一股脑全堵死了。
  在吴争看来,钱谦益,死定了。
  如果他在顺天府不闹腾,那就活到北伐成功再处置。
  如果他还不知收敛,那潜伏在顺天府的长林卫,也不是吃素的。
  张煌言此时也道:“马大人,王爷说得在理,我替柳如是求情,并非为了钱谦益这叛国投清的狗贼,而是柳氏确实有恩于我,有恩于当初江南义军,她七次亲至义军驻地,赠银、赠粮,安抚受伤士兵,如今十一府之地中,有不少州县官员都知晓此事。可如果真要应了钱柳氏替钱谦益求活路,此例一开,日后对那些判国贼子,如何处置?”
  马士英呵呵笑道,“张苍水,你小看马某了。虽说马某也非正人君子,但与降清贼子,那是势不两立的。况且,马某与那钱谦益虽有些交情,但还不至于为他来拂逆王爷……放心就是了。”
  吴争听了,倒有些奇怪了,皱眉道:“马瑶草,别卖什么关子了,有话直说。”
  “是。”马士英正色道,“马某追随王爷已四年有余了,自信对王爷还有一丝了解。对于北伐,王爷是想一战毕其功,同时又不伤天下元气,有道是不动则已,一鸣惊人。可现实是,江北土地已被满人占了五年之久,无数人,也包括那些普通百姓,无奈之下,当了满人的顺民,就更不用说那些本就没有多少民族大义之富人商贾、达官显贵了。”
  “说重点。”吴争眉头皱起,他隐约有些猜测到马士英究竟想说什么了。也正因为猜测到这点,吴争的心情,才突然变得不好起来。
  马士英正容揖身道:“天下人,也包括这些人。王爷自然也不会想将这些人尽杀之,如此总有伤天和。而这些人,不忠于明,也更不会忠于满清,他们自始至终都是一片浮萍,朝三暮四、见风使舵,这就是他们的本性。说他们是铁杆汉奸,恐怕还真称不上……所以,属下以为,这是个好机会,让他们反正,总好过助纣为虐,王爷意下如何?”
  吴争摇摇头道:“不成。法令之所以神圣,在于不掺杂人情,与其首尾两端、惹人非议,不如舍弃一些人,来巩固一些人……玄著兄以为我说的可对?”
  张煌言点头道:“涤荡人心、重整河山,总会有一些人被舍弃,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律,这也是他们该得到的报应。有些人,是因故土难离,无奈降清,亦或者是受制于人,被逼降清。这些人虽有错,但可以被赦免,但有些人主动降清,更协从鞑子为祸同胞,这些人当尽诛之。而钱谦益,便是其中之一。”
  马士英反对道:“张大人此话,恕马某不敢苟同。张大人应该知道,天下可不尽如大将军府辖下十一府,往往普通民众,穷尽一生,未出过州县,甚至不知道天子,而只知道这些人。这些人有罪,这无须置疑。但眼下,北伐尚未开启,这些人往往在当地或者清廷,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他们的左右摇摆,着实能影响一大批人。”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吴争冷冷道。
  马士英紧张起来,但依旧坚持道:“属下并非为这些人说情,而是这关乎王爷北伐大业,更关乎北伐之后,天下元气的保全……王爷应该也不想玉石俱焚,将天下元气耗尽吧?咱们可以想着去变通……譬如,赏他们一条生路,然后掌控他们、压制他们,使得他们此生,不,数代都翻不了身。王爷,这比一刀杀了他们强,更何况,他们的反正,足以使得之后的北伐将士们能少死许多人……从这方面来说,他们如果反正,确实是有功的。”
  吴争沉默了。
  张煌言看了一眼吴争,也沉默了。
  其实,这个道理,在后世的抗倭战争中,也是非常典型。
  
第1195章
柳如是是契机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给那些行差踏错的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彻底逼到敌人阵营中去。
  这是一加一的道理,而非一减一可比的。
  而这方法最大的好处是,能让敌人自乱阵脚,因为一旦出现这种反正的苗头,敌人的防范、戒备、自查,反而会使得内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人人自危,这就更加速了内乱的开始。
  可这方法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容易让自己内部也陷入混乱。
  试想,如果一个汉奸,摇身一变,堂而皇之地又成了官,这让那些为国尽忠、浴血疆场的人情何以堪?这会令人的观念颠覆。
  后世也是经过不断教育、宣传,事实上就如同洗脑,改变普通人心中的善恶观念,从小家到大局,最后获得了成功。
  但吴争此时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没有可靠的基层组织,也没有那些多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去教育另外一批人。
  所以,吴争理解了马士英的意思,但心中无比地为难。
  原本吴争也想到这问题,但同样因为发现,这样更加麻烦而放弃,决定以雷霆扫穴之势,涤清人间丑恶,简单地说,推倒重来。
  可这样一来,北伐成功之后,天下元气大伤,没有个三、五十年,缓不过来。
  试想,明朝人口巅峰期,在册人口已经超过一万万(亿)多,可经过天灾人祸(瘟疫),大西、大顺军的杀戮,满族入关的大肆屠杀,江南还好些,西南、西北许多地方几乎是数百里无人烟了。
  这时的人口,估计也就六、七千万,如果北伐,以雷霆之势扫荡天下,那么再减少个一、二百万,根本不起眼,关键是,伤亡的都是精壮汉子。
  这一场溯本清源的战争下来,天下至少需要一、二代的繁衍生息,才能初步回复元气。
  但吴争等不了,因为他是清楚历史的,不尽快恢复元气,西欧的坚船利炮,便会蜂涌东向,分食华夏大地。
  所以,听了马士英的建言,吴争心中非常为难。
  这如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如何取舍?
  此时,张煌言突然道:“王爷,马大人所言,确实有些道理。与其玉石俱焚,枉死北伐军将士,不如给他们一条生路,以换得他们的反戈一击……细想起来,还是划算的。”
  吴争长吁一口气道,“话可以这么说,但如何安抚不懂的普通民众呢?他们或许还以为,本王与那些汉奸媾和,如此一来,物议纷纷,十一府之地就先乱了……得不偿失啊。”
  马士英道:“王爷是制订法律、规则之人,如今汉明半月谈已经在州县刊发,王爷可以将允许那些人悔过自新、将功折罪的政令,通告天下。只要执行时一丝不苟,我相信,大多数人是会认同王爷的,至于一根筋的……那再想别的办法就是。”
  这时,张煌言插嘴道:“王爷,我倒是有个主意。”
  吴争一挑眉毛,道,“讲。”
  张煌言道:“自从王爷在应天府与夏存古谈话之后,明社已经经过一次严谨的自查和肃清,如今明社中人,皆是知书识礼之人,已无之前那般混浊不堪……如果王爷真有意采纳马大人之建言,那可动用明社,以明社会众之广,其影响力足以渗透到里邻。”
  吴争闻听张煌言这话,有种豁然开朗的兴奋。
  也是啊,后世不也是采用这种人传人、人盯人的方法,化解了困局吗?
  想到此,吴争立即点头道:“那就劳烦玄著兄亲自挂帅,动员明社,将马瑶草所说的建言,经明社会众之口,传播开去……老马,你草拟政令,经本王审阅后,同时在汉明半月谈刊发。”
  马士英大喜,道:“王爷英明……此举,咱们等于是平添五万大军。”
  吴争摇摇手道:“但也别过分,铁杆汉奸不能轻饶,必须列出一张铁杆汉奸的名单来,同时还是沿用过去的方法,鼓励民众检举揭发,对检举揭发属实者予以重赏……记住,此政令,可限于情节轻的、有主动悔过表现的及事实上确实有功之人,可以赦免。”
  马士英连连点头道:“其实属下还有一个用意,如果钱柳氏真能劝动钱谦益再次反正,那么以钱谦益在朝野的人脉,足以带动一大片的降清官员、士人……再者,王爷之前不是同意马某当一回……”
  说到这,马士英警觉到了口风,赶紧咽了回去,小心翼翼地看了张煌言一眼,这表情、这神态,就象是被当场抓住的偷糖小孩。
  令吴争不禁莞尔,这老头,越来越“可爱”了。
  扫了一眼张煌言,张煌言眼观鼻、鼻观心,丝毫没有动静。
  但吴争知道,张煌言听进去了,正因为听进去了,才不动声色,这是为下者的必修课,主公不告诉,那就别问。
  吴争呵呵笑道:“瞒谁也不能瞒玄著兄……况且,老马你当了汉奸,到时就是玄著兄向你动刀子,还不赶紧如实交待!”
  被吴争这么一说,马士英眼睛一亮,是啊,这事若让张煌言知道,到时这黑锅,无形之中就轻些。
  马士英有些感激吴争心思的细腻起来,这是在为自己,趟开一条路啊。
  于是,马士英将之前与吴争商议,要向清廷偷偷出售军工坊、造船所绝密的事,对张煌言一一讲述了一遍。
  饶是张煌言心里有准备,也被吴争、马士英的大胆给吓了一大跳,这是资敌啊?
  还是吴争同意并支持的,这要是传出去,恐怕吴争就得背上卖国的恶名。
  别的不说,义兴朝朝廷里那些有心人,必会将此事无限地扩大,就象当初陈子龙宣扬吴争“劫富济贫”之事一样,被这些人脉众多的人加油添醋一宣扬,怎么辩都无用。
  不可能一一向民众解释,而吃瓜群众的心态,往往是宁可信其有,也往往是从人性本恶之处,往最坏处去想,这是人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2/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