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34/2006

  换言之。此中记忆,皆曾发生,亦真实存在。
  先前不知,今日已知。
  只不过,还不及梳理。
  而双手剑击,终得圆满。后世称“顾应法”。
  “卞庄子之‘纷击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主之‘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五家之剑有传。”——《阵纪》。
  何为顾应?
  所谓东走西顾,左右呼应。显然。唯有双剑,方可顾应。如此亦可佐证,后有说书人,言刘备使双股剑,绝非浪得虚名。只不过,比起史上刘先主,当世刘三墩,剑击大成。天下难逢敌手。
  吃饱喝足。刘备前往西宫增城殿,拜见太妃。义太妃、义父、义弟,皆闻讯入宫。赶来与刘备相见。
  义兄弟相见。若不是被关羽拦着,张飞早哭成泪人。
  自归国。关羽、张飞、太史慈、黄叙,结伴往来宫中内外,探视兄长。蓟王能醒,四人亦功不可没。
  三位义父,亦老怀大慰。二弟关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随子迁入蓟国安居。已有多年。三弟张飞父张扈,字叔广。人称张屠,乃涿县豪强。少时,曾欲聘娶刘备寡母。后羞于见面,不愿迁来蓟国。其后母亲以范氏族女配之。这才尽释前嫌,携夫人入宫拜见。
  母亲垂帘监国。家中内外,长幼和睦,尊卑有序。为国人所称道。
  然礼不可废。义太妃只二人。王傅只一人。二位义父,并无受封。
  便在此时,忽闻宫门外,陈纪兄弟涕泪来报。少师陈寔,寿终正寝,一命呜呼。
  刘备等人,急忙出宫相见。
  “陈师,何时仙逝?”刘备问道。
  “便在片刻之前。”长兄陈纪,伏地答曰:“闻王上已醒,便含笑九泉。”
  “唉……”刘备仰天长叹:“先生去矣。”
  光熹二年(187年)六月丙子(十三)日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文范先生”。遗命葬于临乡城外,紫渊王子馆。致悼会葬者三万余人,车数千乘。披麻戴孝执子孙礼者以千计。
  蓟少师蔡邕撰碑铭,蓟王亲致悼词:“陈君文范先生,行成于前,声施于后,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存晦殁号,不两宜乎。”
  长子陈纪,遭父丧,哀痛欧血。蓟王命人,绘象百城,以励风俗。并于陵前,下诏:“国难当头,时不我与。虽逢国殇,当夺情处之。博士祭酒等,家门诸子,皆奉国守孝,不去官职。”
  “臣等,遵命。”陈纪等,涕泪下拜。
  “奉国守孝”遂成典故。后为大汉名臣,历代沿袭。
  生死交替,本是人之常情。然得闻蓟王已醒,陈寔含笑九泉。亦成君臣佳话。
  恨不能如文范先生。乃成历代大儒求之而不可得。
  蓟王醒必有时。正如蓟王言而有信。
  洛阳并关东二帝,喜忧参半。
  不等文范先生出殡。巫山神女,不告而别。
  门人田圣,呈送随身香囊。言:神女无恙,云梦再会。
  时,巫山神女,幻化成九天玄女,与蓟王灵神合一,遂成旷世绝响。蓟王毕生,念念不忘。只需入梦,便会与玄女,九天相聚。
  巫山云雨术的最高境界,便是无法割舍的精神羁绊。所谓神交,便是指此。便是楚王,骤失神女,亦“惆怅垂涕,求之至曙”。更何况长情如蓟王,怅然若失。
  梅雨时节,年下江南。赴云梦之会。遂成惯例。
  正如爱恨情仇,有加减之分。
  成长亦如此。是割舍,还是身背。见仁见智。时人多行舍断离。
  唯蓟王反其道而行。
  乃至和合之风盛行。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第003章
风潮不减
  鸡鸣时分,钟楼自鸣。
  钟声悠扬,满城闻响。
  为王妃掖好被角,蓟王抽身下榻。自往浴室,沐浴更衣。
  逢十日大朝会。比六百石及以上,百官列席。蓟国千里疆土,四百城邑。千万国民。乃桓帝时五分之一人口。时至今日,大汉十三州,远不及三千万口。单蓟国人口,几为大汉半数。若以人口计,蓟国横亘幽冀,号称半壁江山亦不为过。
  能入合欢殿浴室,皆蓟王近身之御。函园三百御姬,天光三殿美人,外加蓟王妃嫔。一般宫人禁入。尤其自被麻姑盗采精元后,太妃更严令禁止。谨防为母凭子贵,不择手段。
  蓟王大梦初醒。不敢有丝毫怠慢。乃由函园贵人领函园美人,亲自侍浴。昏睡三月余,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唯推陈出新,方不至积欲伤身。
  撑霆裂月,扫穴犁庭。手足并用,口口相传。非亚马逊不能相持。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神清气爽,入无极殿用膳。诸妃早起,起身相迎。
  刘备含笑示意。马氏、杜氏、邹氏,身怀六甲。命其安坐,万勿轻动。宫中婴儿大潮已过。瑶光贵人马氏,并杜、邹二美人,乃时下为数不多,孕身新妇。正如蓟国三百城邑,已稳步突破四百大关。蓟王子嗣,亦向四百徐徐迫近。
  无妨。不算江表十港。及诸多海外荒洲。便是蓟国四百城港,便足可分封。更何况还有西域都护百城。陇右五百牢城。如前所说,蓟王先前趁设四方都护,将陇右牢城治权,皆划归辅汉幕府。即便流徙期满,治权亦不变更。凉州牧阎忠,只牧守西州汉人。余下羌氐诸胡,皆为辅汉幕府所辖。由幕丞贾诩等人分管。
  官寺所在地,乃洛阳东郭殖货里,辅汉大将军幕府。幕僚又身兼宫职。上巳节后,皆随蓟王迁回国中。所谓“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内外法同,不宜偏私。
  朝会时,幕僚与朝臣并列。
  再加左右侧席,门下属吏并少府女官。灵辉大殿内,人才济济。所幸营造王城时,横竖一里,齐聚一堂,亦未显挤。
  蓟王临朝,百官心安。
  先朝后国,先国后家。先议幕府,再理国政。
  “四方都护既开,洛阳乃天下之中,幕府不宜轻动。然论水运之便,无出蓟国之右。宜当在国中,择址另建别馆,为幕府所用。”蓟王遂看向左国令黄承彦:“国令可有合适之选。”
  黄承彦起身奏对:“禀主公,蓟国渠千里流金,四季不冻。即便泉州冰封,无法入巨马水路,亦可经由金州港等,不冻港往来蓟国。尤其对漠北、岭南、东瀛三府而言,远比洛阳更为便利。臣,窃以为,宜当在王都,择址兴建辅汉幕府。洛阳仍可作为大将军府邸。”
  蓟王心领神会:“换言之,辅汉大将军府邸与辅汉幕府分离。”
  “主公明见。”黄承彦再拜。
  “如此,当择于何地。”蓟王又问。
  “且取图来。”黄承彦冲将作令苏伯言道。
  须臾,王都微缩模型图,被将作寺属吏,拼凑成形。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栩栩如生。便是路上行人,亦似模似样。足见匠心。
  “王宫北门外御道,右侧为门下署官寺,左侧乃二位国相府邸。可在门下署旁,与左相府隔街相对处,改建辅汉幕府。”黄承彦已有计较。
  “此乃国宾馆。”左相崔钧言道:“若另作他用,迎宾又当如何。”
  “回国相。”黄承彦答曰:“国宾馆多为四方使节入住。今泉州大使馆、南港十夷王邸,皆有广厦千间。足可容纳。西域诸国探亲使,长安城中五十五国邸,亦足够所需。北疆来人,另有楼桑蕃邸可用。便是门下署寺,亦有鸾栖馆。国宾馆,落成已久,却多空置。今只需稍加修造,便可为幕府所用。”
  诚如左国令所言,国宾馆多数空置。乌桓、鲜卑来使,喜居楼桑蕃邸。西域来使,则入长安五十五国邸。岭南来客,有南港十夷王邸。东瀛遣使,自入泉州大使馆。
  蓟国水陆通达。一日来回。
  自无需拥挤城下。
  蓟王欣然点头:“如此,便将国宾馆,改造成辅汉幕府。”
  “遵命。”
  刘备又道:“楼桑蕃邸、南港十夷王邸、长安五十五国邸,统称国宾馆。划归少府所辖。”蓟国无大鸿胪,王家诸事,皆为南宫少府管辖。泉州大使馆,则仍由左相管辖。
  “喏。”群臣并无异议。
  “泉州大使馆,宜当整修扩建。用于安置四方使节。”蓟王又道:“江表十港所立海外荒洲,皆有大汉一州之地。只需迁民圩田,向化岛夷。不出数代,皆为富庶之地。筑紫岛临近倭国列岛,亦循此例。凡使者往来,皆入泉州大使馆。”
  “喏。”蓟国家大业大,如今又领护四大都护府。不断增筑,扩大接待规模,亦是国之常理。蓟国赋税,海外来钱,年年激增。足见利大。
  港口常有一夜暴富之传闻。甚至有“遍地黄金无人拾”之说。
  想想也是。对于尚未开化的莽荒文明而言。黄金、珠玉等奢侈品,远不及一捧粟、一块肉来得实惠。
  重重利好,助推大航海风潮不减。随海市等船队,南下荒洲,俗称“拓荒之旅”。
  内外无战事。种田营城,皆大利机关。凡家中青壮,有通水性者。多泛舟海外。虽如候鸟,四时而归。然人来人往,荒洲港津,从不断人手。筑路营城,造港通渠。待支渠四通,不断辐射内陆。许多岛夷,好奇之下,纷纷入港观瞻。得汉人善待,虽迁入城中栖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3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