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1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8/2006

  永乐宫。
  得左丰回禀,董太皇心中暗喜,大事成矣。却不动声色:“蓟王无小事。如此轻慢,恐遭非议。先前,朕敕封马氏滎阳君,令其风光大嫁。如今再赐婚尚书令女,岂能厚此薄彼。不日招安素入宫。朕当封其为‘淯阳君’。”
  董太皇全护之情,左丰感同身受:“尚书令生前贵为淯阳侯,食三千六百户。奈何身后无子嗣。今太皇敕封安素为‘淯阳君’,女承父爵。当为天下美谭。”
  见左丰颇为动情。董太皇心知时机已到:“不过是举手之恩。以己度人,只盼他日若身逢不测,蓟王能顾念旧情,善待董氏一门。”
  左丰言道:“太皇母仪天下,何来不测。”
  董太皇声透悲意:“少帝突然发难,囚禁当朝栋梁。尚不及冠,便独掌大权。若待羽翼丰满,必除之而后快。朕与窦太皇,即便不入暴室,亦禁宫中,俱以忧死。少令久奉禁中,焉能不知。”
  左丰伏地无言。
  董太皇言道:“既言及此处。朕,有一心腹密事相托。不知少令敢接否。”
  “可是王美人贵子。”左丰焉能不知。
  董太皇不置可否:“朕称之为‘逐鬼童子’。有二人,亲若兄弟。且唤来与少令相见。”
  董太皇行事,素来谨慎。左丰心领神会:“遵命。”
  少顷,便有二童子,鬼面入殿。
  先拜太皇,再除假面。
  董太皇语透深意:“少令奉命行走禁中内外,侍奉先帝左右。不妨细看。”
  俗谓“龙生龙,凤生凤”。终归谁的孩子像谁。左丰对先帝并王美人之相貌,记忆犹新。二子孰是孰非。谁真谁假。何人是真龙之子,如何能瞒过黄门少令。
  心知,兹事体大。左丰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神。这便伏地告罪,仰头细观二子容貌。
  少顷,左丰伏地叩首,浑身颤栗。
  命二童子复戴鬼面,悄然退下。
  董太皇言道:“少令知否?”
  “奴婢,奴婢。”左丰五体投地:“已,已尽知也。”
  “朕若遭不测。还望少令……”
  “太皇在上。奴婢纵粉身碎骨,亦保贵子并太皇周全。”左丰毕竟年少。受此一激,心血上涌。为主尽忠,自当义不容辞。
  “甚好。”董太皇亦不禁泪流:“洛阳非久留之地。故朕欲假赐婚尚书令养女,携董侯一同投奔蓟国。奈何,心忧史侯事后迁怒,夷董氏三族。故,投鼠忌器。”
  “原来如此。”左丰这才醒悟,送嫁蓟国本就是董太皇所欲,先前所谓请蓟王上洛,不过是诈言:“奴婢掌管二宫黄门。自可进出北寺诏狱。若救董骠骑一人易。然家小皆禁锢在骠骑府中。如之奈何。”
  “骠骑府中家小,朕另有计较。唯黄门北寺狱,非少令莫属。”董太皇言道。
  “奴婢,定不辱命。”左丰掷地有声。
  “得少令相助,朕死里逃生矣。”董太皇终是安心。
  所谓“做戏做全套”。
  待黄门令自去。董太皇又命永乐太仆封谞,亲往玉堂殿传话。力争蓟王上洛大婚。少帝焉能令其如愿。虽言辞婉拒,然心意已决,断难转圜。
  封谞无功而返。
  却不料少帝此举,正中董太皇下怀。
  董太皇所谋,便是假赐婚为名,暗中潜逃出宫。携《起居遗诏》,远遁蓟国。行废长立幼,另立董侯为帝。
  永安上寿,王美人毒发暴毙。幼子刘协,为董太皇抚养,举止端庄,时称“董侯”。
  自合肥侯南阳自立。董太皇亦悄然变更称呼。称少帝为“史侯”,称新帝为“合肥侯”。可见,内心已将少帝与新帝,等量齐观。皆是“侯”而非“皇”。甚至不如“王”。
  “速传蓟王门下主记入宫,商讨赐婚事宜。”董太皇又道:“传语史侯,移驾永乐宫,共商蓟王婚事。”
  “喏。”便有心腹中大夫,奉命出殿。先前已被人暗中摄魂,早无秘密可言。此去玉堂殿传话,自当安全无虞。即便再施奇术,亦问不出所以然。毕竟,董太皇全盘谋划,唯天知地知自知。
  少帝得报,冷然一笑:“太皇兴师动众,势要满城皆知,以壮大声势。所图,便是要蓟王上洛。”
  偷看少帝脸色,史夫人言道:“陛下圣明。二戚被俘,三宫失势。能救董太皇于水火,普天之下,唯有蓟王。故才重施一石二鸟美人计。欲请蓟王,入京辅政。那时,非但三宫无虞,二戚亦可重见天日。然陛下,该如何自处?”
  “阿母之意,朕已尽知。”少帝言道:“蓟王大梦初醒,宜需静养。断不可操劳。赐婚事小,安危事大。事急从权,便宜行事。”
  “好一个便宜行事。”史夫人娇笑。
  少帝亦得意洋洋。
第022章
其道大美
  所谓“事出有因”。
  自先帝始,朝堂屡次赐蓟王婚。尤以西域五十五国,五十六公主同嫁最为轰动。时人皆以为,乃是行一贯羁縻和亲之策。亦有人言,乃帝王美人计。蓟王年少多金,风流倜傥。夜夜笙歌,必然子嗣众多。试想,蓟国便有千里之土,亦不足宰割。
  此乃家国层面之上的利益布局。至于个人得失,实不足为计。
  然“其道可以大美兴,而难以算计举也。是故‘日计之不足,而岁计之有余’。”便是所谓积少成多。
  故若将朝廷屡次赐婚,皆视作美人心计,也不尽然。
  但不可否认,皆是利益使然。
  自和亲三郡乌桓,塞外鲜卑,漠北高车,西域五十六公主,东瀛列岛女王,岭南十夷王女,及诸夏仙门。到并开四方都护,利益之“大美兴”,而“难以算计举也”。便是蓟王“和合之道”也。
  更何况抛开背后利益不谈。蓟王麒麟霸体,一角戴肉。玉树临风,英姿勃发。翩翩浊世佳公子。年少多金,长情厮守。自是佳偶天成。
  嫁是不嫁?
  唯一缺憾,后宫胡女盛行。于是“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故,之后朝堂再行赐婚,多为汉家女。窦氏、何氏、马氏、邹氏、杜氏。再加安氏、冯氏。一脉相承。
  纳诸夏女仙,乃蓟王求长生也。
  先前滎阳君马氏出嫁,便得董太皇赐婚。如今安氏封淯阳君,许配蓟王。亦出董太皇金口御赐。
  蓟王无难事。朝野上下,无人拦住。
  少帝亦欣然允之。唯一冲突,便是迎亲还是送嫁。
  董太皇坚持蓟王迎亲洛阳。只因安氏乃大长秋兼领尚书令,大宦官曹节养女。不可等闲视之。
  然少帝力排众议,送嫁函园。再由门下主记蒋干,送回蓟国。至于汤沐邑淯阳,位于南阳郡内。南距宛城六十里。新帝得闻,亦欣然予之。
  稍后,便有洛阳子钱十家,遣人交割汤沐邑。
  封君列候,质押食邑,获以巨利。早已不是秘密。“城上金乌,河间姹女”,亦风传洛阳内外。换言之,洛阳子钱十家,背后金主乃天家帝后。先帝并永乐董太皇,卖官鬻爵,敛财无数。暗中授予子钱家,贳贷封君列候,许以重利。亦是人之常情。
  甚至有封君列候,感激涕零。得救于水火之中也。
  合肥侯亦苦于朝廷“草创”,缺斤短两,无钱可用。于是趁机与金市子钱家相商。淯阳君汤沐邑,位于南阳。质金不可只分洛阳。
  子钱家无有异议。遂将五千万贳金,一分成二。董太皇并新帝,各取其一。再各出少许,充作嫁资,陪嫁安氏便可。贳金只此一次。余下封邑年年收益分成,则尽归安氏所用。
  如此,皆大欢喜。
  新帝急忙修造南阳雄关不提。
  永乐宫。
  董太皇并窦太皇,端坐帘后。少帝正襟危坐殿中。
  蓟王门下主记,九江名士蒋干,趋步入内,大礼参拜:“下臣蒋干,叩见太皇,叩见陛下。”
  “主记免礼。”少帝和颜悦色:“赐座。”
  “谢陛下。”蒋干再拜落座。
  见蒋干颇有仪容,儒雅风度。少帝见之甚喜:“不愧是蓟王门下。”
  “陛下谬赞。”蒋干谦逊作答:“下臣不过茸尔小吏。略有薄名,幸为陛下所知。实不值一提。”
  少帝欣然点头,这便言道:“今日相见,乃为尚书令养女,许配蓟王。太皇本欲请蓟王上洛迎亲。然虑及蓟王大梦初醒,不宜擅动。故退而求其次,欲送嫁函园,继由主记送嫁入国中。不知可否?”
  “陛下所言,无有不妥。”蒋干肃容下拜:“下臣代我主,叩谢天恩。”
  “如此甚好。”少帝终于暗自松气。话说,若蓟王执意上京,少帝亦无可阻拦。唯有听之任之。然,此乃权臣之行事,料想,蓟王必不会一意孤行。
  见蓟王确无上洛之心。帘后董太皇这便言道:“既如此,便行送嫁之礼。”
  送嫁又称“送亲”。两汉和亲匈奴,多行送亲。策封宗室或宫女为公主,遣正副二“送亲使”,持节,组庞大送亲使团,浩浩荡荡,奔赴塞外。
  其中最著名,便是昭君出塞。后世还有文成公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8/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