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1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1/2006

  董卓曾领《衣带诏》,联络群雄。故凡有会面,皆由其主持:“陛下为息朝堂争斗,调名臣回京。我等当如何应对,方为上策。诸君且不吝赐教。”
  卫将军张济言道:“文官见不得我等‘窃居高位’,故群起来攻。言辞虽利,却难伤我等分毫。何必在意。”
  “不可大意。”董卓正色道:“有道是‘三人成市虎’。一众侍御史,累日无休,再三诋毁。若令陛下见疑,我等俱休矣。”
  “三位将军,各有多少人马。”吕布忽问。
  “领命出征前,不过数千兵马。”董卓答曰:“如今募得几何,尚不得而知。”
  “陛下何意?”吕布又问。言下之意,是否放三位将军麾下人马入京。
  “料想,多半如此。”董卓已猜出陛下心意。
  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陛下自除二戚兵权,将京畿数万兵马,揽至麾下。奈何关东群雄虎视眈眈,蓟王虎踞河北。陛下为求自保,自当广募雄兵,守备关隘。
  又奈何坐拥江山,不及半壁。财政捉襟见肘。朝堂百官,皆伸长脖颈,坐等蓟王献费。如何还有余力,招募兵马。
  调回三位宿将,不啻一着妙棋。如此不费一钱一粮,得数万精兵。若京畿之内,有十万兵马,何愁大事不定。
  “许,陛下另有所谋。”吕布又道。
  “奉先何不明言。”董卓忙问。
  “三位将军,久历沙场,乃军中宿将。陛下调回三路大军,未必没有讨伐关东之意。”
  “哦?”一语惊醒梦中人。董卓等人纷纷醒悟:“蓟王又当如何?”
  吕布言道:“传闻,蓟王已传书林邑,命其王负荆请罪。料想,林邑王必不肯轻易就范。那时,蓟王当传檄天下,攻伐不臣。待蓟王挥师南下,陛下许生收复关东之心。”
  “奉先言之有理。”卫将军张济,亦觉有理。
  “关东群雄,断不会坐以待毙。”董卓言道:“那时,必有一场恶战。”
  “正是我辈,建功立业之机也。”吕布傲然一笑。
  与会众将,皆有喜色。正如吕布所言,舌战不利,兵战亦不利乎!
  “先前,陛下遣太傅杨彪,太仆王允,持节抚慰山东。太傅先归。太仆顺下江左,远赴扬州。料想,必有所获。”张济言道。
  “许,荆州牧刘表,益州刺史刘焉,青州刺史刘岱,扬州刺史刘繇,徐州刺史陶谦。皆已为陛下所用。故才召回三位宿将,趁蓟王南下征伐林邑,四面合围,讨伐关东。”吕布又道。
  “许,正如奉先所料。”董卓一扫先前阴霾之气。只需大战在即,少帝断不会对武臣不利。正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天下反贼遍地,正值用人之际,少帝焉能自废爪牙。
  “西州可有足智多谋之士,能为我等出谋划策。”身处高位,董卓已知人才可贵。
  “我等只知捉刀厮杀,不懂运筹帷幄。”张济摇头。
  张济此言,却换来董卓一声长叹:“今日方知,蓟王一亿主簿,是何等便宜。”
  “贾李和优,何必多言。”众皆嗟叹。
  居延长城外道。
  西域都护府车队,日夜兼程,终抵雁门关外。
  验过都护府传证,关都尉这便勒令放行。李儒并戏志才,一去数载,今日始归。
  窗外山水,渐与关外迥异。
  李儒忽生慨叹:“眼看归国在即。不知为何,竟生怯意。”
  戏志才亦点头道:“不瞒文优,我亦有此感。我等随主公西征时,国尚初建。时至今日,临乡又是何等景象,恐非你我能料也。”
  “‘百闻不如一见’。”李儒憧憬之情,溢于言表:“当与主公,痛饮三杯。”
  “茶亦醉人何须酒,书自香来何须花。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吟成白雪心如素,闻尽梅花香自真。昔日浣纱今日恨,玉人如许愿相亲。繁华过处终是梦,薄酒一杯敬良人。”戏志才诵蓟王年少诗篇,亦多迫不及待:“便要与主公当面,表一表‘如素真心’。”
第040章
火云如烧
  五阮关前,门下主簿孙乾,已率队等候多时。
  五阮关,时下亦称“五原关”,“上谷关”。乃“内三关”之一。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有载,光武初,乌桓与匈奴连兵内犯。建武二十一年(45年),“遣伏波将军马援将三千骑出五阮关掩击之”。便是此关。
  五阮关,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关城依山傍水,两峰对峙。与四周山峰成天然屏障:“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一关雄踞于中,障群险于外。”
  时蓟王传檄天下,收服白波黑山残部。太行山中黑山老寨,遂为蓟国屯驻。前有黑山别帅杨凤,拜为蓟国黑山校尉。麾下五千勇健,自成一校。屯驻各处山砦,通渠修路,筑城圩田,四时操练,守备蓟国西境。与白波右校尉杨奉、白波左校尉韩暹,互为犄角。
  另有,护军右校尉兼领北平令许定,率许氏部曲,并护军右司马兼领北平尉彭脱,率麾下葛坡黄巾,驻守北平关城。居中接应。
  蓟国数万雄兵,扼太行八径,足可保西境平安。
  五阮关位置险要,虽为关都尉戍守,然距最近一处太行山砦,亦不过数里之遥。凡有异动,蓟国雄兵瞬息可至。协防雄关,以拒强敌。左右常山关(倒马关)、居庸关,亦如此例。正因如此,三关都尉与蓟国诸校私交甚笃。凡有所求,必有所应。
  知门下主簿孙乾,出迎西域重臣归国。关都尉岂敢怠慢。这便连夜清扫雄关内外,鸡鸣时关门大开,坚甲利兵,列队关前。关上关下,旌旗招展。
  日上三竿。忽见天边烟尘四起。又闻蹄声如雷。马蹄声中,避震板簧咯吱作响,宛如兵戈大作。稍后,赤鹿焰角、三足踆乌,旌旗蔽日,恰似火云逆升,烈焰焚天。
  犹如天降神兵。
  别说罗马人。便是汉人初见,亦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西域军旗,皆用丝绸锦缎,细绣而成。如此豪阔,着实令人咋舌。话说,此亦是针对域外诸国,虎视眈眈,西域都护府有意为之。
  铁骑驰骋,如雷如鸣。
  长缨似血,火云如烧。
  丝路沿线,避恐不及。岂敢争锋。
  后世有人臆测,言汉时车马,皆是踱步,从未驰行。何其缪也。少时,刘备邮寄寝垫给安平崔钧。时邮卒写下“北书”,“驰行”。足以证明。
  何为驰行?疾驰也。
  汉承秦制。高速路网,四通八达。纵马奔驰,何其快哉。若无快慢之分,庶人何必只乘牛车。
  待抵近一里开外。
  再闻号角雄浑。自后向前,如潮浪退,层层降速。次第缓行至关下。
  “主公门下,主簿孙乾,恭迎上官。”孙乾朗声言道。
  须臾,便有二人乘马至队前。掷鞭下马,赶来与孙乾相见:“李儒(戏贤),有劳孙主簿。”
  “不敢。”孙乾还礼:“二位上官,且随我入关。”
  “请。”
  “请。”
  队伍迤迤逦逦,绵延数里。随行人等,相貌各异。却皆着汉服,行汉礼。举手投足,与汉人无异。
  看得五阮关守卫,啧啧称奇。
  北地胡人往来,屡见不鲜,不足为奇。只是这队胡人,碧眼饶须,深目高鼻。穿城而过时,熏染的百花香气中还透着股淡淡的汗味。却不似东胡一身膻气。必是西胡无疑。
  李儒、戏志才,精挑细选,必有大用。
  入关后,沿巨马河谷,一路疾驰。转入濡水河谷,换乘蓟国轮船,沿蓟国黄金水道,顺流而下,泊入南港。
  “文优,志才,一路安否?”左右国相,并四大谋主,已等候多时。
  远山近水,旧貌新颜。故人见面,感慨万千。
  “一路安好,多谢国相,并诸君惦念。”李儒,戏志才,快步下船,与众人相会。
  左右国相,各执一手,把臂同行:“主公已在宫中等候多时。且同去拜见。”
  “喏。”
  随行人员,自有南港属吏并一路同行之门下督郑泰,殷勤接待。众人换乘王宫车驾,驶入王都。
  近乡情更怯。窗外景象,李儒、戏志才,走马观花,竟不敢多看。
  好在数里之遥。转瞬即至。
  入南宫门时,鼓乐齐鸣,绣衣吏并函陵宫姬,鲜衣怒马,列队相迎。一直默默守护在侧,绣衣尉臧戒,亦不由百感交集。
  与吕冲、魏袭、史涣、阎行,绣衣四尉,擦肩时,抱拳行礼。臧戒等一众绣衣吏,徐徐止步于门洞内。恭送车驾入王宫。蓟王内宮,外臣不得擅入。一众绣衣尉,皆秩比千石。自有门籍。然今日接风洗尘,非二千石不得入内。乃少府中书令赵娥,先行告知。
  如此,尊卑有序。泱泱大国风范,足见一斑。
  依蓟王秉性,自当大宴群臣。斗酒诗百篇,明月伴我眠。一醉方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1/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