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0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9/2006

  待你如此之厚,何以仇寇报之?
  见袁术无语。袁绍略作思量,这便了然:“你我与玄德,莫逆之交。先前相聚于胡姬酒肆,席间我试言道,若玄德有意大位,我等当鼎力相助。奈何玄德心意已决,不欲与我等,共分天下。‘道不同,不相为谋’。公路,切莫因私废公。”
  袁术忽问:“兄长,当真只出‘公心’否?”言下之意:与刘备为敌,可夹有私怨。且还另有一问:兄长当真如此在意宗族否?
  目视袁术,袁绍忽笑:“公路以为然否?”
  “弟,实不知也。”袁术答曰。
  西园,长乐宫,长秋殿。
  “下臣,拜见太后。”守丞刘平,趋步近前,肃容下拜。
  “守丞免礼,赐座。”帘内何后,如沐春风。
  “谢太后。”刘平再拜落座:“敢问太后,召臣何事?”
  “乃为‘衣带诏’。”何后直言相告。
  “这……”刘平表情,说明一切。再做遮掩,已不及也。兵法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何后脱口而出,刘平始料未及。这才露相。
  何后轻轻颔首:“守丞果已知晓。”
  “不敢期满太后。”刘平言道:“多日前,下臣便知此事。乃后将军董卓,邀袁绍等人,洛阳相聚。汤池沐浴时,趁机将密诏缝于衣带之内。”
  “此诏,出自何人?”何后明知故问。
  事已至此,骑虎难下。刘平唯有硬着头皮,继续答曰:“许,诏出窦太皇。”
  “太皇意欲何为?”何后再三追问。
  “下臣,不得而知。”刘平再拜答曰。
  “朕,窃以为。窦太皇既发密诏,必有私谋。”何后循循善诱:“否则,何不堂而皇之,公之于众。”
  “太后所言极是。”刘平无话可说。
  “今三宫鼎足,二戚并党人,分立朝堂。既是徇私,必为时政。”何后心平气和:“窦太皇先父,前大将军窦武,乃党人之首,并称‘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位之下。党锢兴时,太皇便常为党人鸣不平。今党人势大,蔓延朝野。党魁张俭,居九卿高位。位列三公,指日可待。太皇,何其急也?”
  “下臣,惶恐。”刘平竟不知,何后有此真知灼见。便是幕府中丞贾诩,亦未曾告知此间详情。今借何后之口,刘平这才醒悟。窦太皇与党人之间,必有勾连。若果真如此,窦太皇剪灭外戚,非是公心,而出私欲。
  “也罢。”何后言道:“大兄已故,二兄亦恐难保。若只剩朕与阿斗,孤儿寡母。时蓟王又归国。该当如何?烦请守丞,待朕向蓟王一问。”
  “下臣,敢不从命!”刘平曾怀抱阿斗,焉能不知何后语中深意。
  刘平不敢耽搁。车架出西园,直奔函园水砦。升船宫,面见蓟王。
  细说前后诸情,又转述太后之问。静待刘备定夺。
  “此事就此作罢。”刘备实言相告:“孤已与窦太皇约定,衣带诏,就此作罢。先前奉诏之人,窦太皇自会告知。且回禀太后,无需忧心:(刘)备自当护太后,母子平安。”
  “臣,遵命。”刘平再拜而出,马不停蹄,折返西园。
  将蓟王之言,一字不漏,告知何后。
  少顷,何后忽言道:“守丞且近前来。”
  “喏。”刘平趋步近前,跪于帘下。
  何后耳语道:“大汉深宫,尔虞我诈。蓟王磊落,威信天下。然天下又能有几人,可与我蓟王比肩。为防万无一失,守丞当为朕母子,慎加斟酌。”
  略作思量,刘平躬身问道:“太后欲使(刘)平,何为?”
  “守丞可愿亲赴平乐馆,与党魁张俭相见……”何太后娓娓道来。
  “下臣,岂敢越俎代庖。”刘平伏地叩首:“求太后收回成命。”
  “党人皆以张俭,马首是瞻。诸如董卓、袁绍等,无非爪牙耳,实不足为虑。唯有党人,乃朕母子,心腹大害。若张俭知晓阿斗出身,必不敢加害。”何后言道:“守丞乃蓟王族兄。此语,唯有出你之口,方能入张俭之耳。”
  “下臣,需,需,禀过王上,再做定夺。”所谓“疏不间亲,卑不谋尊”。事关汉室隐秘,刘平焉能擅自做主。
  “不可。”何后断然摇头:“此事,切莫令王上知晓。”
第129章
琉璃易碎
  “下臣,遵命。”诚如太后所言。阿斗之事,唯有出刘平之口,张俭方能信以为真。
  刘平乃刘备族兄。何后母子安危,责无旁贷。故太后所求,刘平断难拒绝。亦如何后所言,窦太皇暗下衣带诏,必与党人,脱不了干系。
  蓟王与党人,并无仇怨,亦未迫害。只需得知阿斗种出蓟王。党人自不敢加害太后母子。料想,此事不难。
  太后所求,理所应当。亦是人之常情。试想,以刘平为人,蓟王族兄,长者之风。焉能拒绝。
  只是,与党魁张俭,素无往来。该如何登门拜访,方不至突兀。亦不引人注目。还需细细思量。
  刘平忽想起一人。左中郎将,吕布。
  吕布曾受邀,参党魁置酒高会。若张俭亦暗奉窦太后密诏,屡次三番,邀请吕布赴宴。未必无拉拢之意。否则,自命不凡,自视清高的党人,又岂会轻易折腰,与吕布为伍。
  细思极恐。函园内外,暗流涌动。此还是蓟王临朝。若待蓟王归国,再无掣肘。党人、外戚,当如何并存,我辈又当,如何自处。念及此处,刘平无由来,一声长叹。
  三足踆乌,船宫正殿。
  辅汉幕僚齐聚。
  蓟王将何后之事,告知于众。
  中丞贾诩起身言道:“‘机事不密则害成’。衣带诏今为太后所知,亦不出所料。然,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臣以为,当详加琢磨。”不愧是善度人心贾文和。
  刘备随即醒悟:“文和之意。乃奉诏之人,故意为之。”
  “主公明见。”贾诩掌门下游缴,洛阳内外消息,皆逃不过其耳目:“昨日何车骑并袁公路,相约小酌。后醉宿汤馆。今日晨,何车骑便直奔西园,面见太后。料想,乃是从袁术口中得知隐秘。袁术,出身名门。且向来精于世故,早早外出辟祸。之所以裹挟入衣带诏,所求无非‘权利’二字。换言之,泄密衣带诏,利大于弊。”
  贾文和利弊之论。可谓直指人心。
  右丞荀攸叹服:“『党戚之争』。”
  田丰亦醒悟:“诚如先前『戚宦之争』,大将军何进为除黄门宦官,广结天下名门、外镇,引为助力。后,何进兵败授首。何氏势衰,何苗不堪大用。何后若知窦太皇密下‘衣带诏’,忧怖之下,唯效大将军何进,引名门、外镇为助力。”
  沮授续言道:“今,主公临朝,太后自当安枕。然若主公就藩,太后失去倚仗。必外结董卓、袁绍等,前大将军府旧臣为助力。内募强兵以自保。”
  “奉衣带诏者,有袁氏三兄弟。袁术此时泄密,多为袁氏一门所虑。”背后图谋,被四大谋主言语揭破。蓟王焉能不知:“欲盖弥彰,善价而沽。”
  “主公明见。”群臣同声。
  “当如何破解,诸君可有良策。”刘备居高下问。
  “张俭此人,乃此事关窍。”贾诩言道:“主公宜当自决。”
  卑不谋尊,疏不间亲。凡让刘备自决,必与此相关。
  略作思量,刘备便已领会。张俭乃是应甯姐姐之邀出山。换言之,张俭此来,必与……右国令一脉相承。接盘天下棋局。为江山社稷,家国天下,操盘。
  贾诩言下之意。张俭所谋,必自以为,对刘备有利。
  “张俭欲乱天下乎?”刘备语透杀气。
  “主公明见。”四大谋主,齐齐下拜。大殿之内,一时落针可闻。
  虽深知蓟王秉性。贾诩仍谏言道:“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后王莽篡汉,有光武中兴。黄巾乱后,百废待兴。然朝堂积弱,明争暗夺。大厦将倾,社稷无存。主公当拯其将坠,(重)造我区夏(诸夏)。”
  “诸君之意,孤已尽知。”刘备言道:“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缘也’。”
  环视群臣,刘备又言道:“‘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蓟国威信天下,大汉一藩。宜当激流勇进,更进一步。岂能倒行逆施,自甘堕落。”
  蓟王言下之意,立国有三:上上义立、中上信立、下下权谋。如今蓟国正处于“中上之阶”。形势一片大好。自当善加维系。岂能舍本逐末,去走下下权谋之途。
  “主公圣明。”贾诩等人,亦不意外。
  “张俭确是棘手。”刘备言道:“有道是‘请神易,送神难’。衣带诏之事,尚未公之于众。张俭重名,蜚声海内。党人凋零,硕果仅存,尤显张俭持重。若强行驱离朝堂,必为天下所诟病。”
  简言之。张俭这尊琉璃大神,易爆易碎,小心轻放。若无万全之策,切勿擅动。
  “孤,且修书一封,传语林虑山。”刘备当机立断。“解铃还须系铃人”。张俭既是甯姐姐说来,必也能被甯姐姐唤回。
  “主公,姑且一试。”贾诩并无把握。
  然不知何故。刘备总有一丝忧虑,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常闻“尽人事,听天命;顺其自然”。
  万般皆好。有王莽前车之鉴,切莫剧情杀。
  西郭平乐馆。少府张俭,置酒高会,大宴高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9/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