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1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1/2006

  三宫帝后,自当欣然允之。以示清白居心。
  函园遗芳里。曹节别馆。
  左中郎将吕布携礼登门,与安素话别。
  “此去蓟国,千里之遥。贤妹保重。”吕布与安素,兄妹相称。足见反·美人计成矣。
  “此去无惊无险,兄长无需担心。”安素笑答。
  “朝中风闻,《起居遗诏》已入蓟王之手。遗诏言及‘父死子继’,乃补‘兄终弟及’。”吕布言道:“先帝早有远谋。若合肥侯不堪大任,则由先帝二子继承大位。至于究竟是‘立长’还是‘立贤’,唯蓟王得知。群臣窃以为……”
  “如何?”见吕布欲言又止,安素笑问。
  “窃以为,遗诏所言,乃行废长立幼。”吕布言道。
  “百官多虑。”安素正色道:“蓟王必不会奉此诏。”
  “何以见得。”
  见吕布显然奉命而来,安素亦未说破,这便答曰:“疏不间亲,卑不谋尊。正如《废帝诏书》事后存疑。事已至此,焉知《起居遗诏》是真?”
第026章
再无归期
  “是真是伪,皆看蓟王如何决断。”吕布言道。
  安素欣然点头:“兄长所言极是。窃以为,有合肥侯自立在先。若再行废立之事,必令天下哗然。岂能一而再,冒天下之大不韪。长此以往,人臣废立君王,相沿成劣习。乃至纲常不继,朝政无存。无君无父,亦非蓟王所愿。”
  安素果知蓟王心忧。
  蓟王不怕冒天下之大不韪。只怕首开先河,乃至相沿成习。后世权臣,纷纷仿效。稍有不如意,便轻言废帝。久而久之,将九五之尊,视如无物。将帝位传承,视若儿戏。失去了礼法赋予的无上权威,整个封建秩序,由上而下,轰然崩塌。其后果,不堪设想。
  封建秩序,是封建时代,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其表征为“天授皇权”,金字塔式的上层建筑。若上层建筑崩塌,生产关系及利益链条(输送),随之崩溃。再无法匹配生产力。累及整个封建时代的倒退。生产力随之骤降,必然导致剩余产出(价值)的日益匮乏。
  首当其冲,人多粥少,三餐不继。饥寒起盗心。于是天下揭竿,群盗蜂起。杀丁减口,诸侯混战。内乱无休,必生外患。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之下。最后便是整个文明的劣化,甚至灭绝。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与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便唤做“秩序”。
  打破秩序,必然打破原有生产关系。就时下而言,正有二股新兴势力,蠢蠢欲动。各自孕育着有别以往的新型生产关系。或称之为“新秩序”。
  首当其冲,乃是以蓟国为代表的《圩田制》。其次,便是以豪强大姓为代表的《垄断制》。
  《圩田制》,产生新的上层建筑称之为“爵民”。《垄断制》,产生的上层新建筑称之为“门阀”。
  若化繁为简,单就“人口等同于生产力”的封建时代而言。
  门阀显然有悖于生产力的发展(无法最大程度发挥人口的优势)。其产生,意味着封建时代的倒退。因为被大量豢养的人口,及过度集中的土地,再无法相互匹配。
  这一点,毋庸置疑。
  于是从生产力的角度而言,自汉以后,华夏封建文明,便一直在退化。
  汉化、胡化,反复交替上演。实质而言,皆是重构封建生产关系的尝试。其过程,当真惨不忍睹。
  无论如何。提高和发展生产力,皆是历代皇朝,当务之急。
  一言蔽之,“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简而言之,得食一日三餐,无人愿提头造反。
  言归正传。
  萧规曹随,上行下效。蓟王威信天下,众望所归。一举一动,众目睽睽。若只求个人利益,何须改名刘备。闷声发大财,岂不更好。
  『没有历史的担当,何必做时代的弄潮儿』。
  闻安素一席话,吕布豁然开朗。自回宫复命不提。
  安素送别吕布,亦出家门。入白马寺,与高僧康巨相见。商讨护送事宜。
  话说,永平十一年(68年),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至此,凡高僧入汉,皆奔此来。白马寺有华夏佛教“祖庭”及“释源”之称,足见一斑。自建成之日起,便是华夏仙门“眼中钉,肉中刺”。乃至灵帝专修四百尺千秋观,以为平衡之策。
  安素名义上,乃安世高之女。不知不觉间,成佛门代言。嫁入蓟王家,于佛亦大有裨益。不求蓟王皈依我佛。只需潜移默化,结好中夏新主,亦是立足东土,长远之谋。
  诸夏仙门,又何尝不是如此。利益利益,先利而后益。
  南宫,玉堂殿。
  闻董太皇赐婚蓟王。以党魁为首,党人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上疏一日案满。
  少帝逐个翻阅,心情极佳。
  奈何事关蓟王,少帝反下诏训诫,不可无端构陷宗室重臣。党魁坦然受之。
  君臣之间,一唱一和。关系更进一步。正如先前张让、赵忠,二书朱雀阙。为少帝鸣不平。少帝又岂能心中无觉。
  “众人拾柴火焰高”。若能将党人收为己用。帝位倍加稳固。
  “陛下,夜已深,且安寝。”史夫人劝道。
  “也好。”少帝放下书卷,随口问道:“宫中可有不轨。”
  “未有不轨。”史夫人答曰:“蓟王婚期在即,自无人滋事。陛下安心。”
  “确是如此。”少帝轻轻颔首,跟着话锋一转:“命卫将军严守宫闱,切莫有失。”
  “妾,谨记。”史夫人柔声答曰。
  洛阳八关之内,只需蓟王无废立之意,少帝自当稳坐大位。
  三日后便是送嫁之期。
  世人皆以为,董太皇卖官鬻爵,自纳金钱,盈满堂室。实则不然。何进攻打二宫时,何府死士火烧永乐宫。熊熊烈火,熔金化铜。铜钱成铜砣。悉数凿运钱堡,兑换成四出五铢,存入赀库。永乐宫虽关门闭户,却早已十室九空。董太皇弃之不惜。
  饶是如此。累日来,亦不时挑灯巡视各殿。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
  本以为当终老于此。岂料变生肘腋,不得不出宫辟祸。河间旧宅,已毁于王芬之乱。此去投奔蓟王,当如何自处。蓟王又如何以待。董太皇一时心乱如麻。
  见董太皇久久不语。
  永乐太仆封谞,身后进言道:“董侯贵为勃海王。传闻蓟王早在数年前,便命人重修勃海王宫。勃海相徐璆,亦有贤名。事若不济,暂居勃海王宫,终归有所依。”
  “朕,亦如此想。”董太皇一声叹息:“并非不舍洛阳富贵。只是来去间,已悠悠二十载。老将至矣。‘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cuī)’。岁月一去,不复返矣。”
  闻此言,封谞竟不由拭泪。以己度人,封谞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日中天十常侍,如今硕果仅存。只剩四人。老将至矣。待随太皇北上,恐再无归期。
  便在此时,忽闻太皇言道:“若江山终归于蓟。此去河北,是福是祸,犹未可知也。”
  封谞拭泪言道:“蓟王并无二心。太皇当可安心。”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董太皇深长意味。
第027章
托妻寄子
  蓟王无小事。
  一年之中,董太皇二赐其婚。大汉一藩,足见一斑。洛阳人氏,对马氏、杜氏、邹氏,出身来历,如数家珍。对安素、冯氏,姨甥二人,亦耳熟能详。冯氏少有国色。其父取名“丽”,待长成,自更名为“嫽”。
  前有冯嫽,为解忧公主侍女。武帝时,随公主和亲乌孙,力保西域。女中豪杰,青史留名:“冯嫽能史书,习事,尝持汉书为公主使,行赏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
  安素常女扮男装,旁人多未见其真面目。料想,自有绝世容貌。
  否则,如何能与蓟王相配。
  曹节所设身后之谋,于国于家,皆有大利。曹冲、冯芳等,幸与蓟王沾亲带故。从此一帆风顺。进退自如,后顾无忧。
  退一万步说,即便朝臣做不得,避入函园,坐享民爵,领食岁俸,亦得半生逍遥。
  《蓟法》:
  美人,银印青绶,食千石家俸;家中父(或)兄,授民爵十三等之中更,岁俸六百五十石,授田八十顷,授地八十宅。
  贵人,金章紫绶,初食二千石家俸;家中父(或)兄,授民爵十五等之少上造,岁俸七百五十石,授田八十四顷,授地八十四宅。
  上庠令郑玄释法,父在授父,父不在则授长兄,无长兄则顺授其弟;无父及兄弟,则授从父,以此顺下,孤母入宫奉养。
  冯氏为美人,其父冯芳,配享中更爵。安素为贵人,从父曹冲,配享少上造爵。洛阳无良田,皆从蓟国数千万亩官田中分出。均以亩产六石计。
  汉初高祖定七等公大夫始为高爵,得享食邑。文帝后改以九等五大夫以上始为高爵,然其待遇,仅本家得免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1/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