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2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59/2006

  “秦后欲为绿洲兄弟正名。”刘备笑道。
  “绿洲兄弟,本是罗马弃儿所建。后渐庞杂,今已遍及都护百城。”士贵人言道:“秦后欲收归己用,无可厚非。”
  “为夫亦有此意。”刘备笑道:“由鲁琪拉出面,为西征造势。”
  “当仿效佣兵公会,立绿洲公会。”马贵人进言道。
  “绿洲民情复杂,掺杂巫祝神鬼,远非公会可比。”刘备斟酌言道:“可立公社。”
  如前所说。公社,乃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天地鬼神之所。《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疏曰:“谓大割牲以祠公社,以上公配祭。”
  《淮南子·时则训》:“(孟冬之月)大祷祭于公社,毕飨先祖。”
  今汉,广立公社,社祀先贤。
  换言之。社,亦如闾里、街市,于时下,乃是一个功能齐全的聚落。当中,有民居、列肆、馆舍、神祠,不一而足。逢社日,举行大型集会。集祭祀、游玩于一体。称“社会”。即便无社日,社中亦有民众往来。称“社众”。
  蓟王一如既往。于先人基础上,再行创新。
  与“坊”类似。蓟王在闾里、街衢之上,另建“社”。最大不同,社有社公(社神),社会(集会),同一信仰者入住,称“社众”。
  绿洲信仰庞杂。除亚马逊三柱主神外,诸多丝路沿线信仰,亦随之并入。信众不一而足。人数或多或少。
  堵不如疏,疏不如引。
  令其自建公社以祭之。光明正大,安身立命。于国于家,于人于己,大有裨益。
  话说,两汉公社,何其多也。独缺西域百城乎?
  论开明之风,唯我大汉是也。
第168章
绝地天通
  话说,长安宋登,少传《欧阳尚书》,教授数千人。为汝阴令,政为明能,号称“神父”。死后被汝阴人“配社祀之”。
  久而久之,约定俗成。遂为绿洲公社所沿袭。绿洲神社祭祀,羌人呼“释比”者,遂唤“神父”。
  神父司职,亦类同释比。司职通神事宜,并助民情梳理。据社众多寡,亦效仿里魁、坊令,另置社令(长)。
  社的创立,可谓神来之笔。须知,社中所聚,多是同一族群,同一信仰者。俗谓“抱团取暖”。对外来信仰的抵御及排斥,可谓根深蒂固。尤其丝路流金。诸沿线大国,利益所驱,亦或是一己之私,大肆宣扬利己之神。并借口神战,攻灭异国。实则举国贩入西域,赚取巨额利润。
  这些被攻灭的小国遗民,蓟王许自立公社,聚众而居。信仰得以保存。对绿洲主人,自当感激涕零。且凡入绿洲者,皆身披王徽刺青。约定俗成,乃蓟王家奴。即便遭域外诸大国错捕,亦会遣人送回。
  故于绿洲百姓而言。蓟王乃是世俗中的主宰。至于神界,则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立绿洲公社之消息,先由秦后鲁琪拉,传语蕃邸豪商。稍后,再由幕府敕令,广而告之。凡同出一种,亦或同奉某神,皆可自建公社。四时祭祀。
  此令一出,绿洲百姓奔走相告。丝路沿线,掺杂蛮荒。古神与新神并立。每有小国被灭,便有旧神陨落。得蓟王开恩,立社公祭。可想而知。
  于是乎,以绿洲兄弟会为代表。都护百城,公社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蓟王有言在先,『人神分治』。神权不可触及君权。凡有逾越,定斩不赦。
  话说,蓟王乃赤帝子孙。本就具有神性。绿洲诸神,如何敢逆之。置神父并社令,分掌神祀并人治,便是此意。
  蓟王此举,便是所谓『绝地天通』。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尚书孔氏传》:“(颛顼)帝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
  至此,天地相分,人神不扰。
  换言之,自上古颛顼(zhuān
xū)帝时。华夏便完成了人神分治。
  “先兴五帝之学,再置绝地天通。我主可比‘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之颛顼乎?”
  王子馆会,便有国中大儒,离席言道。
  谓“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故颛顼以水德为帝,又称“玄帝”。乃北方天帝。
  “诸君慎言。”受邀为主宾之儒宗郑玄,起身相劝:“主公大业未成,不可妄言天命。若被人构陷,大不敬之罪。岂非不美。”
  闻儒宗所虑,不过“不美”。与会众人,皆心领神会。
  便是酒醉大儒,亦不以为意,长揖及地,捧杯入席不提。
  换言之,以今时今日,蓟国之力。席卷九州,何其容易。蓟王若非恪守臣节,不愿刨自家祖坟,早已兵围洛阳,受禅称帝矣。
  “我主,北伐鲜卑,西通西域,东讨三韩,南下荒洲。自光武中兴,二百年无可比肩。”儒宗言道:“天命所归,必有应验。不可急于一时。”
  “我等受教。”与会嘉宾,同声拜服。
  中雍令,四少师之刘宠言道:“郑公所言极是。我主,上应天命,下照民心。假以时日,必有应验。”
  众皆心有戚戚。
  蓟国兴五帝之学。天下名士,纷至沓来。国中人才汇聚,文风鼎盛。更加造纸、印刷术大成。朝闻日报,大兴民议。言路通畅,旷古烁今。
  且蓟王从不以言论问罪,亦从未兴文字狱。只需言而有物,不行妖言惑众。则百无禁忌。便是言及蓟王。蓟王得闻,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古之明主,莫过如斯。
  洛阳南宫,玉堂殿前。
  百官下朝。董卓神态倨傲,被一众党羽簇拥其中。
  待稳步下阶。早有车驾列队等候。
  心腹爱婿,中郎将牛辅,浑身披甲,领秦胡骑兵,杀气腾腾,护佑左右。
  车门开启,叠梯落下。
  众人长揖及地:“恭送太师。”
  “哦。”董卓稳坐榻上,随人马呼啸而去。
  少顷,百官徐徐直身。各自嗟叹,四散而去。
  送别人中,自有尚书令许攸。
  “尚书令,何以无为?”背后来人,正是太仆王允。日前,许攸登门,索去祖传七星刀。不料竟再无消息,故才有此问。
  “百官绕身,虎狼伴驾。如何动手。”见四处无人,许攸遂密语相告。
  王允又问:“董卓手握十万大军,若一朝殒命,尚书令可有良策。”
  “如牛辅等,皆一介莽夫。见利忘义,惟利是图。只需稍加笼络,自可为朝廷所用。”许攸答曰。
  “尚书令宜当早行,迟恐生变。”王允言道。
  “太仆且安心。不日当见分晓。”
  见许攸言之凿凿,王允遂登车自去。
  忽觉背后有人窥视。猛回望,正是大将军何苗。
  四目相对,各自会意。
  许攸亦乘车驾而去。
  待台上所剩无几,大将军遂转去西园,面见太后。
  自何苗蒸杀西园妃,送与董卓食。何后恼羞成怒,便不与其相见。茹毛饮血,已为人不齿。何况啖人而食。虽说桓灵以来,天灾人祸,屡有百姓易子而食。然毕竟身逢大难。不得已而为之。
  朝中重臣如太师并大将军者,亦行食人。乾坤朗朗,日月昭昭。太后焉能不恼。
  何苗顿失所依。手足无措。虽得许攸暗授机宜,刺杀之事,万勿外泄。然思前想后,何苗还是决定,向何后坦陈一切。
  闻大将军有机密要事禀告。
  何后遂帘后相见。
  “乞屏退左右。”何苗伏地乞告。
  “大将军,但说无妨。”何后遂命殿中人等,悉数退下。
  “喏。”何苗起身近前,立于帘下。将前后诸情,事无巨细,和盘托出。
  “好一记杀妻残身苦肉计。”何后忽问:“此计莫非出自许子远。”
  “正是。”何苗答曰。
  电光石火,何后已想通一切:“许子远,果有大谋。大将军只需依计行事。待事成,朕当全大将军家小。”
  何苗先喜后疑:“董贼伏诛,大势已定。臣之家小,何故劳烦太后保全?”
  “毋需多问。”太后一声暗叹:“自去便是。”
  “喏。”何苗不敢多言,自去不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59/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