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1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0/2006

  “公车折轴,不及弃缰。被惊马拖入野泽,溺毙。”阎行答曰。
  “纵马疾驰,何其急也。”贾诩意味深长:“如此,我主无后患矣。”
  阎行又道:“洛阳令遣人来问,守丞后事,该当如何。”
  “安车运回,风光大葬。”贾诩无喜无悲:“既出主公一脉,自当葬入宗祠。至于身前之名,不提也罢。”
  “喏。”阎行依令行事。
  “主公既已放其离去,因何落水溺毙。”荀攸言道:“此事蹊跷。”
  田丰亦道:“主公磊落,必不会暗中行事。”
  “凡主公家事,我等宜当谨言慎行。”贾诩话锋一转:“窃以为。能令刘平,死得其所。普天之下,唯一人耳。”
  “右国令女。”沮授一声慨叹。
  “正是。”贾诩言道:“先前,右国令女擅离林虑山,星夜赴京。然却难觅行踪。门下游缴,更无一上报。何也?”
  荀攸叹道:“必是主公,有令在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然也。”贾诩轻轻颔首。
  “传闻,右国令女与王妃,一明一暗。与主公自幼相伴。情义之重,不可估量也。”刘备少年之事,荀攸亦有耳闻。
  言及此处。田丰忽问:“中丞先前献‘以退为进’之计。可是欲退避三舍,作壁上观。”
  “然也。”贾诩冷笑:“‘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俗谓‘两虎相争,必有死伤’是也。我等随主公,暂避锋芒。且看何董,二戚相争。”
  “若如此,三宫鼎足之势危矣。”田丰言道。
  “诚如元皓所言。今汉气数已尽,与其等少帝禅让,不如主公亲手取之。”贾诩眸中厉色一闪:“想当初,先帝在时。主公入宫赴宴,却无端身受红丸之毒,险些丧命。时,诩便指天立誓,断不会再令主公有失。不料主公入朝辅政,不足半载,又险遭不测。诩,窃以为。只因我主忠义两全,恪守臣节。对三宫并少帝,一退再退。一让再让。乃至一干人等,得寸进尺。终有今日之害。当如何破?”
  环顾众人,贾诩自问自答:“唯有我主问鼎天下。无人再令我主北面称臣。”
  田丰轻轻颔首:“中丞与我,不谋而合。”
  “哦?”贾诩一愣:“元皓亦如此想。”
  “正是。”田丰大义凛然:“自代掌尚书台。每日所见,各地公文,字里行间,触目惊心。民生凋敝,州郡残破。大汉十三州,竟有半数困顿如斯。若无明主力挽狂澜,社稷倾覆,不过旦夕之间。朝堂亦是如此。主公在时,各自相安。主公不在,必起争端。主公早有言在先,辅政只满五载。五载之后,又当如何?故,长痛不如短痛。若待病入膏肓,神医难救。”
  “元皓字字珠玑。”贾诩叹道:“善待天下,便是大义。”
  “窃以为,朝堂再乱,也不过京畿之内,八关之地。”沮授言道:“只需将蓟国之法,放之四海而皆准。主公问鼎天下,水到渠成。”
  “公予此言大善。”贾诩笑道:“速与函陵令交接,不日便回。”
  “好。”众人异口同声。
  西园,长乐宫,长秋殿。
  闻太后回宫,何苗急来拜见。
  帘内何后,目光呆滞。失魂落魄,一改先前颐指气使。
  “太后?”久不闻其言,何苗试着轻唤。
  “何事?”何苗之前哭诉,太后竟置若罔闻。未有一字入耳。
  “臣,被人构陷,暗遣营中胡骑,半道截杀董骠骑……”何苗又说一遍。
  “蓟王不在了。”何后忽道。
  何苗大惊:“请太后明示。”
  似也被这句无心之言惊动。何后猛然回神:“今早,蓟王为族兄刘平所害,昏睡不醒。症状与,与史道人,如出一辙。依你之见,还能回魂否?”
  初知惊天内情。何苗如遭雷击。浑身颤栗,一时竟口不能言。
  少顷才稍有好转。长出一口浊气,何苗斟酌言道:“史子眇,至今未醒。若非贪慕宫俸,家人早弃之不顾。草草掩埋了事。”
  何后强压惊惧,稳住心神:“若,蓟王亦如此这般。该当如何。”
  “若蓟王长睡不醒,朝中再无掣肘。董重必以此为口食,寻机起兵。剿灭臣满门家小。”何苗切齿言道。
  “朕,亦如此想。”本以为胜券在握,不料一夜之间,形势陡转。董重手握重兵,虎视眈眈。先前忌惮蓟王虎威,不敢轻举妄动。今蓟王不告而别,不出三日,洛阳皆知。生死关头,何后终于找回往日机辨:“不出三月,必起纷争。何车骑,能自保否?”
  “回禀太后,若结好并州牧董卓、豫州牧孙坚,并手握洛阳八关之左中郎将吕布。臣,当有一战之力。”
  “董卓、孙坚、吕布。”何后轻轻颔首:“朕,替你笼络。何车骑,当尽早拿下北军。将一万胡骑,迁入北军大营。”
  “回禀太后,洛阳城内,寸土寸金。北军大营,捉襟见肘,如何能纳一万兵马。先前,臣暗中买下西郭苑囿,假建别馆为名,于园内,加紧督造行营。不日当可一用。”
  “甚好。”何后难得一笑:“袁绍、袁术、曹操等,一众旧交,亦需笼络。须知,当今天子,乃朕之长子。麟子阿斗,又是嫡子。汝南袁氏,历经数帝,号称四世三公。若论富贵长久,非我何氏莫属。当如何择选,袁氏心知肚明。”
  “臣,敢不从命。”何苗领命而去。
  与此同时,永乐宫。
  “此事当真?”董太皇猛然起身。
  “千真万确。”董重又惊又怕,悲喜交加:“此时,三足踆乌已驶出阳渠水道。”
  “蓟王如何?”董太皇出人意料。
  “蓟王……”董重咬牙道:“生死未知。”
第157章
与汉同休
  闻此言,董太皇颓然落座:“大汉危矣。”
  “太皇勿扰。”董重胸中似有一团猛火延烧:“蓟王应运而生,岂能轻易辞世。然趁此良机,臣当一举铲除何氏。护我家门,坐享累世荣华富贵。与汉同休。”
  “依朕所料,何苗亦如此想。”董太皇心乱如麻。
  “此是必然。俗谓‘先下手为强’。若坐等何苗引军来攻,吾门危矣。”董重言道。
  “如此,董骠骑且先行准备。上巳遇袭,一干人等,断不可轻饶。”董太皇强打精神:“此便唤做‘出师有名’。”
  “臣,谨记。”董骠骑拜退。
  待殿中空无一人,忽闻帘后低泣:“这可如何是好。”
  三日后。
  辅汉幕府中丞贾诩,代主上表。称,因蓟王“身患隐疾”,归国静养,请辞“录尚书事”。
  少帝大惊。急诏贾诩入宫,当面询问。这才知晓,三日前,蓟王并蓟王妃,已乘三足踆乌,返回蓟国。
  蓟王行事,面面俱到。事出必有因。少帝再三询问,贾诩遂将蓟王遇刺之事相告:先是西王母派上元夫人,假扮西园宫妃,施以“点石成金术”;后遇太平青领道徒,假扮国邸属吏,以运送鱼鲜为名,乘蓟国公车升船,暗施“坐忘大通术”,重创蓟王灵台。
  少帝少称“史侯”,自幼长于道人史子眇家中。耳濡目染,道听途说。对仙门诸多禁术,虽一知半解,却耳熟能详。
  突闻“点石成金”、“坐忘大通”,少帝面色惨白,浑身颤栗,不能自已。其术之霸烈,显然心知肚明。
  唯一忧心,蓟王能醒否?
  少帝传诏千秋观内高人,当面询问。
  各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言蔽之,寻常人等,若被连施二术,九死一生。然,蓟王麒麟圣体,吉人自有天相。或有转机,亦未可知。
  总归是,语焉不详。
  俗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帝之所以如此在意蓟王生死。只因乃蓟王力排众议,才将少帝扶上大位。今蓟王生死未卜,朝中再无人鼎力相助,二戚相争,风雨飘摇。如何还能稳坐大位。
  七日后。蓟王离朝就国,朝野皆知。
  蓟王威信天下,便是对数百万流徙羌人,亦从未食言。说好辅政满五载,因何上洛不及半载,便不告而别。
  更加,悉知当日蓟王族兄,守丞刘平,车毁人亡。更有青领道徒,假扮国邸属吏,乘采买马车,升上船宫。稍后,又全身而退。污衣派乌角先生,四海令左慈,遂下“必杀令”。追剿青领道徒。
  将诸多线索合并。当日之事,跃然纸上。
  这群“太平妖道”,必是先伏杀守丞,抢夺印信,乔装国邸属吏,升上船宫。对蓟王暗施妖术,得手后,又逃之夭夭。
  乃至蓟王,灵台受创,昏睡不醒。
  为何要害蓟王。试想,太平道因谁而灭。何必多此一问。
  如此推论,合情合理。故众人无不信以为真。洛阳城,一时愁云惨雾,风声鹤唳。
  平乐观,后院精舍。
  党魁张俭,悠悠转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0/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