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0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4/2006

  然自弟辅政以来,各诸侯国君,日渐插手国政。与国相共治一国,已是国中常情。摄弟之威,州郡皆三缄其口,不敢轻易上疏。揭发检举。
  郡国并行,家国同构。双轨相向而行,亦互相制衡。若一轨轻浮,而一轨冗沉。上下参差,行必翻覆。车毁人亡,大厦将倾。诸国与州郡,秣马厉兵。欲破豪强坞堡,以战养战。终归是,人心思乱,欲壑难填。
  然,名门,皆宗贼乎?”
  “未必。”长姐言道。
  “公业(郑泰),家有良田四百顷,仍不足食。子敬(鲁肃)出身豪族,仗义疏财,宰卖祖田以赈穷弊。此二人,可称豪杰也。岂能一概而论。”刘备又道。
  “天下,之所以群起讨伐豪强大姓。只因坞内豢养佃户,囤积粮秣。招人惦记。”长姐亦叹:“至于究竟是否为宗贼。已无关紧要。”
  刘备直抒胸臆:“于是乎,州牧并国主,一拍即合,大肆征兵,剿灭豪强以自养。”刘备叹道:“此,便是弟,辅政之得与失。短则利大,长则弊大。一言蔽之,天子脚下,不可久居。”
  “妾,已尽知。”公孙氏盈盈下拜。夫妻一体,心有戚戚。
  鲁国鲁县,国相府。
  经年未见,洛阳贵公子宋奇,历经磨练,贵气未灭,正气更生。不怒自威,宿臣之姿。假以时日,徐豫大地,或不费一兵一卒,尽归王化。
  豫州黄巾,就地屯田。凭治鲁国之大权,与徐豫七国,暗结盟约。并称淮泗八国。更借海市之便,与蓟国互通有无。先于淮泗诸国,引入蓟国模式。鲁国北依泰岱,南瞻凫峄(山),东连泗水,西抵兖州。虽只有六县,然国富民强,赋税年年看涨,富甲一方。
  因是太后麟子阿斗封国。更显持重。
  饶是深居简出之西宫太后,亦知贤相之名。却不知此宋奇,便是彼宋奇。天下同名同姓,何其多也。陈王刘宠与蓟少师刘宠,皆出身汉室宗亲,竟仍同名。亦可佐证。
  再者说来。前朝旧事,物是人非。曲终人散,早已作古。时人又岂会多想。
  便是蓟王昭阳宋贵人,出入宫禁,往来长安行宫。雍容华美,贵不可言。又有几人,知晓其过往。安居千里之国,远离心伤之地。相夫教子,夫复何求。
  若非稍有顾忌。王妃此来,必与其同行。宋氏之贵,不可及也。自当为蓟王开枝散叶,螽斯衍庆。
  将甯姐姐手书,付之一炬。宋奇略作思量,便将陈年旧事,事无巨细,悉数诉诸笔端。六百里传回林虑山。
  金水汤馆,后院精舍。
  夜深人静。
  砰!
  忽有人突射冷箭。
  “何人行刺!”曹操抽刀在手,厉声呵问。
  后院幽静,无人回应。侧耳倾听,潺潺水响。曹操这便醒悟。放箭之人,乃乘夜潜水而来。又潜水而去。
  披衣下榻,举火窗前。果见窗纱穿孔,被人射破。逆视屋内,遂在梁下寻着此箭。
  取捆绑竹筒密信,灯下细观。
  曹操浑身一凛:“春寒早发。”
  函园,兰林里。河东太守袁绍别馆。
  “报!”天将露白,便有护卫廊下密报。
  “何事。”袁绍隔窗问道。
  “有箭信,射落院中。”护卫答曰。
  “且呈来。”袁绍猛然坐起。
  “喏!”
  函园客堡,燕归馆。
  骑都尉李肃,捉刀在手,隔门窥探。见左右并无异样,这才止住惊慌。轻抬木屐,拾取密信。
  密信不知何时,被人自门缝塞入。
  挑开细观,精光毕露。
  “衣带密诏,终见天日矣!”
第136章
矛头所指
  西郭,平乐观,平乐馆。
  曹操如约而至。与袁绍、袁术等人,不期而遇。互相心照不宣,皆收到暗中传信无疑。与一众高朋,各色人等,共入平乐观。赴党魁高会。
  与先前不同。此次并未入堂,反折入党魁精舍。
  舍内,董卓等,已先行抵达。稍后更有豫州牧孙坚,昂然入内。
  袁绍等人,面露喜色。曹操却惊疑不定。孙坚怎会在此,更与党人同谋。
  再深思。单凭党魁一己之力,如何能网罗天下群雄。不料衣带诏,竟有如此神力!
  见曹操面露疑色,袁术起身相迎时,暗语道:“孟德勿慌。党魁精舍,出入皆党徒,往来太学生。即来则安,必不会走漏风声,延祸你我。”
  “公路言之有理。”曹操笑道:“见二千石高官,汇聚一堂。操,始料未及也。”
  “我等亦不知也。”袁术引曹操入座。身前后将军董卓,亦起身行礼。
  “曹兖州,别来无恙乎。”
  “见过后将军。”曹操还礼后落座。董卓为后将军兼领并州牧,曹操为轻车将军兼领兖州牧。对面孙坚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牧。另有河东太守袁绍、南阳太守袁术、山阳太守袁遗、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合肥侯相胡毋班。
  各自交头接耳,表情各异。不时扫过舍内群雄,目光闪烁。
  “拜见少府。”待张俭入内,众人纷纷起身行礼。
  张俭贵为九卿,又是衣带诏发起人,自当居于主座。
  “诸君请坐。”环视众人,张俭风轻云淡,名士风流。
  “谢少府。”众人各自落座。
  须臾,待众人坐定。张俭言道:“先前,老夫暗托后将军,联络诸君,共谋大事。今群雄齐聚,寒舍增辉。诸君当知:今,天子年幼,贤王辅政。然何董二戚不除,待蓟王归国,必起党争。洛阳兵乱,接二连三。旧恨未灭,又添新仇。窃以为,前大将军何进之祸,当引以为鉴。”
  见与会众人纷纷点头。董卓起身言道:“传闻,太后欲立何苗为大将军。待蓟王就藩,便由其续掌天下权柄。”
  众人各自摇头。
  便有河内太守王匡,拍案而起:“此人素不于其兄一心。生性怯懦,碌碌无为。无用之辈,焉能窃居高位。”
  王匡本是大将军何进府掾。先前随大将军何进攻打南北二宫,恨何苗未曾出力。乃至功亏一篑。累何进丧命,更殃及池鱼。
  见众人乱声应和。袁绍亦起身言道:“关东不定,天下难安。今,关东大地,群盗蜂起,坞堡林立。更有宗室,趁乱夺权。欲兴前汉七国之乱。蓟国大汉一藩。为天下表率。百官所食汉禄,今已换为蓟钱。‘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故天下皆言,宗贼之害。却无人敢在蓟王当面,言宗王之祸。”
  环视堂内一干人等,袁绍并立二指,掷地有声:“此二宗,乃心腹大患也。”
  南阳太守袁术,趁机助拳:“宗王之祸,尤甚宗贼。”
  略作思量,曹操便会其意。二袁之言,乃为转移视听,行祸水东引。
  “徐豫七国,便如本初所言。”豫州牧孙坚言道。
  “冀州六国,亦如此例。”后将军董卓亦言道:“今勃海王(王美人贵子)虽年幼,待元服就藩,当与六国同气连枝,亦成七国之害。”
  “大河南北,各有七国。”山阳太守袁遗,起身言道:“若趁乱兴兵,代汉而立。再无我等家门老小,立锥之地。”言下之意,众皆心领神会。一旦诸侯并起,逐鹿中原。首当其中,便是攻破豪强大姓坞堡,尽取辎重粮草,并强征青壮入伍。如此以战养战,鲸吞蚕食。大汉十三州,遂被汉室宗王瓜分。
  只因“代汉者,乃宗王也”。
  不得不说。于吉解谶之语,看似奉承蓟王。实则亦将矛头,指向天下诸侯。
  亦如前言。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正因两汉持续削藩,国主困守王宫,吃喝玩乐,坐享太平之君,再无大志。稍有争权,便遭千夫所指。上至朝堂,下至地方。争相检举。更有黄门内宦,推波助澜。如前勃海王刘悝,满门遇害。
  故豪强大姓,才有生存之机。
  试想,若各诸侯国主,大肆兴兵,假讨逆为名,抄掠周遭豪强坞堡,尽取资用。如此滚雪球般,不断壮大。待兵精粮足,国国之间,合纵连横,大汉遂成东周战国矣!
  那时。洛阳少帝,便如周天子。不过是名义之君。朝廷亦成摆设,再无号令天下之权。
  故对猢狲而言。切不可令猛虎,饱食酣睡,养精蓄锐。否则葬身虎口,不过时间早晚。若坐视何、董二戚相争。朝政日非,自顾不暇。待关东宗王,趁机兴起,吞田并土,壮大己身。名门豪右,再无翻身之机。
  党人,多出名门。今黄门势弱,不足为患。只需扫清贵戚,令党人执掌大汉朝堂。如此自上而下,再续削藩国策。抑制诸侯,扶植名门。与会众人,方有一线生机。
  此,才是《衣带诏》,一呼百应之根结所在。一言蔽之。熙熙攘攘,利来利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无利不起早,富贵险中求。
  见时机已到,张俭遂起身言道:“关东纷乱不休。各方‘虎视耽耽,其欲逐逐’。我辈宜当力挽狂澜。焉能坐视大乱将兴,社稷无存。”
  “少府所言,字字珠玑。”董卓抱拳响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