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2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9/2006

  一旦失去了文明的强势。再夸夸其谈,天朝上邦,人杰地灵,地大物博。非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反惹垂涎。只欲先宰后割,大快朵颐。
  环顾左右荒洲。洲中野人,非但未及分封立国,甚是连族群意识,尚处于萌芽。更无国界领土之认知。丰镐之地竟如同一泡牛粪。谁先圈占,便为谁所得。蓟王索取殑伽港,便是例证。
  淳朴如斯,让蓟王如何能忍。
  果然“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人心皆肉长。“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若遇野性难驯,食古不化。一网打尽,悉数溺毙便是。何其,易耳。
  闻珠崖洲、澶洲、殑伽洲,遍地奇珍异果。稻作可一季三熟。
  便有爵民,欲泛舟南下,种田开荒。
  蓟国爵民,又称爵士。有爵之士。
  蓟王仿前汉上林苑,于象林县,广置象林苑。乃属王家苑囿。大汉私园最著名者,便是梁冀菟园。今为蓟王陵。
  爵民所辟海外私田,当作何论处。百官各执一词,并无定论。
  一方据理力争:若依《汉律》,当归己有。然若依《蓟法》,田亩与爵位匹配。为蓟国爵民,国中既有美田,焉能于海外另辟新田。
  另有一方反驳:开辟荒洲,向化野民,本就是既定国策。举国之力,方能达成所愿。国民渡海开荒,求之不得。千万国民,若海外皆有良田,可一季三熟。当大利于国。焉能因噎废食乎?
  就事论事,激辨亦无妨。
  待殿内稍得平息。蓟王遂看向儒宗郑玄。
  “郑公有何高见?”
  不料蓟王以国策相问,郑玄这便起身奏曰:“老臣窃以为,市舶期券,当可一用。”
  “哦?”满朝文武,皆被触动。
  蓟王心领神会:“郑公且细细道来。”
  “遵命。”闻弦歌而知雅意。郑玄心神大定,这便言道:“海外荒洲,风土迥异。开荒稻作,非一日之功。需季季如此。国中一季一熟,农时颇长。如何能兼顾。不如雇佣荒洲野民,传授耕种之法。订立券书,如约得利。”
  此乃种植园之雏形。只不过,比起大汉庄园主雇佣佃户劳作。后世农场主,多贩奴隶劳作。
  “如何施为?”蓟王又问。
  一问一答,郑玄已有定计:“如同海市贩卖舱容。主公于海外荒洲新辟田亩,可分贩国民。庸金、牛马、机关诸器,凡稻作所需,皆由国人出资。待颗粒归仓,再如约分利。或可称:‘寄田’。”
  闻此语,百官纷纷醒悟。
  此乃,时下西域所特有的耕种方式。土地贫瘠之国,常在他国借地耕种,故称寄田。
  《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注曰:“寄於它国种田,又籴旁国之谷也。”
  不同之处在于,蓟人无需亲赴海外荒洲。只需与蓟王签订券书,先期投资,后可季季,如约得利。
  “海外寄田,当如何划分。”蓟王三问。
  “与国中无异。”郑玄三答:“当视民爵而定。”
第115章
天下都北
  不愧是儒宗。
  博览群书,知之甚祥。寄田一出,众人交头接耳,各有所悟。
  蓟王见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这便言道:“郑公之意,比同爵田。海外与国中等同。”
  “主公明见。”郑玄答曰。
  “诸君,以为如何?”蓟王居高下问。
  “臣等,附议。”百官同声。
  蓟国先有三食俸。又见双爵田。编户齐民,户户一顷。二十等爵之一等公士,则为一顷半。比编户齐民,多出半顷。领岁俸五十石。可在海外荒洲,新辟三熟美田一顷半。内外相加,足比齐民多出一顷。
  新政虽未及颁布。然市舶寺期券获利之丰,显而易见。可想而知,“寄田劵”一出,必当风靡国中。
  “市舶寺既掌‘寄舱券’,当由水衡都尉掌‘寄田劵’。”左相崔钧起身奏报。
  “水衡都尉隶属辅汉幕府。宜当由幕府主理。交由水衡都尉分理。”刘备言道:“具体事宜,可由麾下‘象林农官’掌理。”
  “主公明见。”群臣拜服。
  至此,幕府与封国,内外分立,协同如一。凡国境之外,诸多事宜,无论边疆亦或是海外,皆由幕府掌管。
  幕府左、中、右三丞,职权亦随之确立。
  右丞荀攸,掌四方都护(漠北都护府、岭南都护府、西域都护府、东瀛都护府)。左丞李儒,掌四方护尉(使匈奴中郎将、使高车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护氐校尉、护南蛮校尉)。中丞贾诩,掌水衡都尉,并陇右牢城。
  话说,李儒先于荀攸,出仕蓟国。却将幕府右丞之职,让与荀攸。万里手书刘备,吐露剖心之言:贾诩、荀攸,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yú同‘啊’)!李儒远不及也。甘居其下,心满意足。
  蓟王不由慨叹。果然“南橘北枳”。今时今日之李儒,与史上逼少帝饮鸩而亡之李儒,可谓判若两人,云泥之别。
  遂擢荀攸为右丞,李儒为左丞。
  幕府已改造增筑毕。一众幕僚,正分批迁入。幕府毗邻门下署,与二国相府,隔街相望,门当户对。又紧靠王宫北门。可想而知。说是蓟国权重之地,亦不为过。
  临乡与南港合并,称蓟都。又称『北都』或『北京』。
  北都,都北也。
  张衡曾作《二京赋》。言指东京洛阳,西京长安。南京自是宛城,北京便是临乡。
  无有异议。
  千二百万蓟人,由幕府并封国,计十二万精兵拱卫,可谓固若金汤。
  若再加陇右大震关辅汉偏将军鞠义,大散关辅汉裨将军高顺麾下兵马。当不下十五万。具体多寡,不足为外人道哉。
  四方都护,各有五万府兵。再有四方属国兵马,蓟王可不费吹灰之力,组建百万雄兵。
  蓟王但凡有不臣之心。挥鞭一指,摧枯拉朽。江山易主,何其易耳。
  “然无王莽,何出光武?”平乐会上,党魁一语中的。
  与会众人,斗胆求问:“敢问少府,若将蓟王比光武。今时今日,何人又是王莽?”
  党魁高深一笑:“再出王莽,为时不远矣。”
  众人面面相觑。莫非党魁当真……言有所指。然遍思朝野上下,无人有此赫赫权势。
  南宫玉堂殿。
  少帝累日来,朝政缠身,难有闲暇。
  卢司空抱恙请辞。袁司徒一病不起。自二月,有星孛于紫宫。曹太尉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勉强撑过三月。
  “夏,四月,太尉曹嵩罢。”
  卢司空乃蓟王恩师,少帝岂肯轻动。袁司徒刚历手足之痛,亦需体恤。三公之中,唯有曹太尉,一无是处。罢了便罢了。
  天降灾异,必罢三公。为堵悠悠众口,尤其谨防千秋观内望气者,妖言惑众。少帝当机立断,罢免太尉。
  曹嵩自知仕途终了,上表乞骸骨。少帝亦勉强应允。于是曹嵩大宴宾客,散尽家财。仅携家小归乡。永别洛阳。
  曹孟德早有准备,待出关,便由府中死士,一路护送。谯县老家,兵荒马乱,恐性命不保。遂携少子曹德,去琅邪避祸不提。
  辅汉大将军归国。三公缺席。唯剩太傅并九卿,伴驾左右。少帝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不及天明,便召太傅入宫,商议三公之选。
  便在梳洗更衣时,史夫人从旁进言道:“太尉掌武事,司徒掌民事,司空掌监察。三公位高,非陛下心腹不可任之。”
  少帝不置可否:“阿母以为,何人可当此责。”
  “奴婢窃以为,后将军董卓,或可一用。”史夫人低声言道。
  “后将军初为九卿,尚不满载。如何能再擢升三公。”少帝和颜悦色。
  “俗谓‘事急从权’。今南阳久悬不下。洛阳人心浮动。若不加安抚,恐生大乱。”史夫人谏言道:“后将军曾灭黄巾,颇有功勋。出身西凉,朝中孤立无援。若能重用,可为陛下鹰犬。拱卫京师不乱。”
  “阿母言之有理。然,后将军资历尚浅。骤登高位,恐遭人非议。言朕,任人唯亲。”见史夫人还欲强谏,少帝面上不悦,一闪而逝:“阿母之意,朕已尽知。假以时日,必令后将军如愿便是。”
  “奴婢,遵命。”史夫人正欲知难而退,忽又想起一事:“回禀陛下,门下弟子言,京中望气者乱语,徐豫七国,恐有大水。”
  “哦?”少帝一愣:“果真如此!”
  “千真万确。”史夫人乖巧作答:“司空掌水土事。一问便知。”
  “卢司空称病不出,如之奈何。”少帝轻叹。
  “如此,或可召太史令一问。”史夫人宽慰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9/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