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2006

  此时山幽林密,车队转眼便无踪影。
  蛮兵只能沿车辙(车轮印),追击。
  眼看数万蛮军撒入山林,当中也有机灵者向众渠帅进言,‘逢林莫追’。众渠帅却笑而不纳:太守不过数辆车架,十几亲随。我等数万大军,有何惧哉!
  车辙渐渐分叉。显然是太守那几辆车架各自奔逃。
  渠帅商议之后,分兵去追。
  其中最大的一股蛮兵,沿车辙最深的路径,一路追了下去。山路渐渐陡峭。不知不觉,已到山腰。车辙忽然消失,渠帅急命人四处寻过。翻过一个丘脊,又见车辙。心中大喜。这便翻越丘陵,追进一山谷。
  与幽暗秀丽的山林不同,这座无名谷却多荆棘草丛。
  脚底草甸颇厚,踩上去甚是松软。
  渠帅渐渐生疑。如此厚的草甸,行走已颇为不易。如何能行车马?
  这便猛然停步,伸手往脚底一抓。只见手中碎草切口齐整,分明是用铡刀切碎的马匹草料!往鼻下一送,隐隐有鱼腥味。山野之草,何来鱼腥!指腹来回摩挲,草根竟粘着鱼膏!
  《三国志·魏志·刘馥传》:“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苫(草垫)数千万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
  鱼膏,便是鱼油。多用来纵火!先前车辙印,怕也是事先留好。便是要赚我等入谷!
  “速退!速退!”渠帅用蛮语呼喝。然而大半队伍已入山谷,如何能叫停!
  嗡——
  四面弦响,火箭天袭。
  还夹杂水龙弩车射下的油囊。砸中盾牌、山石,当即崩裂。溅出大片鱼油。
  四面火起。将整个山谷团团围住!道道火舌,由外向内,飞快延烧。蛮兵虎皮衣盾,沾火即焚。转眼烧成一个个火人。如此四处奔逃,点燃更多蛮军。
  刘备居高俯瞰。不禁心生骇然。
  如此场面,实在是惨不忍睹。
  恩师面无表情,轻声问道:如何?
  刘备顿了顿道:惨绝人寰。
  恩师又问:以后可愿再行此计?
  刘备又顿了顿道:若能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有何不可!
  恩师轻声一笑:只为黎民百姓?
  刘备吁了口气:也为身边袍泽挚友。
  刘备心中所想,果如恩师所料。或许此时的刘备,挚友亲朋在心中的份量,远超黎民百姓。之所以用连环计赚来蛮兵,再一把火烧净。更大的原因,是不想耗损自家兵力吧。
  可惜东西横卧一百余里的莫邪山,撒出去的斥候只找到数个合适纵火的山谷。不然,全歼蛮兵也不在话下。纵有合适山谷,也因坡缓林密,火势一起,断难控制。被刘备忍痛舍弃。
  见山中皆有火点升起,不多时便火光冲天。阴陵城上守军,又纷纷看向郡都尉郑宝!
  郑宝拔剑在手:“太守妙计已成,且随我杀出城去!”
  “喏!”
  吊桥轰然放下,郡都尉一马当先,杀出城去。州郡守兵倾巢而出,杀奔敌营。一边杀人,一边纵火。留守老弱蛮兵不能敌,纷纷逃窜。恰逢入山败兵,哭声震天。只顾奔逃,不看脚下。纷纷陷入城南阴陵大泽。不是溺水而亡,便是被汉军追上,一箭射死。
  刘备放火前,便命部曲伐尽周围树木,设置隔离带。大火只烧山谷,却未蔓延整座莫邪山。
  便是有零星火点,也被扑灭。
  如此延烧一夜。等天明,火势渐渐退却。
  风中弥漫着毛皮和人肉的焦糊味。许多蛮兵浑身黢黑,抱成一团。四肢焚化,只余躯干。根本辨不清面目。只怕有数千人葬身火海。还有数千自相踩踏,乱战互击而亡。兵败如山倒,慌不择路,陷溺大泽者亦有数千。
  再加上州郡守军一路掩杀,逃回蛮区者,十不存一。
  围城尽解。
  又过三日,打扫战场,掩埋尸骨,录入军功。卢植这才乘车入城。城中百姓,洒扫街道,焚香两侧。跪地相迎。
  乡音虽与涿县不同。可无论青丝皓首,华服庶衣。皆我大汉百姓。
  九江郡吏,太守府属官,郡中父老同在府前迎接。
  还有三老赶来敬酒。
  卢植命刘备停车,在白毦精卒的护佑下,长揖行礼,接过三老敬酒。先洒酒于地,谢天地生养之德,再细尝酒味,跟着仰杯而尽。
  儒家认为,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骄奢淫逸。酒德的记载,始见于《尚书》、《诗经》。用酒祭祀敬神,尊老奉宾,都是德行的体现,故而儒家并不反对饮酒。
  《尚书·酒诰》关于饮酒,归纳起来为:‘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
  饮酒礼仪主要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先拜,已示敬意;再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浅尝酒味,加以颂扬;最后仰杯而尽。
  恩师虽身居高位,然此酒乃是三老所敬。当执晚辈礼。
  见恩师举止有度,自有风仪。
  郡中人物,皆大欢喜。
第155章
恩威并济
  郡太守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诸郡各置丞一人,位次太守,秩六百石,负责民政事务。
  太守手握一郡实权。所属县令、县长的任免均由其荐议。郡府各属吏均由太守自己从本郡人中任免,掌握虎符、竹使符,以此节制本郡驻军。
  卢植并未带属吏。一切用人皆从本郡选举。
  太守属吏有:别驾从事(太守最主要的助手)、治中从事(诸吏之长,郡府主管)、议曹(掌议郡政)、贼曹掾(主刑罚)、决曹掾(掌决狱)、贼捕掾(缉捕案犯)、五官掾(掌盗贼)、门下掾(掌太守仪卫)、门下督(掌副门下掾)、郡掾祭酒(掌学术)、郡文学(掌郡学校)、郡文学史(郡文学的属吏)、郡文学卒史(郡文学的下级属吏)、学经师(掌祭祀诸经的讲授)、宗师(掌本郡居住的宗室)、舍人(太守秘书)、史(记录官)、从史(史的副手)、诸曹史(诸曹记录官)、右曹掾史(刑狱诸曹居右,右曹掾史为诸右曹的记录官)、太守卒史(太守低级从事官)、《五经》百石卒史(掌五经保管)、直符史(掌虎符、竹使符)、狱史(监狱长)、狱小吏(狱史下辖狱吏)、小史(负责文书记录)、督邮(掌本郡驿站、巡查诸县)、督邮掾(督邮助手)、督邮书掾(督邮书吏)、都吏(奉命出使诸县)、郡少府(郡掌财之府、以供太守)、守属(太守府洒扫诸事)、给事太守府(无固定职掌,侍从太守)、郡司空(掌本郡土木工程和官府工匠)等。
  这些费心的事,自有恩师一力承当。战后的刘备,补齐弓箭食草,囤兵于郡中营地。整日练兵不提。
  带路的亭卒,名唤刘涣,字子充,九江成德人,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之后。此连环计能成,扮作送饭军士的刘涣,功不可没。且刚及冠。彼此都是宗亲,一见如故。刘备与他交谈,颇通政事。这便举荐给恩师,先聘为‘给事’。
  战后统计,很快汇总。
  毙敌九千余众。俘虏一千余。还有烧成灰碳,无法辨认。身陷大泽,尸骨不存者,无从统计。
  恩师这便命人造表,上报朝廷,为刘备、郑宝等人请功。
  少君侯诸事,渐在九江流传。
  涿郡少君侯割头进侯的儿歌,也渐被九江人所闻。
  恩师卢植日日处理积压公文,疏通一郡政事。有多个郡中大族被捕入牢中。郡中刺奸、贼捕,多有大族眼线。弃之不用。恩师所用,皆是刘备带来的白毦精卒。
  专捕巨贼大盗的顺阳卫之名,人尽皆知。如今做回老本行,可谓轻车熟路。凡遇抵抗,刘备便从军营遣一将带兵荡平。
  城内巨贼皆被抓捕在案。
  乡民蜂拥来告。交由已升任舍人的刘涣,一一笔录。各种恶行,令人发指。
  恩师这便下发海捕文书,遣州郡官兵捕捉。
  蛮军皆退,沿路通畅。除去据险而守,企图顽抗的大族坞堡,所辖县内的恶贼,多半被捕。少有几个逃入蛮区,无法捕捉。
  恩师决定公审。请世家大族,各县长老,从旁侧听。件件公案,条条清晰。时以财货相告称“讼”,即民事诉讼。以罪名相告称“狱”,即刑事诉讼。
  讼、狱,举证清楚,人证物证皆有,罪状量刑逐条引用汉律。辨告、讯、验、鞫(jū,审问)、论、当、报等,皆秉公断案,未有丝毫偏颇。
  上下皆服。
  短短一月政清人和。加之有刘备麾下精兵强将坐镇,除了几家大族坞堡每日胆战心惊。九江郡诸县皆平。不见匪患。
  刘备对外的官职是郡司马。
  然而,谁不知他是号称麒麟子的大汉陆城侯。又是太守门下首徒。麾下虎贲,嫉恶如仇,却与民秋毫无犯。又慷慨好客,颇有侠气。种种义举,惹来父老乡亲交口称赞。
  正是借助刘备麾下的精兵勇卒,恩师才能政通人和,令下必达。胆敢忤逆不遵,这便兵发缉捕。粒粒人头觅进侯的歌谣,绝非空穴来风!先清理掉汉人中的宿贼,恩师这才着手处理蛮人之事。
  俘虏的千余人中,有渠帅数人。详加盘查后得知,此次的主谋,乃是一个名叫许乾的人。
  再查此人,便有知情者来报,乃是妖贼许生之从孙。本是会稽人氏,许氏一门起兵作乱,年前刚被杨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夤、吴郡司马孙坚等攻灭。祖孙三人皆已授首。余贼却保护许乾,逃脱追捕,来到九江。凭造反抄掠来的金银结好各部渠帅,又借汉蛮不和,趁机起兵。本想学从祖故事,攻略县城,拥兵自重,再称皇帝。不料重金笼络来的蛮族联军,却被刘备一把火烧个干净。
  所幸逃跑甚有经验。火攻当夜,留守营地的许乾在心腹亲随的保护下,趁乱而逃。不知所踪。
  恩师和刘备皆信其未死。使人细细临摹许乾相貌,遍传乡县,重金海捕。
  少君侯言,捕获许乾者,不论出身,举为秩二百石之县尉,另赏马蹄金一百。县尉与县丞同为县长(令)佐官,掌治安捕盗之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